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焦虑|焦虑的人们:为何在空闲时仍无法停歇?

时间:2024-08-10 14:04     作者:心理咨询   阅读

或许你听说过有些人因为工作太忙焦虑,或者有些人因为工作焦虑而感到焦虑,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因为空闲时间太少而焦虑

尤其是在内卷化、负面预期的环境下,人们会开始惧怕闲散,转而追求忙碌充实的生活,甚至有人说,一旦停下来,就会听到生命时钟那令人恐惧的“滴答声”。

这种“停不下来”的感觉,大家感受太深了,以至于在李佳琪的直播间里,当他手握79元的眉笔,说“有时候要自己找找原因,这么多年工资,有人问我工资有没有涨,有没有努力,我会有这么强烈的厌恶感”时,有人评论道:“我已经忙得停不下来了,何必还需要你来教我?”

哲学家韩秉哲在《在群体中》一书中也提到:“真正的休闲是从工作彻底停止的时候开始的,休闲时间是另外一段时光。但新自由主义的绩效胁迫把时间变成了工作时间……如今,我们除了工作时间,没有别的时间。作为疲惫不堪的绩效主体,我们的睡眠就像是双腿发麻之后失去了意识。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的放松只不过是工作的一种模式。”

因此,在休闲焦虑的状态下,人们既不能真正享受休闲,也不能容忍自己“停下来”。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是:休闲焦虑从何而来?又该如何应对?

文|金野璐

编辑:易方兴

来源|每日人物(ID:)

封面来源|IC photo

不敢休息的人

在此之前,21岁的大学生林清远从未想过去看心理医生。

医生的诊断是“轻度抑郁”。看着病历,林清远纳闷,“我其实是因为假期空闲时间太多,才抑郁。”这有点离谱。

正值开学,大人们都上班了,林清远一个人在家,和很多大学生一样,寒假里基本都是赖床,一天睡十二个小时,醒来就打开手机刷各种网站,在社交和娱乐之间来回穿梭,只有吃饭、上厕所才会短暂离开床。

她本以为剩下的寒假就这样过去了,可有一天晚上,她突然失眠严重,在床上翻来覆去两个小时都没睡着,心跳加速,手脚冰冷,瑟瑟发抖,她安慰自己,只是一次意外失眠而已。

但情况正在变得更糟。

“躺在床上,如果闭上眼睛不到五分钟,我就会感觉自己像沉入海中,感觉很害怕,总觉得休息是一种罪孽,睡觉是一件很可怕的事。”她控制不住自己这样想。

社交焦虑障碍_焦虑症躯体化_焦虑

我每天只睡四到六个小时,即使睡着了,睡眠质量也很差,焦虑还会蔓延到白天,头晕、烦躁、想哭,情绪经常失控。

过了半个月,她终于拖着疲惫的身躯去求医,医生告诉她:“你得的是懒惰病。”最近因为这种“懒惰病”来医院的人很多,医生也变得很惊讶。这也难怪。

懒惰焦虑也正在袭击办公室职员。

张洋虽然睡眠充足,但依然患有懒惰焦虑,他今年25岁,毕业后在广东一家传统制造企业就职。

公司分配了宿舍,每月房租才200多元,他每天早上8点上班到下午5点,本该是一份清闲的工作,但他不想闲着,晚上就给高中生上网课辅导,这是他自己找的工作,甚至读研究生前两年,他都还在继续辅导,挣钱。

张扬一直很享受这种充实的生活。相反,如果生活不再忙碌,无事可做,他就会酗酒,反思自己的懒惰,质疑自己存在的价值。他喝得血尿酸指数高达600,比正常值高出约30%——这也是闲散焦虑对他的反噬。

海通国际证券今年7月的一份研究报告也显示,由于工作和家庭生活带来的精神压力不断增大,亚健康状态(SHS)已成为中国居民的一大困扰,症状包括失眠、抑郁、焦虑、慢性疲劳等。从人口占比来看,18岁至45岁的青年人和中年人约占一半。

这种休闲焦虑常常以代际延续的形式出现,一个家庭中,如果有一个孩子患有休闲焦虑,往往会有类似的长辈。

比如,江西南昌读硕士的周嘉宁,就是被闲散焦虑牢牢控制的典型。

从读研第二个月开始,她发现一天不去图书馆就浑身难受,哪怕没有作业,窝在宿舍看电视剧也会觉得空虚。但一踏进图书馆,这种症状就消失了,一进图书馆就感觉轻松不少,哪怕只是窝在图书馆看抖音,她也会觉得这一趟很值得。

现在,她又把这种闲散的焦虑带到了实习中,哪怕完成一个任务,只要距离下一个任务还有几天时间,她就会坐立不安,会主动问领导还有没有时间,要做什么。

他们家,不止她一个这样,她妈妈也坐不住了。

工作上,周佳宁的妈妈是销售员,已经相当忙碌了。五点半下班后,还要买菜、做饭、打扫房间。晚上,她也没闲着,拿出烤箱和和面机做面包。她自己停不下来,也不让家人闲着,会把丈夫和孩子叫过来帮忙。虽然家人对此不高兴,但又受不了她大喊大叫。

她常常感叹自己没有幸福,不懂得享受生活,注定一生都要辛苦劳作。

周嘉宁的爷爷也患有严重的闲散焦虑,70岁了还跟着包工头在外打零工,哪里需要用工他就到哪里,经常是干完一个活就着急下一个活,如果一段时间没包工头来找他,他就会焦虑得睡不着觉。

周佳宁心疼爷爷,经常劝他不要去,但是她给爷爷的建议似乎没有什么说服力。

看不见的枷锁

无谓的焦虑背后,往往隐藏着某种强烈的压力或者恐惧。

这种压力和恐惧,有时候是特定事件引发的。比如张杨的闲散焦虑从2021年一直持续到现在,标志性的事件是双减后,他在江西九江开办的培训机构倒闭了。一切就是从那一刻开始的。

焦虑症躯体化_社交焦虑障碍_焦虑

当时,也就是2021年3月,他招募了9个合伙人,租了300多平米的房子作为学区,筹集了资金,招收了不少学生。

在他不得不关闭学校的那天,他向学生和家长道歉,发给每位老师最后一个月的工资,并解散了球队。房租罚款,加上要退还给家长的学费,让他背上了十年来沉重的债务。五万的债务。

这15万的债务是他9月份研究生入学时欠下的,从那以后,他就抓紧时间打工还债。

回想起来,从那以后他就没有空闲过。他是一个信守承诺的人,但越是信守承诺,他就越有偿还债务的压力。那段时间,他在微信头像上注明欠款金额,并不断更新还债进度。

他在江西地方高校担任聘任教师,给几名高中生进行一对一英语课,还给三名研究生辅导专业课……他最累的时候,除了研究生学业,每周还有20个小时的时间在给别人上课,这还不包括备课的时间。

他无法接受停下来。一旦停下来,债务的焦虑就会追上他。他继续工作赚钱,为自由而战。

还债的压力让他一刻也没有放松,从15万开始,到10万,再到3万……终于在2022年底,他还清了债务,微信头像上的债务金额也归零了。

他终于不用再为还债而发愁了。

但他发现,闲着没事的焦虑并没有消失。“我还是受不了闲着没事,以前还债的压力很大,现在,我却在想,为什么我赚钱的能力没有以前好了?我是不是在堕落?我的存在,能创造什么价值?”

有时候,无谓的焦虑来自于从小到大的家庭管教。

周嘉宁的母亲从小对她要求就很严格,经常听到她说“你看看别人”。每次附近几个同龄人的成绩出来,母亲都会拿来对比。有个男孩数学特别好,母亲总是说:“你看看他,从来不用补课,数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大部分时间,她努力做个好学生、好女儿。但初三那段时间,她从妈妈床头柜上偷走了自己的智能手机,每天晚上妈妈睡着后就玩。她跌出了妈妈设定的班级前十名的底线。妈妈再次将她与其他孩子进行比较,她终于爆发了。

她把妈妈推出房间,关上门,把自己锁在房间里,大声哭泣。那是她唯一一次关上门。

后来,周嘉宁考上了研究生,在小区里,她比其他孩子都要优秀。就在她以为自己不会再被别人比的时候,妈妈同事的儿子突然出现,也同时考上了研究生。周嘉宁知道,一个985研究生和一个公务员,以后会经常出现在妈妈的嘴里。

所以,虽然她现在在空间上与母亲相距甚远,但在精神上,那位总是说“看看别人”的母亲从未远离。

去精神科检查的林清远,同样被这副无形的枷锁压得喘不过气来。假期里,她打开朋友圈,看到同龄人以各种方式炫耀自己的优秀,有拿过奖的,有去实习的,也有靠自身能力赚钱的,成绩传遍了朋友圈。

她忍不住对比:“为什么她们都那么光鲜漂亮,而我好像没有任何优势,都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努力,好像永远也追不上她们。”

最后,心理焦虑进一步影响生理层面。她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自己的经历,意外地收获了不少年轻人的共鸣。很多人在评论区表示,自己也“闲着也会焦虑”。林清远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每逢节假日,那篇帖子的点赞数和阅读量都会达到一个高峰。

社交平台上讨论“闲散焦虑”的帖子很多。图片来源:小红书@今天去哪儿晒太阳

焦虑_焦虑症躯体化_社交焦虑障碍

焦虑和平相处

从精神科回家后,林清远开始服用焦虑药物,并一有机会就放下手机。

当她专注于自己的生活时,焦虑症状略有改善,她发现自己在空闲时间又可以写作和打扫卫生了。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手机在闲散焦虑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韩秉哲也多次提到,在一个疲劳的社会,手机等信息产品会对人产生强制作用。他写道:“现在,数字设备带来了一种新的强制。基于移动性,它把每一个地点都变成了工作站,把每一段时间都变成了工作时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的利用更加高效。移动性的自由变成了一种可怕的强制,我们必须一直工作……今天,在很多职业中,那些界限和区别已经完全消失了。”

最重要的是,朋友圈里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的,开学后,她听到同学们的抱怨和不满,原来朋友圈里那么多打赏的学生,也有缺点,实习经历丰富的学生,也有缺点。

她意识到自己陷入了朋友圈的陷阱。每个人都会分享自己光鲜亮丽的一面,但真正让她焦虑是“比较”本身。

有些人用“技术”手段来调节闲散焦虑

当体检单上的尿酸指数飙升到600以上时,张洋开始认真考虑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他最终想出的解决办法就是喝茶。

以前,他经常没有时间放松身体,但精神却总是紧张不安。于是,他决定想办法放松精神。为此,他买了一套精致的茶具。每到周末,他都会在宿舍里摆上茶具。准备好茶具,点上一炷香,泡上一壶白茶。在茶香的包围下,他感觉闲散的焦虑暂时离他远去了。

但无谓的焦虑并不全是坏事,因为从本质上来说,焦虑的诞生,是为了帮助人们应对随之而来的不确定性。

尽管焦虑重重,但忙碌的周佳宁还是在不断进步,她几乎把一年的时间都泡在图书馆里,准备考研。

回想起来,她也曾一度因压力而崩溃,那是大一暑假,妈妈开始唠叨她要准备考研。

每当发现她在房间里玩手机超过一个小时,妈妈就会进来借着拖地的借口唠叨她:“别玩手机了,还没玩够,去买点考研书看看,假期到了。你要好好利用时间!”终于有一天,她忍不住对妈妈吼道:“既然这么着急,那就去考吧,我不考了,好吗!”

但她最终还是坚持在图书馆。去年3月,全国分数线公布时,稳定了5年的分数线突然暴涨了12分。这12分的涨幅,瞬间淘汰了一批人。

她第一轮考试专业排名第四,但分数只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三分,勉强及格,另外三位参加第二轮考试的朋友均未被录取。

在这样的时候,她会感到庆幸,深刻意识到时代的残酷,但这反过来又加深了她的焦虑。直到9月10日,李佳琪79元眉笔事件成为热议话题,她才恍然发现,原来李佳琪说的话,和她平时对自己说的话一模一样。

毕竟,她一直告诉自己一句话:“只要你足够努力,你就不会被淘汰。”

(本文采访对象均为化名)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