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虑|焦虑症症状与缓解方法:如何区分焦虑与焦虑症?1980年至2005年焦虑症比例上升趋势分析时间:2025-01-16 14:10 原设计师建国 美国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1980年,2%-4%的人患有焦虑症; 1994年,这一比例达到15%;到2005年,这一比例已增至28.8%。世界正变得越来越焦虑。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压力增大,我们每天都面临着烦人的问题和问题。现代人容易陷入各种焦虑情绪,包括外表焦虑、人际焦虑、分离焦虑和就业焦虑。焦虑症是一种因长期负面情绪而引起的精神疾病。焦虑是我们常见的情绪,感到焦虑并不意味着你患有焦虑症。焦虑症有不同类型,通过哪些症状可以判断是否患有焦虑症?怎样才能缓解这种症状呢?如何区分焦虑和焦虑症? 1.什么是焦虑? 焦虑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一种本能情绪,通常表现为对某种情况的过度反应。当我们处于心理压力状态,受到刺激时,我们都会出现焦虑,比如过度担心、来回踱步、坐立不安等。适度的焦虑可以提高个体的机能水平,帮助我们面对突发事件,提高效率。但长期的焦虑会影响我们的心理健康。 2.什么是焦虑状态? 焦虑状态是介于焦虑和焦虑障碍之间的一种状态,比焦虑严重,但比焦虑障碍轻。焦虑状态包括明显的焦虑、烦躁、烦躁、紧张、烦躁,并伴有睡眠障碍、心慌、胸闷、乏力、出冷汗等。然而,这些症状一般都是短暂的,可能有一定的触发因素,而且时有时无,可以通过自我调节来缓解。 3.什么是焦虑症? 焦虑症是一种以过度恐惧和焦虑为特征的精神障碍,其主要特征是焦虑情绪的体验。这种焦虑没有原因,常表现为持续的无法定位的体验、莫名的紧张和担忧、恐慌,并伴有生理症状(心跳加快、出汗、手颤焦虑尿频等)和蠕动。紧张(如无法静坐、走来走去、手脚不断移动等行为)。即使有一定的触发因素,但症状的严重程度显然与触发因素不相称。焦虑症是一种以经历焦虑情绪为特征的疾病。它可分为两种形式:慢性焦虑(广泛性焦虑)和急性焦虑发作(恐慌症)。它通常开始出现在成年前或成年早期。 惊恐障碍的诊断要点:首先,患者以惊恐发作为主要临床表现,并且在发作后至少1个月内对再次发作或与发作相关的适应不良行为改变存在恐惧;并且发作发生在没有客观危险的环境中,并且发作不限于已知或可预测的情况,除了发作之间的预期性焦虑外,没有其他焦虑症状。其次,排除其他精神障碍、药物滥用和躯体疾病。 广泛性焦虑症诊断要点:广泛性焦虑症患者大多有焦虑症状,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包括:忧虑、焦虑和惊恐;运动不安、烦躁、颤抖、无法放松;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症状。 4. 什么是焦虑症? 焦虑症( 焦虑 )是一种以反复、持续性焦虑、惊恐症状和自主神经系统紊乱为特征的精神(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没有明确客观对象的紧张、忧虑、烦躁不安、自主神经系统紊乱的症状(心悸)。 、手抖、出汗、尿频等)。焦虑症是一组以过度恐惧、焦虑及相关行为障碍为特征,导致患者感到疼痛和社会功能受损的精神障碍。 焦虑障碍被 ICD-11 分类为焦虑或恐惧相关障碍。包括:广泛性焦虑障碍、惊恐障碍、广场恐惧症、特定恐惧症、社交焦虑障碍、分离焦虑障碍、选择性沉默症、其他特定的焦虑或恐惧相关障碍、焦虑或恐惧相关障碍(未明确)。 5. ICD-10和ICD-11之间焦虑和恐惧相关障碍分类的变化 焦虑和恐惧相关疾病 本章介绍一组以焦虑和恐惧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疾病。 ICD-11取消了ICD-10中“恐惧性焦虑障碍”、“其他焦虑障碍”和“混合焦虑抑郁障碍”的诊断,取消了ICD-10“广泛性焦虑障碍”的分级诊断原则,强调可以合并其他精神障碍。伴有行为障碍的合并症,如“广泛性焦虑症”可以与“恐惧症”、“强迫症”一起诊断,这体现了焦虑症状作为常见临床症状的重要性。 ICD-11 将“惊恐障碍”定义为“不限于特定刺激或地点的反复惊恐发作”。 “有/没有惊恐发作”可用于诊断其他焦虑症。 “特定恐惧症”概念的定义基本不变,只是增加了“主动回避除外”。 ICD-11“分离焦虑症”和“选择性沉默症”源自ICD-10“通常在儿童期和青春期发病的行为和情绪障碍”中的“童年分离焦虑症”,但在ICD-11“分离焦虑症”和“选择性沉默症”11专门描述了成年人的“分离焦虑症”,其中焦虑的焦点是伴侣和孩子。 6.如何识别焦虑和焦虑症? 焦虑是人体一种非常常见且正常的情绪反应,焦虑症是一种心理障碍。当人们面对难以控制的情况或情况时,自然会产生一定的紧张、恐慌、恐惧等情绪。焦虑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不会严重影响个人的日常生活和社交功能。焦虑症是一种患者出现紧张、担心、恐惧,出现回避行为等严重情绪的精神疾病;焦虑的持续时间较短,通常小于1个月或在诱发事件结束后消失,而焦虑障碍则持续至少半年;焦虑是有方向性的,有固定的对象或诱发事件;焦虑症没有方向性,会泛化成莫名其妙的恐惧。 注意区分正常的焦虑情绪。如果焦虑的严重程度与客观事实或情况明显不符,或者持续时间过长,则可能是病态焦虑。相反,患有病理性焦虑的人往往无法清楚地了解自己焦虑的原因。他们可能会经历一种持续的、无法解释的、无缘无故的担忧和精神痛苦,这让他们很难摆脱这种状态。 ,并可能感觉自己的能力下降,社交功能也受到影响。 一般会有以下症状: ?睡眠障碍 ?容易疲劳 ?效率降低等 焦虑状态和焦虑障碍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焦虑来源的明确性、焦虑水平的现实性及其持续时间。患有焦虑的人通常清楚地意识到他们担忧的根源,并且随着问题的解决方案的出现或日常压力源的消除,焦虑会减少并消失。 只有当焦虑和恐惧过于强烈、与刺激、实际或可能的危险不一致、或者在所谓无害的情况下诱发、甚至毫无原因地发生时,焦虑和恐惧才被认为是病态的。临床判断患者的恐惧或焦虑是否过度、不恰当,需要考虑患者的文化背景。 7. 流行病学 根据2017年世界心理健康调查报告,中国焦虑症患病率约为3%。焦虑症不仅给患者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和社会压力,而且占全球疾病负担的3.3%。焦虑症通常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出现,平均发病年龄仅为 11 岁。高达 28.8% 的人一生中患有焦虑症。患有焦虑症的人自杀的风险增加三倍。除了患病率高、经济负担重之外,焦虑症的治疗差距(即实际发病率与治疗率的绝对差)高达57.5%,从首次发病到治疗的中位时间疗程为3至30年。尽管心理障碍治疗和药物干预等措施取得了显着的临床效果,但这种治疗差距仍然存在,中国也不例外。 我国14亿人口中,有2.3亿人一生中会患有某种精神疾病。 8. 治疗 (一)心理治疗 支持性心理治疗、行为治疗、认知行为治疗。 支持性心理治疗起源于20世纪初。它是一种比精神分析治疗目标更有限的治疗方法。其目标是帮助人们学会应对症状发作,以防止出现更严重的精神疾病。对于相对健康的人来说,支持性心理治疗师帮助他们应对一些暂时的困难。精神分析的目的是帮助来访者的人格成长,让他意识到潜意识冲突引起的症状,并通过修炼消除它们。 行为疗法是一类旨在减少或改善患者症状或不良行为的心理治疗技术的总称。其发展已有数百年历史,具有针对性强、操作简便、疗程短、见效快的特点。行为疗法的概念最早由和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与其他学派的治疗师相比,行为治疗师不太关心治疗过程,而更关心设定具体的治疗目标。具体的治疗目标是由治疗师在观察客户的行为并对客户的行为进行功能分析后制定的。一旦确定了治疗目标,新的调节的学习过程就可以开始。 斯金纳 (..—1990) 认知行为疗法( )是于20世纪60年代开发的一种结构化的、短期的、以认知为导向的心理治疗方法。主要针对抑郁、焦虑等精神疾病和非理性认知引起的心理问题。其主要针对患者不合理的认知问题,通过改变患者对自己、人或事物的看法和态度来改变患者的心理问题。 亚伦·贝克 (Aaron T. Beck) 1921年7月17日 - 2021年11月1日,100岁 (二)药物治疗 苯二氮卓类药物、抑郁和其他药物。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