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心理咨询|学校心理健康服务怎么做?专家观点导读及儿少心理科医生诊疗建议

时间:2024-09-03 14:02     作者:心理咨询   阅读

原创健康新闻:学校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服务?

专家意见指导

? 多角度提供良好的心理支持

? 避免自残、自杀和暴力袭击

? 了解家庭环境和重大生活事件

? 在学校内采取个性化措施

? “家校合作”改善亲子关系

? 根据不同年龄段设置心理课程

心理咨询做什么的_怎么做心理咨询_心理咨询做几次有效果

面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儿童青少年心理学家需要从“医生-学校-家庭”的角度开展诊疗。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中小学心理健康推广工作存在一些需要攻克的难点。心理健康专业机构应结合学校具体的心理服务资源开展辅导培训,让每一位学生在校都能得到及时的心理咨询,同时促进学校与家庭更加有效的合作。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受到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个体因素主要指生物遗传因素、人格特征等;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同伴因素和生活事件因素等。

有些孩子有一些生物遗传因素,比如父母有精神病,孩子本身就有精神病的易感因素。有易感因素的孩子进入学校后,心理健康水平更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有些孩子家庭关系紧张,也会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

因此,学校在心理健康促进方面的努力应着重于“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心理支持”,包括关注、温暖、赞赏、鼓励、安慰、引导等,这种支持不仅可以防止学生心理问题的加剧,还可以对有易感因素的学生提供一定的引导。

建议心理支持工作的实施主要由班主任来实施,而不是简单地交给学校心理咨询。班主任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措施,比如上课提问、课间交流、布置学习或班级活动等,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老师知道我的存在”。对学生的良好行为,班主任要及时表扬,对学生的不良行为,班主任要及时发现并表扬。当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班主任要给予明确的引导而不是评价,具体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不同年龄段的儿童青少年会遇到不同的情绪和行为问题,这些问题或大或小,影响因素复杂,即便专业干预也未必能取得预期效果。在学校心理健康促进工作中,如果教师以“让情绪和行为问题全部消失”为目标,确实会有一定的困难和压力。

怎么做心理咨询_心理咨询做几次有效果_心理咨询做什么的

因此建议教师以“杜绝自残、自杀、暴力袭击”作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目标,允许学生存在一些情绪和行为问题,如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情绪不稳定、人际关系差等,只要不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伤害,就可以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亲子沟通等方式,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解决。但如果发现学生有自杀想法或严重的自残行为,应立即联系家长,并到专业的心理健康机构进行治疗。

目前学校多透过心理测评甄别高风险学生,并开展后续心理健康相关工作,但心理测评结果受考试环境、考生认知、配合程度等诸多因素影响,准确率不高。

如前所述,影响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因素包括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同伴因素、生活事件因素等。因此,学校也应该关注这些环境因素,关注学生的家庭环境、是否遭遇重大生活事件等,以代替心理评估。例如,可以制作简单的家庭环境问卷,在入学时或每月的心理课上进行;对有精神病史、正在接受治疗的学生,以及过去曾试图自杀或家庭中有自杀者的学生,应给予更多关注。

大多数学校通过心理评估筛查出有抑郁、焦虑等症状的高危学生后,往往会采取向上级管理部门报告、与家长沟通、建议其尽快到专业机构就诊等解决办法,但这些举措容易导致学生被“标签化”,不利于学生社会功能的恢复。

筛查出高风险学生后,班主任或心理咨询要对每个学生进行支持性访谈,如果支持性访谈后学生的负面情绪仍然明显,学校可以安排心理健康专业机构进行心理咨询,心理健康专业机构的医生也可以定期对学校心理咨询进行督导。

对于有强烈自杀想法或暴力攻击行为的学生,学校应立即与家长沟通,安排其到专业心理健康机构进行诊治,经治疗后情绪稳定后,建议学生尽快返校复课,促进其社会功能恢复。

心理咨询做几次有效果_心理咨询做什么的_怎么做心理咨询

当学生出现一定的情绪和行为问题时,教师应注意与家长沟通的技巧和方法。

有些家长本身就是不良家庭环境的创造者,他们不一定知道如何帮助孩子;有些学生因为信任老师,所以向老师吐露心声,如果老师再告诉家长,可能会让学生再次陷入家庭矛盾,这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

因此,教师在与家长沟通时,应多了解亲子关系的互动模式。对经常忽视孩子需求的家长,应提醒他们多关注孩子;对有暴力行为的家长,应劝其停止打骂孩子;对与孩子沟通模式单一的家长,应劝其调整,给予必要的指导;对学业困难、行为不良的学生,哪怕只是稍有改善,教师也应及时告知家长,并建议家长多表扬孩子。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与学生心理发展任务相匹配,以提高自我接纳、识别和管理情绪的能力为主要目标,针对不同年龄段采用不同的形式。

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课程目标应是发现自我优势、提高自尊心、学会自我保护,建议通过游戏、角色扮演等形式开展课程教学。

对于进入青春期的学生,课程设置的目标应以帮助其宣泄、教会其缓解压力的技巧、答疑解惑为中心,力争解决好学生的每一个困惑;也可以通过“表白树洞”“烦恼信箱”“匿名纸条”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困惑,并在心理课上一一解答。

文:陕西省(西安)精神卫生中心钟怡娟、钱璐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