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虑|焦虑症的定义、症状与治疗:了解广泛性焦虑症和发作性惊恐状态时间:2025-01-16 14:09 定义和概述 焦虑症又称焦虑性神经症,以广泛性焦虑症(慢性焦虑症)和阵发性惊恐状态(急性焦虑症)为主要临床表现,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口干等。 、尿频、尿急、出汗、震颤、运动不安等焦虑并非由实际威胁引起,或紧张、惊慌的程度与实际情况不相称。 焦虑症与正常的焦虑反应不同:一是无端端的焦虑、紧张、恐惧,没有明确的对象和内容;第二,它指向未来,好像有什么威胁即将来临,但病人自己说不。第三,它持续很长时间。如果没有积极有效的治疗,几周、几个月甚至几年都很难康复。最后,除了表现出持续或间歇性的恐慌状态外,焦虑症还伴有各种身体症状。 简而言之,病态焦虑是一种毫无根据的恐慌和紧张。从心理上来说,它是一种没有固定目标的普遍担忧和恐慌。生理上,伴随着警惕性增强的身体症状。 不仅单纯的焦虑症有这些症状,一些精神疾病也可能产生焦虑症状,比如精神分裂症、强迫症等精神疾病。这类疾病的焦虑症状只是其症状之一。这类焦虑的临床症状和精神症状与单纯性焦虑症没有本质区别。治疗可能比单纯性焦虑症更为复杂,因为在治疗中除了焦虑症状外,还必须治疗此类患者的其他症状,因此需要与单纯性焦虑症区别开来。 焦虑症俗称焦虑状态,全称焦虑神经症。 焦虑症是一种以持续性焦虑、恐惧、紧张和自主神经活动障碍为特征的脑功能障碍,常伴有运动不安和身体不适。好发于青壮年,男女之间发病率无显着差异。 疾病分类 焦虑症是一种非由其他疾病引起的显着且持续的心理和身体焦虑症状的状态。 分为两类:持续性症状(广泛性焦虑症)和阵发性症状。 后者又分为在特定情况下阵发性焦虑而引起的焦虑(焦虑焦虑)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能发生的焦虑(恐慌症)。 恐惧症和焦虑症进一步分为特定恐惧症( )、社交恐惧症( )和广场恐惧症( )。 病人的情绪非常不安和恐惧。患者常常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事情或未来的某些事情表现出过度的担忧。有时患者也会因为没有明确的目标而担心。这种担心往往与现实极不相称,让患者感到非常痛苦。还伴有植物神经过度、肌肉紧张等自主神经紊乱的症状。 焦虑症病前性格大多胆怯恐惧、自卑多疑、事前思考、犹豫不决,不能很快适应新事物、新环境。发病原因为精神因素,如不能适应压力大的环境、遭遇不幸、不能承担复杂、困难的工作等。 正常人在面对困难或危险的任务时会产生焦虑(一种没有明确原因的令人不愉快的紧张状态),并预感到不利或危险的事情将会发生。这种焦虑通常并不构成疾病。 ,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状态。焦虑并不是坏事。焦虑常常会促使你鼓起力量应对即将到来的危机(或者焦虑是一种积极的压力本能)。只有当焦虑的程度和持续时间超过一定范围时,才会出现焦虑症状,从而产生相反的效果——阻碍一个人应对、处理眼前危机的能力,甚至阻碍正常的生活。大多数时候,您可能会无缘无故地感到焦虑;事实上,你什么也做不了。焦虑症状也见于情感精神病、精神分裂症、强迫性神经症、癔症、器质性混乱、甲状腺机能亢进等。因此,广义上的“焦虑症”是一大类疾病的总称,其中包括强迫症恐惧症、惊恐障碍、创伤后障碍等。这里所说的焦虑症是狭义的,正式称为一般性焦虑症。 诊断。目前认为,只有当引起焦虑的原因不明显或程度不相称、焦虑症状突出而其他症状不明显、且持续时间较长时,才能诊断为焦虑症。 临床表现 焦虑症大多始于中青年期,女性的发病率是男性的两倍。临床表现基本上有三组,也可视为焦虑症的三大症状: 1.病态焦虑。持续或偶发的莫名的恐惧、害怕、紧张和不安。有一种对危险的期待感,一种某种灾难即将来临的感觉,甚至有一种死亡的感觉(“濒死感”)。患者担心自己失去控制,可能会突然昏倒或“发疯”。 70%的患者还伴有抑郁症状,对现在和未来的生活缺乏信心和乐趣。有时情绪激动,失去平衡,经常无缘无故生气,和家人吵架,什么都受不了,什么都不满意。焦虑症有认知障碍。他们无法清楚地感知和理解周围的环境。他们的思维变得简单而模糊。他们整天关注自己的健康,担心疾病的复发。 2.身体不适症状。常有早期症状。在疾病进展阶段,通常伴有多种躯体症状:心悸、心慌、胸闷、气短、心前区不适或疼痛、心跳和呼吸频率加快、全身乏力、生活和工作能力下降、而简单的日常家务劳动就变得不堪重负、无能为力,进而加剧了患者的担忧和焦虑。还有失眠、早醒、噩梦等睡眠障碍,相当严重且顽固。此外,还可能出现消化功能紊乱的症状。 绝大多数焦虑症患者还会出现手抖、手指震颤或麻木、阵发性潮红或发冷、月经不调、闭经、更年期、尿频、头晕、头晕、恐惧、晕厥发作等症状。 3.精神运动性焦虑(简称精神焦虑)。我感到坐立不安,坐立不安,搓着手脚,来回踱步,做更多的小动作,无法集中注意力,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么害怕和不安。 危险信号 过度的焦虑会直接威胁健康。如果出现以下症状且没有明显原因,应尽快就医。 *持续头晕或暂时丧失记忆。 *直肠出血。 *脉搏加快。 *手掌出汗。 *慢性背痛、颈痛。 *慢性或严重头痛。 *不寒而栗。 *麻疹。 *情绪压力过大,难以承受压力。 *失眠。 病理现象 1.焦虑是一种情绪状态。患者基本的内心体验是恐惧,如恐惧、不安,甚至极度惊慌或恐怖; 2、这种情绪是不愉快的、痛苦的,可能会给你一种死亡迫在眉睫的感觉,或者你快要崩溃、崩溃的感觉; 3、这种情绪指向未来,意味着某种威胁或危险即将来临或即将发生; 4. 实际上不存在威胁??或危险,或者以合理标准衡量,引起焦虑事件与焦虑的严重程度不相称; 5.伴随着焦虑的体验,还有身体不适、精神运动不安和植物功能障碍。 上述症状的描述是值得注意的。我们不妨将它们结合起来并简化一下。焦虑症状包括三个方面: 1. 与情境不相称的痛苦情感体验。典型的表现形式是没有明确的客观对象和具体固定的概念内容的忧虑和恐惧。在文献中通常被称为浮动焦虑(自由)或无名焦虑; 2.精神运动性不安。烦躁不安,来回走动,甚至奔跑、喊叫,也可能表现为不自主的颤抖或颤抖; 3.植物神经功能失调,伴有身体不适。如出汗、口干、咽喉不畅、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立毛、心悸、面色红白、恶心呕吐、尿急、尿频、头晕、全身乏力,尤其是腰部无力。只有焦虑的情绪体验而没有任何运动和植物神经功能的表现,不能合理地视为病理症状。相反,如果没有内心的不安和恐惧的体验,单纯的身体表现并不能算是焦虑。 焦虑症的三种治疗方法 焦虑症在人群中患病率较高,主要表现为睡眠障碍、焦虑和自主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症状。 。 治疗焦虑症最常用的药物是苯二氮卓类药物,其中最常用的是地西泮。地西泮具有起效快、睡眠好、安全等优点。正常剂量为每天 5-30 毫克。但它也有嗜睡、嗜睡、震颤、视力模糊、异常烦躁等副作用,且对改善植物神经功能无明显作用。 谷维素和维生素B1都是神经营养药物。前者具有调节间脑功能,激活与植物神经系统相关的下丘脑和边缘系统,改善植物神经系统紊乱和内分泌平衡紊乱的能力;后者参与人体糖代谢过程,维持神经、心脏和消化系统的正常。功能。两者常规剂量均为每日30-60mg,分3次口服。 研究表明,地西泮、谷维素和维生素B1联合使用治疗焦虑症,可以改善失眠、焦虑和植物神经功能,且效果更为显着。而且地西泮在小剂量(每天7.5mg)即可达到满意的疗效,从而地西泮的副作用会明显减少。 焦虑症的原因 不同学派的研究人员对于焦虑症的成因有不同的看法。这些观点不一定是冲突的,而是互补的。 首先,虽然身体疾病或生物功能障碍并不是焦虑症的唯一原因,但在一些罕见的情况下,患者的焦虑症状可能是由身体因素引起的,例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和肾上腺肿瘤。许多研究人员正在试图找出焦虑症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某些神经递质,是否是引发焦虑症的罪魁祸首。许多研究都集中在两种神经递质上:去甲肾上腺素和血清素。许多研究发现,当患者处于焦虑状态时,大脑中的去甲肾上腺素和血清素水平会发生巨大变化,但尚未确定这些变化是焦虑症状的原因还是结果。 其次,认知过程或思维在焦虑症状的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抑郁患者比一般人更有可能将模糊甚至良性的事件解释为危机的预兆,更有可能相信坏事会降临到他们身上,更有可能相信失败正在等待着他们,并且更有可能相信失败正在等待着他们。倾向于低估自己控制负面事件的能力。 第三,当压力事件发生时,更容易出现焦虑症。 我认为,既然焦虑是积极压力的本能,那么压力行为,包括压力准备,就是焦虑症的主要原因。由于应激行为的强化,在某些情况下(如缺乏信息),刺激与反应之间会出现错误的联系,或者控制程度不当,从而使应激过程中积累或调动的心理能量准备过程无法有效发布。持续紧张、心慌等,影响后续行为,而与紧张有关的甲状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激素分泌紊乱(过多)则放大了上述过程。至于担心和怀疑,也是思维能量过多的表现。 焦虑症的识别 神经衰弱患者可能会出现焦虑症状,但焦虑症的焦虑、紧张感比一般神经衰弱的症状更为突出。恐惧症常表现为对某种物体、某种疾病或某种环境的恐惧和严重不安,并常伴有其他强迫性思想和行为。虽然伴有焦虑,但它们与焦虑症不同。疑病症患者的紧张、恐惧大多继发于疑病症症状,而疑病症症状与自身特殊的内在不适以及过去的生活经历、联想或建议等有关,因此应与焦虑症相鉴别。抑郁症与焦虑症不同。前者的焦虑必定与他的疑病症和自罪等妄想观念有关。此类患者焦虑发作的背后,始终存在着悲伤;如果一个本来适应能力很强的人突然出现焦虑发作,在排除器质性因素后,首先应考虑抑郁症。精神分裂症早期还可能有严重的焦虑或焦虑疑病症。如果发现了精神分裂症的基本症状,识别并不困难。有些器质性脑病患者在临床上没有明显的痴呆症状时,可能会出现焦虑或焦虑发作。此外,还有不少药物中毒或戒断症状是从焦虑开始的,应根据病史和检查来鉴别。 对于一般性焦虑症,紧张、不安和担忧通常会持续很长时间。因此,担心某件事,比如学习或工作,超过半年就构成了焦虑症。焦虑担心的内容,如果是关于被病菌感染(强迫症)、惊恐发作(恐慌症)、在公共场合出丑(社交恐惧症)、体重增加(神经性厌食症)、严重疾病(疑病症) ),应适用相应的心理障碍。但你也可以通过某些治疗焦虑措施来缓解情绪、消除紧张情绪。如果焦虑是由疾病或药物(包括酒精等)引起的生理效应,那么主要的重点就是消除这些问题。 防控措施 焦虑症患者的第一个治疗方法是心理治疗。以同情心关心和体贴患者,帮助其排除病因,正确认识病因,解决具体困难,科学解释疾病本质,提供适宜的焦虑药物。例如利眠宁10~20mg或地西泮2.5~7.5mg,每日3次口服。有人报告,每日3次口服普萘洛尔10~30毫克有一定效果。胰岛素低血糖治疗具有镇静作用。当焦虑症状和抑郁症状并存时,三环类抗抑郁药可与利眠宁合用。 焦虑症是焦虑神经症的简称,是一种功能性或心理性障碍。身体任何系统都没有任何疾病,也没有任何危险,更没有生命危险。如何自我预防和治疗焦虑症? (一)应充分认识焦虑症不属于器质性疾病,不会对人的生命造成直接威胁,患者不应有任何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 (2)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患者要坚信自己担心的事情根本不存在,只要治疗得当,疾病是可以彻底治愈的。 (3)在医生的指导下,学会调节情绪和自我控制,如心理放松、转移注意力、排除杂念等,达到顺其自然、淡定从容的状态。 (四)学习如何正确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增强心理防御能力。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爱好,让自己心胸开阔、开朗。 (5)在可能的情况下,寻求家人、同事和组织的关心和支持,并解决可能引起焦虑的具体问题。 (6)焦虑药物适宜,如地西泮10毫克,每日口服一次;多塞平 25 mg,每天口服两次;或氯米帕明 25 mg,每天口服两次。 (7)生物反馈治疗也有良好效果。 1.明确诊断。许多身心疾病都会出现焦虑症状,因此治疗前必须进行检查和必要的心理测量,以排除各种原因引起的继发性焦虑反应。明确诊断是合理治疗本病并取得满意疗效的前提。事实上,焦虑是正常人常见的情绪反应。由原因引起的焦虑不能被视为一种疾病。许多患者会对疾病产生心理反应,还可能出现严重的焦虑,必须正确识别和消除。 2.药物治疗。焦虑药是首选药物。常用的药物有舒拉西泮、加嗪西泮和氯硝西泮。但本病使用精神药物,其剂量和给药方法很有讲究,必须在专科医生指导下服用。 3.焦虑症是神经症的一种。在诊疗过程中,要重视心理治疗,做好心理改造,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需要注意的是,单纯的对症药物治疗是无效的。在药店购买药物进行治疗,与在门诊医生指导下接受治疗相比,其效果和心理影响是不同的。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