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焦虑|心理咨询师建议:维持正向依恋关系,提高自身免疫力,缓解焦虑

时间:2024-08-10 14:08     作者:心理咨询   阅读

心理咨询张林峰也建议,如果确实感到焦虑,可以定期和他们保持联系,比如半天、一天的时间,简单聊聊天或者“报个到”,这样在联系不上的情况下,可以及时采取措施。

3. 保持积极的依恋关系,提高免疫力

心理咨询 Liu认为,积极的关系能给我们一种稳定感,这对缓解焦虑非常有效。

积极的人际关系不仅限于恋人或家人,也可以是朋友、同事,甚至是网友。多和能给我们带来安全感的人交流,聊聊天、打电话。当我们感到平静时,我们会休息得更好。

心理咨询张林峰也认为,稳定的情绪与免疫力挂钩,在焦虑状态或症状较轻时,建议与朋友一起上网玩游戏,这样会加强心理联系,从而减轻压力、稳定情绪,有助于提高免疫力。

如果你近期感觉自己的心理健康出现了一些问题,建议你做一次全面的心理健康自查,及时发现问题,寻求帮助,尽快走出消极状态。

KY评估出品的专业级心理健康测试【心理健康综合评估】很适合你,有需要的朋友可以参加测试。

长按下图即可进入测试

“幻影阳症候群”

我是阳痿吗?我不是阳痿吗?为什么我还是阳痿?

还有一些朋友被“阳性病毒”包围,日常生活中总是感到不安,只要感觉身体有一点点不舒服,就以为自己一定是阳性,也就是俗称的“幻影阳性综合症”。

比如,一感觉到轻微发热就量体温,反复通过吞口水、说话来测试自己有没有“宝卷嗓子”,不断检测抗原有没有两杠等等。在一次次疑似感染的检测中,焦虑逐渐增加,心情越来越疲惫、恐慌。

我们想对这些朋友说的是:

1. 参与“病友群”讨论分享,重拾确定感

心理咨询张林峰、刘翠莎建议,大家多参与“病友群体”之间的讨论,建立同质化的沟通,这样可以帮助大家更清楚地了解疾病在不同阶段的具体情况。

焦虑_焦虑症躯体化_焦虑烦躁

无论您已经出现症状,还是没有症状但仍感到害怕,您都可以比较不同的情况来确定您处于哪个阶段并获得一些确定感。

2.关注个体差异,消除“严重焦虑

同时,心理咨询张林峰建议,参与讨论时还需注意个体差异,因为每个人的体质、免疫能力都不一样,所以身体对病毒入侵的反应也相应不同。

因此,重要的是避免将严重疾病的症状与自己的身体状况联系起来或进行比较。

3. 只焦虑最有可能的情况,打破灾难性思维

心理咨询张林峰认为,当我们真的感觉不舒服,并不可避免地开始焦虑自己的状况时,我们首先应该想的不是最坏的情况是什么,而是想想什么情况“最有可能”发生在我们身上。

比如,在刷朋友圈等社交媒体的时候,试着观察一下你认识的人最坏的情况。他们的身体状况和我们有什么相似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也许他们在感染病毒之前就有一些基础疾病(心脏病或高血压等)。通过这一步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更理性的结论:我们听说的一些最坏的情况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可能性非常小。

“情绪疲劳”

不同地区达到峰值的速度有多快?疫苗突变?药物囤积?

新冠政策放松后,群体感染率、医疗资源、社会地位都在以难以预测的速度发生变化,通过网络,我们不得不接触到大量关于疫情、阳性症状的消息——

比如发布后不久,网上就出现了“各地第一波达峰预测日期”、“各省市达峰进度”等数据,还有不少分析各种毒株差异的文章和视频,当然还有难买的抗原,各种退烧药、感冒药……

在我们消化和伪造这些信息之前,下一波新闻就会不断出现,我们抵御信息轰炸的能力就会不堪重负,导致情绪疲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尝试做以下两件事:

1. 控制你的渠道和信息来源

我们可以主动寻找可靠性高的信息来源,不盲目相信周围人的“谣言”,掌控获取信息的渠道,从源头上进行首轮筛选。

然后,明确接收信息的目的,可以帮助我们调整对待信息的态度。其实,我们阅读各种信息,是为了降低自己患病的风险,或者学习一些应对疾病的方法,它们并不能帮助我们完全消除患病的风险。因此,最好还是以“尽力而为,听天由命”的态度去接受信息,把重点放在防御上。

焦虑症躯体化_焦虑_焦虑烦躁

2. 从心理上脱离引起焦虑信息

新闻的海量爆发会让人感到恐惧和焦虑,当我们没有办法基于已有的知识去逐一验证新闻的准确性时,我们不妨直接“断网”:不要频繁浏览网页看新闻,减少和朋友讨论这些新闻,甚至要定期关掉手机,给自己足够的休息。

你可以通过减少看或听的信息量来调整自己的担忧,也可以试着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将精力集中在其他你感兴趣的信息来源上,比如娱乐新闻和有趣的八卦,从而在心理上与引起你焦虑信息脱钩。

“适应不良”

你之前为什么要关心我?

那你为什么现在不理我了?

我们在严格的防疫政策下生活了三年,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习惯了口罩、核酸、场馆密码等为防疫制定的生活规则。

因此,政策的突然放松,其实会让人感到有些“难受”。这可能体现在对病毒的担忧上,比如“突然没人管了?我好没有安全感……”“家里老人小孩怎么办?”也可能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疑问上,比如“出门需要做核酸检测吗?”“我的核酸检测需要几天做一次?找不到做核酸检测的地方怎么办?”等等。

这些都是明显的适应不良。当日常生活的不确定性增加时,我们会逐渐感到生活失控。以下 3 个技巧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度过这个混乱时期。

1. 重建日常生活中的控制感

当我们处在不确定的环境中时,除了努力去适应不确定性,我们还可以做相反的事情——做一些确定的事情,重新获得对生活的掌控感。

即使是收拾行李、整理床铺、洗衣服或练习新技能等简单任务也可以很有效。给自己安排有目的、明确的活动可以帮助我们重新获得对生活的掌控感。

2. 调整“不成熟的防御机制”,重拾日常生活节奏

心理咨询刘翠莎认为,当面对不确定性时,我们相对“不成熟”的防御机制可能会被激活,导致我们的生活出现故障。

比如说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出门,但是又怕出门被感染,所以纠结了好久,该做的事却没做(编辑:我肯定也是这样的)。

焦虑_焦虑症躯体化_焦虑烦躁

如果你发现自己陷入了这种无休止的挣扎,那么更好的选择是尝试回到你原来的生活计划——做你需要做的事情,解决出现的问题。

3. 调整你的期望并学会接受不确定性

心理咨询张林峰建议,当我们意识到自己无力改变或者拒绝某件事时,可以试着和这些焦虑想法保持距离,避免过于纠结。

无法接受不确定性的人,往往有一种“应该思维”,认为生活应该按照自己的预期展开,一旦生活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他们就会陷入焦虑和挣扎。

我们要学会区分现实与心中的愿望,并抱有允许现实与愿望差距的态度——停下对世界充满敌意而产生的内耗,让一切顺其自然。(在后台回复关键字“允许”可查看更多应对不确定性的技巧。)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放弃、什么都不做,我们可以在能力范围内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戴口罩、勤洗手消毒、做好防护措施、多运动、提高免疫力等等。

然后,接受生活中可能发生的一切,这会让你感到快乐和轻松。

最后KY想告诉大家的是,面对政策放宽后的焦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法在焦虑中自拔,错过了最佳的自我保护时机,或者给身心带来更大的创伤,得不偿失。

希望大家好好照顾自己的身心,春天已经不远了。

多于。

点“关注”,正确应对“病毒焦虑”~

,A.(2021)。:以“重返”为轻松。Bacp。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