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抑郁|抑郁症影响全球数亿人,就诊率低成治疗难题时间:2024-07-30 14:07 抑郁是最常见的精神疾病之一,影响全球约3.5亿人,是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1990年至2013年,全球患有抑郁和/或焦虑的人数增加了近50%,占世界人口的近10%。 世界卫生组织(WHO)预计,到2020年,抑郁在造成健康寿命损失的疾病中将排在第二位,但抑郁在世界范围内都存在着就医率低、诊断率低、未治疗率高等问题。 上海市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何燕玲告诉记者:“在中国,抑郁患者有数千万,尽管有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和相应的卫生资源,但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人接受专业治疗,62%的患者从未就医。有些患者盲目追求心理治疗,病情已经很严重却拒绝服药,从而延误了治疗。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对一般抑郁、轻度抑郁的确有疗效,也可以配合药物治疗,治疗重度抑郁,但要注意,心理治疗也有‘副作用’。” 澎湃新闻:很多人认为抑郁就是一种“精神疾病”,您怎么看? 何燕玲:抑郁影响人体的身心健康。抑郁又称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续的情绪低落为特征,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临床上可见到情绪低落与境遇不相称,情绪低落可从忧郁、沮丧到悲痛、自卑、自责,甚至悲观、厌世。可出现自杀企图或行为;甚至昏迷;部分病例有明显的焦虑、激动表现;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抑郁造成的精神痛苦会使人难以完成最简单的日常任务,有时甚至会完全破坏与家人和朋友的关系,并失去工作和谋生的能力。抑郁最严重的后果是自杀,目前是15-29岁人群的第二大死亡原因。 很多人误以为抑郁只会影响情绪。其实,抑郁会增加其他慢性疾病的风险,比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疼痛,甚至肿瘤。反过来,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疾病也会增加抑郁的风险,而产后抑郁会影响新生儿的发育。 澎湃新闻:近年来,抑郁症已经成为临床上最常见的精神疾病,但目前抑郁的整体认知率却较低,原因何在? 何艳玲:缺乏正确的疾病相关知识和污名化是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抑郁如果能得到及时、恰当的治疗,临床治愈率是可以提高的,但目前的诊治情况不容乐观。抑郁症的总体认知率较低,尤其是在综合医院。 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多中心合作研究显示,15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医生对抑郁的平均认知率为55.6%,而中国上海的认知率仅为21%,远低于国外水平。 抑郁的致病因素主要有生物遗传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等,但很多普通民众误以为抑郁精神疾病是患者个人主观问题,导致患者对自身疾病产生羞耻感,不愿意就医或以错误的方式寻求帮助。 2016年第三次公众精神卫生认知调查显示,对于抑郁、焦虑,62.4%的居民将其主要归因于“工作压力”,对于精神分裂症、躁狂症等严重精神障碍,45.4%的居民认为是患者“心理问题”导致的。极小部分人认识到精神疾病是一种有生物学或遗传学基础的疾病,将其归因于个人主观问题。 比如,如果归咎于“个人主观问题”或者“思想问题”,采取的求助行为就会倾向于思想教育、责备/批评/要求;如果归咎于“附身”,他们求助的方式可能是找巫医或者大神来“驱邪避魔”。这种情况在一些偏远地区仍然存在。 澎湃新闻:现在很多抑郁患者在病情较轻时,并不及时到医院治疗,而是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等到意识到无效而去就医时,病情已经到了中重度。您怎么看? 何艳玲:临床上治疗抑郁的主要方法有: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电休克治疗以及重复经颅磁刺激等。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人误以为心理咨询就是心理治疗。其实,根据我国《精神卫生法》,心理咨询不得从事心理治疗或者精神障碍的诊疗工作。如果心理咨询发现接受咨询的人可能患有精神障碍,应当建议其到符合《精神卫生法》规定的医疗机构就诊。这就意味着心理咨询不能对患者进行诊疗,否则就属于“非法行医”。 如今心理咨询资质良莠不齐,准入门槛过低,且缺乏监管,鱼龙混杂的市场状况也导致心理咨询收费高,但效果却不一定好,相比之下,药物治疗则更为普及。 在美国,心理咨询行业已经形成了完善的学习晋升体系和成熟的社会制度保障。心理健康服务的人员配置主要包括临床社工、临床咨询师、临床心理学家和精神科医生等。例如,临床咨询师必须满足硕士学位和2000小时临床督导的要求。相比之下,在中国,一个没有任何相关专业知识背景的人,只需要花费几千元参加几十天的培训,就能获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咨询师”资格证书。 要成长为真正合格的心理咨询师,并非只是学习、考个证书那么简单,需要大量的办案经验和生活阅历,要进入患者的心理状态、体会患者的情绪并非易事,一些所谓的心理咨询本身“人格成长”还不够成熟,自身的心理问题会带入患者的情绪中,加重患者的病情。 一些机构的心理咨询由于缺乏专业医学背景,会将情感、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患者当成抑郁或一般心理问题患者治疗,从而延误治疗。 何艳玲称,心理咨询不准对病人进行诊断、治疗,否则就属于“非法行医”。 澎湃新闻:很多接受心理咨询的抑郁患者觉得药物治疗有副作用,您怎么看? 何燕玲:任何药物都有不良反应,即便是过量补充维生素也会产生副作用。医生通常会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的正面作用,扬长避短。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按时、适量服药,就不会有事。其实,心理咨询也有“副作用”,一句好的指导语可以缓解患者的情绪,但一句错误的指导语,也可能让患者产生自杀的冲动。 英国国家研究所曾资助一项名为《心理治疗的副作用》的调查,研究发现,错误的心理咨询建议或者不恰当的心理治疗都会给心理咨询带来伤害。 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心理学系教授格莱尼斯·帕里表示,对于心理压力过大的患者,谈话疗法可以帮助他们缓解压力和抑郁症状。但在少数疾病的治疗中,错误的治疗或建议可能让患者的症状恶化。 从抑郁情绪到抑郁,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抑郁情绪或者轻度抑郁可以先不服用药物,通过医院等正规渠道进行心理治疗,比如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专科门诊。同样的抑郁情绪可能只是一般的情绪问题,即所谓的“心灵寒冷”,也可能是抑郁、躁郁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等。这需要专业的医生进行鉴别诊断,治疗方案也有所不同。 对于有明显心理社会因素的抑郁发作患者,常需结合心理治疗配合药物治疗。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人际关系疗法、婚姻家庭治疗、心理动力疗法等。其中,认知行为疗法对抑郁发作的疗效已得到公认。 有些抑郁症患者发病突然,一下子就变得很严重。中重度抑郁患者不能单纯依靠心理治疗,必须配合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的本质是患者需要改变自己,但中重度抑郁症患者已经失去了内在动力,心理治疗很难奏效。 而且心理治疗并非立竿见影,需要多次治疗才能逐渐见效,部分中重度抑郁患者无法正常生活和工作,甚至产生自杀念头,急需药物控制。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