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心理科专家|开学一个月后儿童精神科爆满,抑郁孩子为何越来越多?时间:2024-11-04 14:02 连日来,一则“开学一个月,儿童精神科已爆满”的新闻引发不少关注。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儿童精神科医生林红指出,很多孩子开学一个月后就出现了心理问题。 ,导致无法上学。 近年来,北大第六医院儿童精神科经常人满为患,一些患病儿童不得不住进成人科。 《2022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参与调查的3万名青少年中,14.8%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其中4%为重度抑郁。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抑郁似乎越来越多? 1、如果父母患有抑郁,孩子患抑郁的风险就会增加。 根据科学研究,父母患有抑郁的孩子患抑郁的可能性是普通孩子的三倍。 澳大利亚科廷大学最近发表的一项针对715万父子(女性)的研究发现,如果父亲患有抑郁,孩子患抑郁的风险会增加42%。 因为蝌蚪携带的一种基因调节早期胚胎中与神经系统发育相关的基因,从而导致成年儿童易患抑郁症。 较早发现的研究表明,母亲抑郁会增加儿童患抑郁的风险。 2021年,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研究团队对美国1446名母亲和孩子进行了相关研究发现,如果母亲患有抑郁,孩子从学龄前到青春期患抑郁的风险更高。 中南大学研究团队发表的一项研究也证明了这种可能性。如果母亲在怀孕 28 周到孩子出生后期间变得抑郁,孩子在青春期和成年期患抑郁的风险就会更大。 另外,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孩子可能会因为以下原因而受到父母抑郁的影响。 1、家庭氛围 一般来说,患有抑郁的父母会感到沮丧、无助、疲惫和无聊,这些情绪往往会遗传给孩子。 如果一个家庭充满了负面情绪和消极氛围,孩子就会更容易受到负面情绪和焦虑影响,久而久之就会增加患抑郁的风险。 电影《深渊》剧照 2、亲子关系 对于患有抑郁的父母来说,通常会失去与孩子交往的兴趣和动力,甚至可能会出现愤怒、烦躁的行为,这会对孩子的成长发育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心理学家朱迪思·赫尔曼曾说过:“遭受过童年创伤的人会使用三种主要机制,包括解离防御机制、自我认同的分裂(导致与外界关系的断裂)和病态的心理状态调整(抑郁 、双相情感情感、创伤成瘾等)帮助他们在长期虐待的情况下生存。 可见,长期在不良环境中成长而受到创伤的孩子,普遍会产生病态的自我保护心理机制,抑郁就是其中之一。 3.模仿学习 有人说:“孩子是父母最好的镜子,你的一举一动,他们都会模仿。” 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父母表现出抑郁症状,比如长时间沉默、缺乏动力、情绪低落时,他也会模仿这些行为和情绪反应,从而增加孩子患抑郁的风险。风险。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父母患有抑郁,孩子也会患上抑郁,只是风险更大,而抑郁基本上是内在和外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来自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压力和学业压力是青春期儿童患抑郁的主要原因。 在学校里,孩子如果长期受到同龄人的孤立和排斥,很容易产生孤独感,这是影响青少年抑郁重要因素之一。 长期在学校受到欺凌的孩子可能会患上抑郁。比如前段时间在山西大同被欺负的男孩,就因为校园欺凌而患上了抑郁。 在家庭教育方面,父母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如对孩子的过度否定、拒绝、惩罚,以及缺乏温暖的理解和支持,也是孩子患上抑郁的危险因素。尤其是在孩子的学业方面,如果期望太高,孩子就会承受很大的压力。 比如电视剧《小欢喜》中,小女孩英子一开始压力太大,晚上睡不着觉。这种情况持续了一个多月,但母亲宋茜并没有注意到,继续督促孩子学习。长期的学习压力让英子喘不过气来,学习成绩也急剧下降,心情一度跌入低谷。最终,英子决定离家出走,甚至想以自杀来结束这一切。英子的行为其实是典型的青春期抑郁。 电视剧《小欢喜》剧照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如果家长只是一味地给孩子灌输学习压力,不及时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往往会增加孩子患抑郁的风险。 需要注意的是,青少年抑郁的行为特征与成年人略有不同。例如,他们不一定会抑郁,但有时可能更容易出现愤怒和烦躁的行为。这种情况也经常被错误地归类为问题儿童。此外,很多青少年的抑郁还可能表现在身体症状上,比如头痛、失眠等,而这些症状很容易被家长忽视。 3、父母的羞耻感导致不愿意正视问题 “我的孩子需要精神治疗”是很多家长不愿意面对的问题。 因为说到“精神病学”,进了那扇门,就意味着孩子“可能有精神问题”。而“精神问题”在很多人心目中就是“疯子”、“脑子有问题”的代名词。尤其是很多心理医生在给孩子治疗的时候,也会建议家长去看一下。父母更是排斥,羞耻心很深,羞愧难当,“我怎么会生病呢?” 而且,当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时,往往会出现头痛、眼痛等症状。牙痛、胃痛、恶心、呕吐、发烧等,但通过检查并不能发现器质性问题,所以家长认为只要身体没有问题就没有大问题。 有些家长可能认为孩子心理压力很大,带孩子出去玩几天放松一下就好了。有些家长甚至认为孩子只是假装,因为他们不想上学。 正是父母的侥幸心理和羞耻心不愿意正视问题,才可能给孩子带来更严重的后果。 4.我们能做什么? 世界卫生组织在《世界青少年的健康——第二个十年的第二次机会》中指出,心理健康问题在人生的第二个十年尤为突出。自杀是全球青少年第三大死因,而抑郁是导致疾病和残疾的最重要原因。 许多青少年抑郁在发生时没有得到识别和治疗,从而对孩子一生的心理健康产生重大影响。 抑郁的干预不仅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这不仅需要孩子们的配合,更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这不能仅仅靠“你想要更加自由”来解决。 首先,家长要正视抑郁。当孩子有抑郁倾向时,家长应积极寻求专业帮助。不要冒险或感到“可耻”。只有早期干预,才能找到更合适的治疗方法,才能找到更合适的治疗方法。抑郁对儿童的影响已降至最低。 其次,减少对孩子的责备和期望。 这一代的父母很多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社会地位的父母。他们觉得只要努力,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因此,他们也把这种“进步”的思维放到了孩子身上,甚至觉得可以靠自己当初的努力。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你也能成功。如果孩子现在的条件这么好,他当然会比自己做得更好。 但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差异。任何人的成功经验都无法完全复制。因此,不要给孩子设定太多的期望,让他们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也是父母们努力的方向。 不然每次半夜梦到的时候我们都不会去想如果不是家庭条件那么差的话我们不会做什么样的工作。 因为我别无选择,所以我被迫选择。 第三,把孩子当孩子一样对待。 18岁是孩子成年的年龄,但控制冲动、判断和决策的前额皮质要到25岁才完全发育。 因此,一些家务事可以交给孩子,但如果涉及到矛盾或关系复杂,就不应该让孩子参与。例如,如果父母离婚,他们必须强迫孩子做出选择。 成人的事情应该自己解决。你可以和孩子沟通,但不要强迫孩子做出选择。 最后,我们还应该认识到,抑郁是一种急需关注和治疗的疾病。作为父母,我们不仅要鼓励孩子分享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还要消除对此类心理疾病的污名和偏见。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更健康、更快乐地成长!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