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心理咨询|再见,爱人4开播:麦琳全职妈妈身份引发热议,家庭与自我如何平衡?

时间:2025-01-08 14:06     作者:心理咨询   阅读

《再见,爱人》4播出后,“迈琳”成为舆论热点。

刚出道时,麦琳就被贴上了为家庭牺牲自己的“全职妈妈”的标签。

在D第一次婚姻体检时,麦琳表示,在她的人生顺序中,李兴良排在D的第一位,其次是她的两个孩子、父母,她排在最后;

当被问及“你最渴望但尚未实现的梦想是什么?”麦琳的回答是,她希望李兴良能够站在更大的舞台上。而在他们的婚姻故事中,麦琳则是辞去工作陪李兴亮来到北京的“猥琐老婆”,一起度过了艰难的岁月,不离不弃。

在当时观察室的嘉宾和观众眼中,麦琳是一个“非常支持伴侣”、全身心投入家庭的女孩。也有很多人心疼麦琳,觉得她为了家人失去了自我。他们应该善待自己,爱自己。

但近期节目播出后,麦琳却成为“众人喊打”的对象。

“通灵PUA”、“隐形NPD”、“窒息抑郁”、“自我中心”、“吸血鬼”……

当麦琳的名声发生变化时,大家不再同情她的奉献,而是敏锐地意识到她的“奉献意识”背后强烈的控制和共生意义,以及它对自己和夫妻关系造成的伤害。在她大张旗鼓的“付出”下,大家看到的却是一段不平等的亲密关系。

不少网友看完后愤怒发帖,“李老师怎么能这么有耐心?”“我们怎么还没离婚?”,并大呼看完后乳腺结节都快要扩散了。

为什么我们不能离开?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麦琳和李兴亮其实是一种“共生关系”。这样的关系不是一方主导的,而往往是两方的“勾结”。

相互依存、互利共赢,“照顾者”和“被照顾者”的角色配对,形成共生关系。

心理咨询一对一免费_心理咨询师培训班哪家好_心理咨询

1.无法送达“心之派对”礼物

从一开始,麦琳就不断对着镜头诉说两人关系中的矛盾以及送礼物的问题。

麦琳指责李星亮自己一直送的礼物都无法送到她的“心”上,而李星亮情感。他也一直在努力了解麦的喜好,但无论他给出什么,似乎都很难让妻子满意。

于是他们在这件事上陷入了“鬼碰墙”的怪圈:麦不高兴李没有送礼物——李试图猜测麦的想法,给了他礼物——麦不满意,李退缩了——麦情绪爆发,她觉得李根本不爱她,甚至不送她礼物。

如此循环之后,李的失望和沮丧不断堆积,最终变成了他在节目中表现出的“回避”状态,无法面对和理解妻子的情绪和需求;而麦的需求和期望却从未得到满足,我的不满不断积累,总感觉被忽视,负面情绪不断升级、加剧。

在一段感情中,麦琳需要的是一个能够非常“理解”自己的伴侣。她需要一个能够主动发现她的不安焦虑并能有效安慰自己的伴侣。所以,在她看来,她不需要表达自己。你应该知道她在想什么,她的意思是什么。当你的伴侣无法理解她的观点时,她会陷入无尽的怀疑和焦虑。他不再关心我了吗?你还不够爱我吗?

这就像一个婴儿还没有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一样。她需要一个与她高度融合的照顾者。当她心烦意乱、哭泣时,她可以解读她内心复杂的感受和情绪,满足她的需求,安慰她,帮助她缓解内心的紧张和痛苦。

在婴儿期,母亲和婴儿之间有一个共生阶段。对于宝宝来说,自我还处于弱势阶段,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客体来帮助其认识自己、照顾自己、满足自己的需要。

这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呵护,在心理上,宝宝能感觉到他和妈妈是一体的、无差别的,“我是我的妈妈,我的妈妈就是我”。这种内心体验可以帮助宝宝获得对生活的基本掌控力和安全感,度过这个混乱、脆弱的阶段。

但在伴侣之间,这种“共生”是一种灾难,是关系的扭曲。婴儿期未完成分化或处于半分化阶段的个体,会将照顾者的角色投射到亲密关系中的伴侣身上,无意识地把原来与母亲的共生依赖转变为对伴侣的共生依恋,并下意识地把照顾者的角色投射到伴侣身上。他们的伴侣作为“精神父母”,具有强烈的理性化婚姻幻想,“你是我的伴侣,你必须包围我,你必须完全理解我的想法”。

这种强烈的融合共生渴望的背后,是个体幼年时期缺乏安全感。无法面对分离的孤独,只能将两个人紧紧地绑在一起,融为一体。

这其实是一种心理倒退,一种像“巨婴”一样的无能,把自己的所有需求和情感都放在伴侣身上,要求伴侣承担全部责任,表现出一种吞噬和压抑的依赖。

心理咨询_心理咨询师培训班哪家好_心理咨询一对一免费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麦琳在节目中表现出来的就是她高度敏感,对情感价值有很高的要求,需要伴侣高度重视自己的形象;当遇到冲突时,她经常用情感表达来处理防御性反应,从而很难进行理性思考。

在麦琳的内心逻辑中,她的伴侣就像她肚子里的蛔虫,是情感的容器:

“我不告诉你,你也应该知道我的想法。”如果你不知道,那就说明你不爱我,我会失望、受伤、愤怒;

你应该好好照顾我,理解我,听我说话。这是你的本能。如果你不听我的话,不受我控制,我会很生气、恨你,我会破坏这段关系。惩罚你。 ”

送不到心里的礼物是麦对李的愤怒和失望,“他说他爱我,为什么他不理解我?他不理解我是因为他不肯花时间在我身上。如果他不懂我,他是不是真的爱我?”

这些愤怒和失望看似是因为眼前伴侣的不理解而引起的,但实际上却指向了我们内心的不好的对象,那就是婴儿期不满足的经历和创伤。

在亲密关系中,心灵的共鸣可以给我们带来美妙的体验,摆脱孤独感,让我们真正感受到自己被看见、被认可。

但过分追求“自然懂我”的伴侣,将伴侣置于“母亲”的位置,希望伴侣承担起成人自我的一部分;亲密的关系不是成年人该有的,过多的依赖也不是成年人该有的。如果你靠得太近,追得太紧,就会变成控制和负担,让你的伴侣害怕地逃跑。

2. 避免孤立的丈夫

回头看看李星亮,他明显感觉到他们的关系出了问题,但却找不到原因,也找不到解决的方法。

他尝试与麦琳商量,并向节目中其他人请教,但始终找不到解决办法。我们可以在其中看到他的无力、绝望、愧疚和疲惫。

这种经历在他们夫妻关系中不断重复。

比如麦琳就说衣柜里没有她穿的衣服。李也隐约感觉到妻子在表达什么,但他很难捕捉和理解。他唯一能做出的反应就是理性地回应,没有衣服就去买。钱都是你的;衣柜没有空间了,而且我们又要装修新房,所以要把衣柜做大一点。

在李看来,自己已经尽力回应和满足伴侣的需求,但如果看不到伴侣的需求,无论他如何回应,都很难满足对方。

为什么我看不到合作伙伴的需求?这不仅与我们的伴侣如何表达自己有关,还与我们自己的情感反应模式有关。

我们对婚姻家庭的认识,其实深受原生家庭的影响。

第七期节目中,李兴良终于脱掉了包裹着自己的厚重外壳,与麦琳聊起自己的原生家庭。

原来,在李的原生家庭,父母双方都羞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不喜欢交流。每当遇到矛盾的时候,他们都会忍着。有时候,会发生激烈的争吵,父亲也会卷入争论。他怒道:“你再说一遍,我就跳下去了。”

在这样的原生家庭里,李学会了通过压抑来处理自己的情绪。他潜意识里认为表达自己的情感是可耻的、不好的。同时,面对伴侣之间的矛盾、争吵,他也采用回避的方式。方式,“就像鸵鸟把自己埋在里面一样。”

因此,麦的强烈情绪表达会激活李的潜意识回避防御机制。那一刻,李的心被封闭了,情感部分被冻结,只有理性层面在运转。这就是为什么李无法理解伴侣的情绪并反映伴侣的需求。

其实,当我们面对情绪的时候,如果我们能够静下心来去感受,情绪会告诉我们很多自己内心的需求;倾听伴侣的情绪将帮助我们看到对方更真实的一面。

但不幸的是,我们习惯于把自己的情绪当成弱点,拼命压抑、隐藏,把伴侣的情绪当成“问题”。这时,情绪就变成了“麻烦”,被回避、掩盖、忽视。由于搁置,我们也失去了这个相互了解的重要机会。

因此,在李兴亮和麦琳的互动中,麦琳总是希望得到伴侣的情感回应和认可,而李却总是在讨论“事情”,用逻辑来处理麦琳的情感需求。

情绪焦虑妻子和情感抑郁的丈夫之间的关系形成了“死结”,通过反复无效的沟通,使彼此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和激化。在得不到回应的情况下,麦的情绪不断升级,而情感低落的李情绪不断累积,最后崩溃爆发。

我们早期的经历会影响我们在亲密关系中的表现。潜意识里,我们选择了能够重复我们早年关系模式的人,内在的关系剧本就会在新的关系中再次上演。

心理咨询_心理咨询一对一免费_心理咨询师培训班哪家好

在这段感情中,李重复了父母的婚姻模式,扮演着“爱妻狂”和“好男人”的角色。当伴侣提出要求和不满时,他无法真正理解和同情麦。林内心的情感需求,比如麦深深的自卑、缺乏爱、焦虑外表,只会用形式上的“哄”来试图解决问题,避免冲突。

面对麦琳,李自觉地感觉到自己是在从丈夫和伴侣的角度试图安抚妻子,但实际上,潜意识里,李始终陷在自己内心的关系剧本里,并没有真正看到它,而是将其投射到了现在的关系中。 。合作伙伴,看到真实的关系互动。

夫妻之间屡次无效的沟通,不仅与双方无法清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有关,也与他们内心对伴侣角色的投射有关。

当双方都在投射时,看不到真正的对方或真正的关系,基于此的沟通必然是扭曲的、无效的、令对方沮丧的。

为了让关系继续下去,错位的角色需要回到原来的位置。

3.放弃共生,建立真正的关系

节目播出以来,李麦两人的关系从早期的“他们是来秀恩爱的”、“他们不是参加离婚综艺,他们是在上爱情综艺”的形象,转变为恋爱综艺。关系充满了扭曲、压抑和控制。

这也与共生关系的发展过程非常相似。

在共生初期,双方都能尝到共生带来的“甜头”。空缺已久的部分终于可以由另一个人来填补了。它们彼此紧密相连,合而为一。心里的孩子感觉自己终于找到了自己的。 “精神父母”。

但毕竟我们都是独立的个体。过于接近和追求一致性会以牺牲自己为代价,这必然会让参与的人感到沮丧和窒息。

这也是李兴亮在过去两档节目中表现出绝望和内心冲突的原因。他明显感觉到自己已经疲惫不堪,超负荷运转了。他不断地牺牲自己的需要,忽视自己的感受来面对麦琳的情感诉求,陷入了不断的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每一次负面情绪的积累,每一次压抑的自我表达,都让他感到更加孤独无助。

然而,麦琳内心的情感需求却始终没有得到体现。内心的空虚和爱的缺乏驱使她不断地向外寻求,通过付出来获得爱、理解和认可,这让自己疲惫不堪,也让伴侣疲惫不堪。

他们看似相爱,但实际上他们之间的联系已经破裂。

关系的本质是我和你之间。我可以确认我是一个主体,我也可以将你视为与我不同的人。只有这样的两个人,才能建立真正的关系,看到真实的自己和对方,真正让关系互相滋养。

走出共生意味着我们要经历分离,学会独立,让自己成熟。

宝宝从共生到分化的转变,是从认识到“妈妈就是妈妈,我的感受并不代表妈妈的感受”开始的。 “我是我”“你是你”,我们在关系中有着明确的界限,所以我们的伴侣可能和我们不一样,我们想要的也不一定就是伴侣想要的。

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开始学会区分共生关系;放下“像我爱你一样爱我”的期待,也是我们与伴侣真正联系的开始。

我们不一样,你可能无法理解我的感受,所以我们需要时不时地与伴侣沟通,对伴侣始终抱有一颗好奇的心,两颗心深深地、自由地交织在一起。如何有效沟通,让彼此了解对方内心的需求和感受,需要两个人不断的练习和调整。

婚姻提供了一个特殊的空间,人们可以在其中练习区分我和你,学会区分,修复我们过去的创伤,并形成新的关系脚本。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难免会感到孤独,这就是差异化的代价。

你可能会感到恐惧、不安,就像被抛弃了一样,没有人能够回应;你可能会困惑,为什么在一段关系中你仍然感到孤独……不是每个人都能忍受这种孤独,因为它不是当前关系的产物,而是我们母婴关系的重复。

如何忍受和消化孤独,往往触及我们的核心部分。也许我们会看到我们脆弱的部分,我们的伤口,以及隐藏的黑暗面......

这是一个重新培育自己的过程,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可以寻求身边的支持资源,自觉自我认知、自我保健,如果可以的话,选择进入心理咨询,开启深度自我疗愈之旅。一种自爱。

写在最后:

当一个人的内心丰富、滋润、安全时,他自然就能好好爱另一个人。健康的亲密关系意味着我们可以舒适地在一起,不远不近,安全,稳定,有界限,有互相依靠的温暖,有伸展自我的自由。

我们要相信“美好的爱情只能发生在独立、自由的人之间”。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