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虑|信息过载引发焦虑的心理学解析与应对策略时间:2024-12-06 14:09 作者:王新建,南开大学教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会长、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 【摘要】人们可以用不同的维度来分析信息超载为何会导致焦虑及相关的心理问题。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原因之一是人们有限的认知资源因过多信息的涌入而受到限制。过度消耗和占用,从而对其他应完成的任务产生负面影响。完整的任务和操作导致人们的社会适应功能严重下降;另一个原因是大量非结构化、不合逻辑的信息“碎片化”,不清楚、难以掌握,导致人们陷入不确定性和失落。掌控感会让人们感到紧张和困扰。人们可以尝试的应对方法包括:提高自我控制能力,科学合理地分配注意力;坚持理性立场,学习质疑认知方法;丰富知识结构,展现开放、独立的自我。 心理学家贝克斯顿(WH)等人在1954年进行了一项著名的感觉剥夺实验,他们招募了一些研究参与者(受试者),将他们置于几乎没有信息刺激的环境中,并要求他们尽可能长时间地坚持。结果显示,不仅很少有人能够在这样的条件下坚持一周,而且实验的参与者(受试者)实际上都出现了精神病理反应:注意力不集中、行动迟缓、易怒、思维和逻辑混乱,甚至出现幻觉,紧张焦虑、神经症等症状。该实验揭示了信息刺激对于维持人类正常的心理和生理活动具有重要价值。然而,如果信息刺激量不断增加到高负载水平,会发生什么呢?殊途同归,也会引起人们的心理不适和精神病理反应。这已经被“实验”证明了,只不过这个“实验”发生在更大的社会生活领域。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人们面对着海量的信息。这时,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什么是信息过载,什么是信息过载带来的焦虑和不适;我对信息超载()和信息焦虑之间的联系有了更深的体会。从某种意义上说,信息超载引发的心理焦虑已经演变成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文化综合症。本文将探讨为什么人们在信息超载的情况下会经历焦虑等心理病理反应,以及如何应对。 人们主动或被动的信息处理过多地消耗和占用了有限的认知资源。 信息超载引起的信息焦虑,即心理焦虑是一种更广泛意义上的表现,包括烦躁、紧张、不安,甚至恐惧等不良反应。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负面结果呢?原因之一是,在大量刺激的涌入下,人们主动或被动的信息处理过多地消耗和挤压了有限的认知资源。这里所说的认知资源主要是指人们成功完成信息处理任务所依赖的心理能量或能力。任何个体也不例外,必须利用自己的认知资源来进行信息处理和信息处理操作。然而,重要的是要了解人类的认知资源绝不是无限的。德国人 W. Wundt 在 1860 年代开始创立心理学时就研究了这一点。引起他兴趣的是当时德国天文学家贝塞尔提出的“人类差分方程”,即不同天文学家在观测天体时产生的时间判断差异。冯特发现,当一个人在望远镜中进行观察时,他的焦点是首先关注天体(例如行星)还是坐标线上,都会导致读数的差异和反应时间的差异。后来冯特自己设计了一个实验,让钟摆经过某一点的同时敲响铃铛,来测定人们是否能同时感知到两种刺激(视觉刺激和听觉刺激)。结果表明,这似乎并不困难。这项任务是不可能完成的。人们只能先处理一种刺激,然后再处理另一种刺激。外行人常常错误地认为看到钟摆(经过特定点)和听到钟声是同时发生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从一个进程切换到另一个进程需要八分之一秒的时间。冯特说,人类意识只有一种思想和一种知觉。当我们似乎可以同时感知多个物体时,我们就会被快速的交替和变化所欺骗。冯特在这里实际上揭示了两层含义:第一,人们只能在特定的时间对同一个对象进行认知处理;第二,人们只能在特定的时间对同一对象进行认知处理。其次,人们只有在认知处理完一个物体之后才能对其进行认知处理。转向另一个物体。 如果将冯特揭示的两点放在当前语境中表达,第一层含义可以讨论为:由于认知资源有限,人们无法做到一心多用,无法同时关注同一主题。在两个物体上。如果我们借用聚光灯来比喻,我们可以说,这盏单独的灯不能同时将光投射到两个不同的地方。也许有些人不同意这个观点,他们会举出一些例子来反驳,比如司机在驾驶车辆时可以与坐在他旁边的人讨论问题;再比如,老师上课能言善辩,有计划。晚上回家后如何教导和惩罚期中考试不及格的儿子。事实上,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上述例子中的个体虽然从事两件事,但对他们来说,其中一项活动已经非常熟练,或者说已经是自动化的。换句话说,你好像在做两件事,但其中一件事不再需要精力和心理能量。 如果将冯特的第二个含义放到当前的语境中,可以说,在任何时候,人们为完成工作、处理需要处理的输入信息而投入的心理能量只能具有一定的价值。当人们将一定比例的心理资源,即心理能量用于某项活动时,可用于其他活动的资源必然会减少。几乎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当你努力完成一件事之后,你就不能再去做另一件需要精力的事情了。 不确定性和控制感降低引发信息焦虑 前面讨论的是海量信息对我们的影响。如果我们仔细观察,我们也会发现这些信息是通过多种渠道来到我们这里的。在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中,受众必须经过记者、编辑等特定的“把关人”才能获取信息。因为他们有相对严格的专业培训背景,所以他们能够进行比“外行”更“专家”的筛选,过滤掉多余的、无价值的、甚至不可靠的信息。但现在观众和记者(编辑)的身份界限越来越模糊。依靠记者、编辑等“把关人”为受众筛选信息的时代似乎已经过去了。判断信息的价值和真实性的任务逐渐成为个人的事情。今天的受众不仅是新闻信息的消费者,同时也承担起了过去守门人的责任。观众成了自己的编辑者、“看门人”和“信息收集者”。一方面,这种变化意味着精英阶层对新闻信息的垄断被打破。同时,也不禁让我们深感忧虑:每个人的价值取向、动机、态度、愿景、理解、思维水平都完全不同。 ,收集、选择、加工、过滤和传播的信息必须是多样的、不均衡的。如果我们排除那些为了造成伤害而故意捏造的谣言,那么我们接触到的信息中有相当一部分就可以被定义为“谣言”,即与事实不符的新闻。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曾指出谣言传播的原因。一是锐化,即断章取义,从整体中选取某些内容进行夸大;另一种是平滑,即重新排列和去除某些细节。使内容简洁易懂;三是同化,即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对信息进行加工和打磨,接受和传播信息,使之符合自己的特点。 这种情况我们经历过太多次了。如果我们退一步,假设来自多个渠道的信息是严肃可靠的,那么我们或许应该为观众和读者感到幸运,因为他们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和角度看到和听到观点、新闻和评论,而你还可以分析比较,边听边理解。这无疑是一件好事。不幸的是,我们不可能做到这一点。原因在于,过多信息的挤压和信息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使人们没有空间和时间来应对。人们在信息的洪流下已经是匆忙、恐慌。俗话说:“信息太多,信息的利用就无从谈起”。其结果是,进入人们头脑的信息是碎片化的:相互之间缺乏关联性,分散且无结构,内部逻辑不完整或不合逻辑,推演和论证的过程被简化或省略,阅读变得“漂浮”。 “及窥”,讨论变得“肤浅而幻想”,吊诡的现实呈现在我们面前。尽管越来越多的信息涌入,尽管时间越来越长,世界却变得越来越模糊。更是难以捉摸。而这也正是造成人们信息焦虑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心理学家GA凯利曾提出“人是科学家”的著名命题。他说,没有必要在科学家和普通人之间划清界限。科学家的工作是了解世界,从而减少不确定性。对人来说也是如此。人们必须不断地解释周围的环境和事物,才能能够解释和处理它们。凯利认为,当我们无法完全解析所遇到的事件或它们的含义模糊时,我们就会变得焦虑。人们的一个重要而基本的动机就是获得控制感,或者说获得一定程度的控制。这里的控制感是指能够有效地预测、响应和控制环境中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的事件的感觉。控制感和确定感总是紧密相关的。确定性是指一个人对环境和环境中的事物(当然也包括与他交往的人)的稳定性和特征的认识和把握。显然,一个人对周围的一切了解得越多,把握得越准确,他就越有信心做出有准备的反应。 应对方法: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学习质疑认知方法,运用具有个人特色的知识体系和认知结构来处理、同化和评价外界事物 从宏观进化史来看,人类终将成为与信息超载“环境”互动的“适者”。然而,作为地球上最聪明、最有活力的动物,人类更应该主动推动这一过程,才能化不安为平静,化焦虑为平静。其实,可以着手的无非是在提供服务的技术管理层面和接收信息的个体层面上下功夫。对于前者,如对信息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结构化,即进行分类、加工和组织,在原有的原始信息的基础上,生产出方便使用、具有高价值的二次信息;又如建立有效的信息过滤机制,完善搜索引擎的功能和使用,使之能够提供准确、快捷、个性化的服务;此外,充分利用新技术,改造传统网络架构,提高服务效率也应该是重要的重点。 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后者更值得关注,即使用信息的个体的水平。首先,就个体认知资源的状态而言,根本不可能处理和接收所有还在日益增长的信息。因此,我们不能成为与海量信息“搏斗”的“堂吉诃德”。我们要成为一个“聪明人”:学会科学合理地分配自己的注意力。这里坚持“有用”的原则至关重要,将信息的获取限制在工作和生活需要的范围内。当然,这就涉及到自我控制的话题。那些花大量时间上网的人,其实都是自控能力较差的人。这些人需要了解一些相关的心理学知识,遵循心理学的科学指导。一些提高自我管理的实践练习。其次,对于来源各异、充满毫无根据的猜测和想象的信息,尤其是当发生引人注目的社会热点事件,令人不安、不安时,人们应该选择更可靠的信息。要有理性的态度,学会一种“质疑的认知方法”。具体来说,当接触到任何信息时,你至少要在脑海中提出并尝试回答以下问题:这些信息从何而来?这是一条完整的消息吗?如果不完整,还缺少什么?我为什么要相信它?它显示了什么证据?证据从哪里来?还有不同的解释吗?最后,在信息超载的压力下,仔细而深入的阅读将不可避免地被快速而肤浅的浏览所取代。信息的接收变成了忙碌的“快餐”,留在记忆中的只是一些令人沮丧的信息。难以连接成图片的碎片。这种情况的改变,有赖于一个独特的自我的出现。这个自我必须保持自己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其核心特征是能够运用具有个人特色的知识体系和认知结构来加工、吸收、判断外部事物既开放又独立;它既与信息世界保持互动,又展示自己独特的自我风格。 以上讨论的几点,实际上与人们近年来讨论的“信息素养()”密切相关。如前所述,在信息化不可逆转的趋势下,在个体层面,培养和提高处理和应对信息的能力应该是我们能想到的解决信息超载带来的心理问题的最有效途径。有一个解决方案。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