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抑郁|从进化心理学视角探究抑郁症:免疫系统还是灵魂探索之路?时间:2024-09-21 14:04 前天,#青年舞蹈家王迪去世#这条词条登上了微博热搜,几乎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抑郁而亡”这几个字上。 杨丽萍在当天发布的悼念视频中无意透露了一些细节: “我仿佛看到他像一只孔雀,拖着长长的尾巴,从39层跃入天空。” 一种其身体症状不足以导致死亡的精神疾病每40秒就会夺走一条生命。 作为仅次于癌症、死亡率第二高的杀手,全球每天有超过3亿人饱受抑郁的折磨,不禁扪心自问:抑郁从何而来,又该如何根治抑郁? 进化心理学则提供了新的视角:抑郁是从人类心理机制进化而来的一种免疫系统,它推动我们走上自我发现、灵魂探索的道路,解构旧的认知,重塑新的生命形态。 抑郁揭示的不和谐 抑郁患者常常陷入对世界、未来、自我的消极认知。(摘自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贝克提出的抑郁认知理论) 他们觉得前途无望,不会有什么好事发生在自己身上;对世界的看法扭曲,觉得世间一切对自己来说都是一种挫折。 他们总是习惯性地否定自己、攻击自己。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已经被确诊抑郁,但总觉得自己在装病,怎么办?” 在该问题的 766 个回复中,几乎全部来自不断攻击自己的抑郁症患者。 “我一直觉得抑郁是我装出来的,是一种逃避,是一种借口,其实是我想太多,想太多,太幼稚,不愿意面对现实,我就是一个废物。” 抑郁患者的这种心态,其实来自于我们性格和心理中隐藏的不稳定因素:完美主义、讨好型性格、内向型性格等等。 EBS 纪录片《抑郁怎么办》 当外部环境稳定的时候,这些因素就不会爆发。 当人们遭遇高压或应激事件时,这些不和谐因素就会变得主观化、绝对化、片面化、个人化、夸大化,导致人的内在心理结构紊乱,转变为抑郁。 正如科学作家约翰·哈里在其著作《联系》中写道:生活在无法满足我们基本身心需求的环境中是导致抑郁的根本原因。 电影《老公得了抑郁》中的上班族鹰野性格活泼讨喜,没有压力时总是能保持温柔、敏感、体贴,因此受到称赞。 然而,在巨大的工作压力下,讨好型性格的负面影响不断扩大,高野也积累了过多的负能量,无力感和愧疚感让他觉得自己一文不值,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 我的丈夫患有抑郁 随后抑郁的身体症状开始显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精力下降……以前很容易解决的事情,现在却需要耗费很大的精力才能做到,他变得更加敏感和忧郁,陷入了抑郁的泥潭。 人类大脑具有潜在的自我保护机制,例如忘记或模糊不愉快的记忆,下意识地采取无辜的立场为自己开脱等。 但抑郁患者往往失去这种趋利避害的本能。 他们不承认所有这些不好的事情都是由疾病引起的,就像癌症导致疼痛,哮喘导致呼吸困难一样。 抑郁就像一面放大镜,揭露我们生活和心灵的不和谐。 抑郁是生活需要改变的信号 抑郁总是与消极、悲观的词汇联系在一起,但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抑郁完全可以理解为一种自救的信号和机会。 《精神疾病:进化的礼物?》一文提出了如下观点: 国外科学家观察发现,精神疾病往往具有40%-60%的高遗传率,从进化的角度看,一个负面基因的强烈遗传至少证明了这个基因在某种程度上对个体的生存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抑郁的进化意义在于,它是我们的远古祖先在面对自然选择的过程中,为了生存而积累下来的一套正确的心理和行为模式。 抑郁帮助人们放弃不切实际的目标,让那些无力改变的人脱离竞争,减少无谓的消费,反思自身的不足。 所以当一个人抑郁时,这意味着他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处境。 约翰·哈利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柬埔寨一名农民在耕地时失去了一条腿,虽然装上假肢,可以自由活动,但他依然患有抑郁。 身体和心理上的创伤让农民陷入了无法挽回的困境: 如果他想逃避轰炸记忆带来的创伤,就必须远离田地,导致收成不好,没有饭吃;如果他想谋生,就必须每天拖着假腿回到被炸过的土地上,用颤抖的双手挥动锄头。 后来,当地有人送给这位农民一头牛,几个月后,这位农民的抑郁竟然奇迹般地自行消失了。 因为奶牛的存在,真正解决了困扰农民的终极问题,有了奶牛,他们可以靠卖牛奶为生,不用担心生计在哪里,也不用下地干活,不会造成心理创伤。 生活进入新的平衡,外界条件满足了他身心的需要,抑郁的根源消失了,抑郁自然就消失了。 当然,仅仅了解抑郁的进化意义并不能让患者好起来。 重要的是,他对抑郁症进化意义的研究让他明白,抑郁是一个信号,表明我们生活的环境不能满足我们的基本身心需求,我们需要改变。 达尔文写道:有时候,悲伤会引导我们采取最有利的行动,就像动物趋利避害的本能一样。 黑暗也是另一种光明,发烧是免疫系统对抗病毒的防御,抑郁则是大脑在告诉我们:快跑! 抑郁是一种适应。 既有成本也有收益的心态 我们生活在现代,但我们的大脑系统仍停留在古代,其所有的意识模式都在帮助我们生存。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抑郁与恐惧、痛苦一样,是人类最原始的自我保护机制之一。 疼痛会告诉我们哪里受伤了,哪里需要治疗。伤势越严重,疼痛就越大,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痊愈并生存下去。 恐惧让我们保持警惕,远离危险,毫不放松,迅速逃跑。只有跑得比野兽还快,我们才能生存下来。 而对于那些无法感受到痛苦和恐惧的人,比如先天性痛觉缺失的儿童,他们往往因为无法判断生命危机的严重程度,而难以存活到成年。 抑郁也是如此。它是我们的生活状态是否与身体和精神需求相协调的警报器。它是“一种适应,一种既带来成本又带来收益的心理状态”。 进化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在研究中发现,抑郁患者表现出的记忆力和执行能力下降、兴趣和感觉缺乏,是因为他们大脑中的机制让他们很难思考抑郁以外的事情。 人的心理资源和注意力是有限的,抑郁使得患者把尽可能多的精力花在对特定事件的反复思考上。 或许反思的过程会带来困扰和痛苦,但它会迫使我们不断演练更好的行为模式和更利于生存的智慧认知,这对于走出困境、继续前行有着重要的意义。 比如我的同学K,由于从小生长在重男轻女的家庭,所以缺乏安全感,很长一段时间里,她都在思考“我是不是不够好”、“为什么我不是男孩子”这样的问题。 通过一次次的自我反省,她逐渐意识到原生家庭对她性格塑造的负面影响,认识到自己遭遇的一切都不是她的错,进而放下执念,远离原生家庭,完成了自我救赎。 “抑郁会带来精神上的升华。” 何氏的理论与波兰心理学家东布罗夫斯基提出的人格发展理念——积极分裂理论不谋而合。他们都认为:“如果我们没有经历过挣扎与冲突,甚至神经症之类的事情……我们就不可能实现多维度、多层次的发展,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 香港歌手郑秀文抑郁隐退后复出的经历,就是积极分裂的典型例子。 她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相信“努力才会被喜欢”。为了维持身材和事业,出道14年没吃过一顿饱饭。但在拍摄《长恨歌》时,她却因为短时间内透支了精神和意志力,变得极度消瘦和肥胖,差点崩溃。 那时她一直在问自己,为什么要这样折磨自己去打扮成别人喜欢的样子,为什么即使这样做了,粉丝、爱情、事业也离她而去。 “我们都习惯了迎合这个世界的价值观,大多数人都缺乏勇气活出自己的人生,包括我……当我拥有了很多人渴望的东西时,却发现自己心里一无所有。” 罹患抑郁后,郑秀文决定放下对成功的执念,回家休养,寻找生活的真谛。 有次陪爸爸散步,爸爸刚做完手术,脚滑了,姿势怪异,郑秀文问他:“你现在走路这么慢、这么别扭,会不会觉得别人看你的眼神有点奇怪?” 父亲笑着说:“我的人生路还很长,我怕什么?我走慢点就好。” 没有破坏就没有建设,只有破坏之后才能建设。爸爸悠闲自在的理念帮助郑秀文重新整理了杂乱的思绪,她放下了对完美的执着,不再对自己要求过高,不再勉强自己。 淡出公众视线两年后,郑秀文以更自信、更踏实的态度归来,从容、自信地再出发。 这是抑郁的积极意义:它推动我们走上自我发现和反省的道路,迫使我们解构当前的形式,重塑新的东西,并通过“自我死亡”获得重生。 人们总说抑郁很难彻底治愈,复发在所难免,但抑郁也算是人生的一个警钟,它的发生也许只是在提醒你:你的生活出了问题,你需要挣脱自我,找到更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当抑郁来临时,不要太抑郁。 因为你面临的将是一次成功的进化,一个生命的奇迹。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