详细内容

焦虑|24 岁男子高二时突发胸闷气短,各项检查却没问题,竟是心理疾病躯体化

时间:2024-08-05 14:03     作者:心理咨询   阅读

凌晨3点,尤欣像往常一样结束了工作,正准备躺下睡觉,突然感觉脑袋嗡嗡作响,“就像高压锅要爆炸一样,很害怕。”尤欣强撑着坐起来,拨打了120,但被送往医院进行多项检查后,医生告诉她一切正常。

那晚之后,尤欣经常感觉耳鸣、头痛,脖子、手臂也不舒服,她多次去医院检查身体,花了2000多元,但病因始终不明。

“但我的痛苦和不舒服是真实的。”尤心不解。

经过各种检查,还是没能找出病因。

“其实是精神疾病的躯体化表现。”24岁的范迪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回忆了自己高二时的经历:自己在睡梦中突然感到胸闷、气短、心跳加速,去医院做了很多检查,都没事。但回家后,还是觉得头晕恶心,心脏发抖,一睡着就容易醒。各项体检都没有发现异常,医生建议他去精神卫生科就诊。

在精神卫生科,他被诊断患有焦虑症,而此前所经历的种种身体问题都是焦虑症的躯体化表现。

北京回龙观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吕梦涵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采访时表示,躯体化是指心理问题或被压抑的心理冲突,以躯体症状或躯体反应的形式表现出来。通俗地说,就是一个人出现了情绪问题或心理障碍,但并不以心理症状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是转化为各种躯体症状,这是身体对心理应激的一种反应。这类患者通常能感觉到身体上的不适,但很难察觉到实际的器质性问题。

吕梦涵提到,躯体化通常表现为胃肠不适、皮肤感觉异常、呼吸困难、全身多处疼痛、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等,引起躯体化症状的原因很多,如童年创伤、家庭变故、患病经历、人际关系、社会环境,甚至对自身健康状况的过度关注,都可能诱发和维持躯体化症状。

心理问题为何会转化为躯体化症状?吕梦涵解释道,首先,心理问题通常会导致食欲下降、睡眠质量下降、免疫力变差等;其次,情绪或心理问题往往会让患者感觉更加敏感,或者将某种感官不适无限放大;此外,从心理动机的角度看,不善于表达的人也需要某种方式宣泄内心的情绪,躯体化就成为转化的渠道。

吕梦涵说:“中国社会文化整体上偏向内敛,很多人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再加上情绪和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在中国普及得并不广泛,人们往往不会特别关注自己的情绪或者心理变化。因此,中国人出现躯体症状的比例相对较高。”

《2022全国抑郁蓝皮书》数据显示,我国有9500万人患有抑郁;每年约有28万人自杀,其中40%患有抑郁。 “心理问题的早筛查、早诊断非常重要。”吕梦涵说,躯体症状的出现就像身体里的警报,用身体的不适传达心理矛盾和冲突。虽然躯体症状总是伴随着抑郁、焦虑等心理精神疾病,但躯体症状是一个非常常见的现象。出现躯体症状并不代表得了精神疾病,患者可以在症状出现初期及时筛查、治疗,避免病情恶化。

焦虑心理咨询_焦虑心理咨询医院哪里好_焦虑心理咨询医院

如果身体不适症状持续一个月以上,并影响学习、生活、工作和人际关系,但体检无法确诊病情,卢梦涵建议到精神卫生科或精神病医院进行咨询。

“控制好自己,不要让想象力失控。”

2019年,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黄月琴教授团队发表《我国抑郁症患病率及卫生服务利用流行病学现状》研究指出,“过去12个月确诊为抑郁症的患者中,仅有9.5%的患者同期接受过卫生服务机构的治疗,仅有0.5%的患者得到充分治疗”。近年来,我国抑郁症患者的社会功能受损明显,但卫生服务利用率却很低,患者很少得到充分治疗。

为什么躯体化症状如此常见,但就医率却如此低?

“很多人因为污名化,会把精神科视为不得已的选择。”吕梦涵结合自己以往的经历,表示民众对精神科仍抱有诸多偏见。以儿童抑郁、焦虑为例,当孩子出现躯体症状时,很多家长无法接受、不愿承认孩子可能有精神疾病,宁愿相信是孩子身体出了问题。他们反复带着孩子去各大医院挂号检查,尝试各种方法无果,最后才愿意来到精神科就诊。

去年暑假,在家休假的大学生王斌经常感觉口干舌燥、吞咽困难,担心食道出了问题,但到医院做了胃镜、肠镜检查,结果显示正常。王斌上网查,怀疑自己得了焦虑症,但奶奶根本不能理解她,觉得她无缘无故地闹,每天想着各种事情。“控制好自己,别胡思乱想了。”奶奶看似安慰的话,让她更难过。她只能花钱买心理软件,找人倾诉。

吕梦涵说:“‘躯体化’患者感受到的身体不适是真实的,不是假的、虚伪的。此时家人或朋友的鼓励、关心和支持对患者来说非常重要。”

出现躯体化症状后,尤欣想找时间去看心理医生,但母亲告诉她可以偷偷去看,但千万不能让上司和同事知道,否则可能会被歧视、被排挤。尤欣没有当回事。有一次,她将自己的躯体化症状告诉了上司和同事,承认自己可能有心理问题。但上司却告诉她:“有心理问题的人,可能太敏感、太脆弱,不够坚强。”同事也说:“你看上去这么阳光,怎么会有心理问题?”

“如果你心理强大,就不会得心理疾病吗?你是一个积极乐观的人,就永远不会有心理问题吗?”尤欣问。

杀不死的黑狗

焦虑心理咨询医院_焦虑心理咨询医院哪里好_焦虑心理咨询

30岁的设计师林木子被诊断患有抑郁已有三年。在此之前,她从未想过自己会得这么严重的病。在朋友眼中,她性格外向、风趣、善于交际,身边总是充满欢声笑语。

但有一天出门时,她突然感到呼吸困难,眼泪止不住,一位有经验的朋友建议她去精神病诊所就诊,结果被诊断出患有抑郁、焦虑、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最严重的时候,她经常呼吸困难,抽筋痉挛,经常打嗝、打嗝,有时甚至睁不开眼睛,下不了床,生活不能自理。“光是活着就很累。”医生给她开了强效安眠药,她吃下之后立刻就睡着了。林木子形容这种感觉就像“短暂地逃离了尘世”。

林木子说:“那时候,每当我清醒的时候,我都感到非常痛苦和绝望。我甚至失去了感知美的能力。”

起初,林木子以为最多半年、一年就会好起来。发病初期,她总会问医生什么时候能好,但三年过去了,林木子的病还是反复发作。“好的时候,能稳定三个星期;不好的时候,每天都很难受。”

2022年全国抑郁蓝皮书数据显示,抑郁患者经过治疗,大部分可以临床治愈,但容易复发,抑郁复发率高达72%。林木子形容自己就像心里住着一只“黑狗”,“时不时跑出来咬我,我用各种手段也杀不死它,只能用药物或者各种手段困住它,与它共存。”

范迪的躯体症状也反复出现。2023年初,他突然感到疼痛从髋关节蔓延到全身,肌肉抽搐,浑身无力。他开始怀疑自己得了ALS。

“那段时间,我每天拿着手机翻东西,动不动就得去医院,心里非常紧张,觉得活着很累,甚至一度想过自杀。”范迪说,“因为我有焦虑症病史,所以我也知道自己有强迫思维,可能自己走投无路了,但是控制不住自己,脑子里想的都是自己身体到底怎么了。”

“当时我在心里给自己诊断为ALS,每天都焦虑迷茫。”后来,范迪的身体再也坚持不住了,崩溃了。家人把他送到精神卫生科,做了一系列身体和心理检查。最终诊断结果为重度抑郁、中度焦虑、中度躯体化。

服用精神类药物后,范迪的病情明显好转,但因为状态飘忽不定,他有4个月没有上班。

焦虑心理咨询医院哪里好_焦虑心理咨询医院_焦虑心理咨询

回忆起患病的过程,王斌说:“躯体症状会对神经产生反噬,感觉就像有人在控制你的大脑,让你不停地想着那件事。很绝望,希望有人能把它除掉,把那些不好的想法和躯体症状一起除掉。但看来,只能自救了。”

“活着就是一件好事”

林木子生病时,朋友们给了她很多鼓励和安慰。“他们经常来看我,哪怕只是陪我吃午饭、看一集电视剧,或者带我出去喝杯咖啡。没有人问我为什么生病,没有人教训我,也没有人用什么特别的方式安慰我,这让我感觉很轻松。”

王兵认为“思维与意识都是很神奇的,不要小看思维的力量,用好的思维去慢慢的改善自己的身体。”

去看心理咨询时候,林木子想了很多办法让自己舒服点,有时候会戴上帽子,或者裹上毯子;有时候会带上一个熟悉的洋娃娃;有时候会带几根棒棒糖去见心理咨询。

有一次,和林木子一起确诊感染病毒的好友想要结束生命。林木子知道后,将好友送往医院治疗。“虽然我们俩都病了,但我希望我们都能好好活着”,她对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说。

在与“黑狗”共处的过程中,林木子学会了直面内心的恐惧。“去找专业的医生,相信科学的力量。如果第一次找不到合适的医生,就去找第二次、第三次。我生病以来换了七八个医生,没什么大不了的,别失望,会好起来的。”

当被问及为何会有这么强烈的愿望时,林木子说:“因为活着是一件美好的事,我想活下去。”

卢梦涵认为,面对精神疾病以及精神疾病的躯体症状,一方面需要早筛查、早诊断;另一方面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做更多、更广泛的科普,让每个人都能了解更多心理健康知识。

“我们可以针对儿童青少年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普及知识的过程中,不仅要提醒大家发现情绪不对要及时去医院筛查,还要重点讲解确诊后该怎么办、家人朋友要做什么、康复后如何避免复发等。”卢梦涵说。

(应受访者要求,尤欣、范迪、王斌、林木子均为化名。中国青年报实习记者谭思静、记者夏进)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