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抑郁|抑郁症患者数量惊人,免费治疗和指导引关注,你是否也在其中?时间:2024-09-20 14:07 最近的文章总是关于抑郁,这是因为前几天我去看医生的时候,看到隔壁的精神科贴出一张布告,招募抑郁患者尝试新药,以便得到免费的治疗和指导。 看到很多人都在关注,就去问了问,很多人说现在的治疗效果不好,或者治疗费不够,都在仔细看各项指标。 《中国城镇居民心理健康白皮书》数据显示: 73.6%的人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 16.1%的人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问题。 拥有心理健康的人比例仅为10.3%。 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估计,全球有超过3亿人患有抑郁,约占世界人口的4.3%,其中中国有5400万人,相当于每100个人中至少有3个人患有抑郁,抑郁的发病率和相关自杀率也很高。 相比其他慢性病,抑郁的就诊率和治疗率都处于较低水平,确诊抑郁的患者中接受抑郁治疗或服用药物的比例不足10%,接受心理治疗的可能性则更小,这也是抑郁患者错过最佳治愈期、后续治疗也会比较被动的原因。 长期的情绪障碍很容易影响自身的健康和人际关系,从而增加抑郁的治疗难度,或者引发更多的情绪心理障碍。 我们该如何面对抑郁,又该如何应对抑郁? 抑郁的临床表现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介绍过抑郁,翻看精神疾病诊断系统ICD-10和DSM-5,以及一些精神病学诊断方面的书籍,其实很难找到“抑郁”这个词,相关表述更多是抑郁症。那么抑郁到底是什么呢?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会说“你有抑郁吗?”或者“你有抑郁吗?” 核心症状中的“抑郁心境”指的是长期、持续、稳定的抑郁,不是特定事物引发的短期应激反应,也不是一天或几天的抑郁心境。 抑郁有六种主要表现: 1. 兴趣下降甚至丧失 2. 对未来感到悲观和失望 3. 无助 4. 感到精神疲惫 5. 自尊心下降 6. 感觉生活或生命本身没有意义 如果你至少出现上述2个核心症状和2个抑郁具体表现(且持续至少2周),请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 我们为什么会患上抑郁? 抑郁不是由单一因素引起的,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目前对抑郁的认识主要从社会、心理、生理三个层面。 我们还不完全清楚抑郁的病因,目前主流观点认为抑郁是由脑内神经递质以及脑和脊髓内共存物质的失衡所致。 其他研究发现,大脑中的两种神经递质血清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似乎与抑郁症状有关。 从脑电图上理解:心理医生许华春发现,易患抑郁的人大脑左额叶神经活动相对不足,脑电图水平表现出对目标的感知和确认困难。 基因理解:弗林特和他的团队分析并比较了数千名抑郁患者的DNA样本,发现了第10号染色体上两个与抑郁相关的突变位点。 每个人受外界事件影响的方式不同。一个人的思维模式决定了他或她的生活体验,也可能影响他们是否会患上抑郁。 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看待世界的方式往往在童年时期形成。例如,严格苛刻、充满负面评价和批评的教育会塑造一个人看待世界的方式,而这恰恰是影响一个人是否会患上抑郁的重要条件。 因此,对同一事物不同的认知态度是影响一个人是否会患上抑郁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在性格方面,也是影响一个人是否会患上抑郁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容易抑郁的人有以下性格特征:追求完美,好胜心强;过于敏感,会反复猜测别人无意识的眼神、话语、肢体语言,并常常用负面的角度去考虑,最后将其解读为威胁和敌意,便会变得越来越烦躁、愤怒和恐惧。 这些性格特征很容易导致单向消极思维,容易把小挫折变成灾难,而这种状态又会加剧自我怀疑,形成恶性循环,导致抑郁和沮丧。 这里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童年创伤,这也是导致抑郁的重要因素之一。G等人研究了童年时期经历过创伤事件的成年小鼠,发现小鼠在经历创伤事件后,行为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对开阔空间和强光的厌恶,并表现出类似抑郁的行为,这些行为可以通过精子传递给下一代小鼠,即使这些后代小鼠没有亲身经历过任何创伤事件。这项研究相对验证了弗洛伊德的想法。从这个角度来看,心理创伤也可以是易感人格的组成部分之一。 这些早期的负面经历,会逐渐让你养成自我攻击的防御模式。那么心理防御又是什么呢?当我们感到受伤,又想不出解决办法时,我们会下意识地用各种方法来保护自己。比如,“用自己的标准去评判别人”,就是“投射”的心理机制。明明是你心里有事,却把??它投射到外界,以为所有人都和你一样。 抑郁患者多有自我攻击性。一些负面体验无法通过合理的悲伤、愤怒表达出来,所以只能针对自己。很多人童年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我们明明受了委屈,父母却告诉我们:“不能哭,要坚强。”这样的想法根植于我们的潜意识中,会逐渐变成自我攻击性。他们的一个核心信念就是“一切都是我的错,我需要为此负责。” 1.社会变革: 社会变迁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宗教、生活习俗、文化、语言等。例如城市化进程导致经济收入与负担的不平衡,独生子女政策导致家庭人口结构的变化,带来短时间内无法适应的心理落差。 2.社会压力: 社会压力的来源很多,包括经济、家庭、精神、职场、生活、情感等等,都有可能导致现代人心理及精神疾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 3.社会支持系统: 家庭成员以外的社交网络,例如亲戚、朋友等。 这里需要强调一个中国特有的社会现象:中国人有面子文化,很在乎外界的评价,宁可吃点苦头来保全自己的名声,宁可让自己处于困境中来换取大局的和谐。 不面对自己的真实情感,倾向于肤浅,生活过得很沉重,长期隐藏内心的抑郁等等。不良的人际关系、不良的文化就会以生活习惯的形式存在和传承,产生很多不良的情绪、不良的认知。 一些地区,尤其是很多农村地区,重男轻女、传宗接代的文化尤为突出。生男孩不仅可以有面子,还可以传宗接代,村里还可以分配土地。如果生女孩,就不分配土地。 这还涉及到现实的利益,不生男孩,婆媳关系会直接受到影响,还可能被骂“不孝无子”。中国典型的不良文化,在孝道文化、香火传承文化、婆媳文化、教育文化、职场竞争文化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曾经看过一本书,叫《荒野无人》,作者是李兰妮。这本书是她经过五年的失败、停顿、重拾写作,与抑郁斗争的记录。这本书的书名当时让我很震惊,因为这四个字准确地描述了抑郁抑郁患者的内心世界:你经常感觉身边没有人,只有心里的痛苦充斥着你的全身。即使你生活在繁华的都市,你还是会因为抑郁而感到孤独和无助。在这个过程中,即使你身边有所有的亲人和朋友,你还是会感觉自己身处荒芜之地。 抑郁就像一张无形的网,从一个点慢慢延伸,直至吞噬患者的身体感知和整个精神世界。 首先是患者的睡眠意识。把患者从深睡眠中拉回来,患者会感到困倦,但无法入睡。一般抑郁患者有一半以上存在难治性睡眠障碍,主要症状为入睡困难、早醒、睡眠节律紊乱、睡眠浅等。 同时还伴随其他“身体上”的折磨,如食欲下降、体重下降、便秘、乏力、容貌不整,甚至严重患者会出现自残行为。 最重要的一点是,抑郁患者的精神世界出现了不良反应,很多抑郁患者都说自己感觉很难受,很痛苦,但是又说不出来痛在哪里,这种现象在外人看来可能像是“装的”,但是抑郁患者是真切感受到这种痛苦的。 如何治疗抑郁? 日本有一种心理疗法叫森田疗法,他本人早年也曾患有严重的神经症,不过通过一些机缘巧合,他成功走出了这个漩涡。 那么他提倡的一个理念就是,接受症状,不去问问题。为什么要这样做呢?首先,他认为我们神经症患者通常过于敏感,往往会对症状过于关注。过度的关注会放大症状对我们的影响,从而加重我们自身的痛苦体验。所以,森田医生提倡,我们应该学会对症状更加开放,尽量与症状共存。这样,你就能慢慢接受症状,症状对你的冲击也不会太强烈。 正如上文所说,抑郁的病因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生理因素,就是脑神经递质。因此,药物治疗就显得尤为关键。 大脑中的三种主要神经递质是 5-HT、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 5-HT控制情感、欲望和意志;去甲肾上腺素提供生命力;多巴胺传递幸福。 研究发现,这三种物质的分泌紊乱,会造成我们的情绪障碍,导致抑郁、焦虑、强迫症、躁郁症等精神疾病的发生。 因此目前大多数抑郁都是基于此理论研发的,例如利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ls)和5-羟色胺及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ls)来抑制神经元对相应神经递质的再摄取,而利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ls)来减缓这些神经递质的分解,从而增加突触间隙中这些神经递质的浓度。 运动对康复的意义怎么强调都不为过。运动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本身也是一种治疗。当你运动到一定程度时,大脑会产生一种叫做“内啡肽”的化学物质,它类似于神经递质。通过运动治疗抑郁不仅具有启发性,而且具有生物学基础。 抑郁康复后又复发怎么办? 当你了解了抑郁,或者经历过抑郁的摧残并最终康复之后,仍然存在着复发的问题摆在你面前。 抑郁有明显的复发趋势。 在最初被诊断抑郁后, 大约一半的患者会在未来5年内复发。 未接受系统治疗的患者复发率高达75%-80%。 三分之一的患者甚至在第一年就复发。 每次复发都会变得更加频繁,并且持续时间更长。 未经治疗的抑郁发作一般持续 6-13 个月。 药物治疗可缩短病程至3个月左右。 为了延缓和防止复发,必须接受科学的周期治疗。 第一次抑郁发作缓解后,继续预防性药物治疗至少6个月; 第二次发作治愈后,应继续预防性用药1年; 第三次发作后建议药物巩固2-3年: 当疾病第四次复发时,应考虑终身服药,以防止复发。 结论:抑郁作为当今最常见的心理问题,确实需要我们更多的关注。抑郁可能不会致命,但会大大降低我们的生活质量。 这里我给大家一个很好的建议:在抑郁来之前,注重内心的成长与建设;当抑郁来临时,不要害怕它,积极治疗它,勇敢面对它;当抑郁走了之后,要勇敢面对生活,多注意身心健康,防止复发! 公众号介绍:阿尔法之光(ID:)一个泛心理治愈中心(我不治愈你,我只启发你自我治愈!)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