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心理医生|临床心理学:帮助人们缓解心理压力,提升适应能力时间:2024-09-11 14:08 查询电话: - 临床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知识和原理帮助病人纠正心理和行为障碍,通过心理咨询引导和训练健康人,使他们能有效地适应环境,并更具创造力。它研究人类一切异常行为,探讨这些行为的诊断依据、评估、分类、治疗和预防。个体心理援助、危机干预、引导和促进、家庭心理治疗等也是临床心理学的重要内容。换言之,临床心理学的任务不仅限于帮助患有心理疾病的人。它也常常帮助正常人,利用心理学知识缓解人们的心理压力,解决人们的心理问题,培养和训练人们的良好性格,使他们达到最有效的水平和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使正常人的心理活动更具创造力。 主要工作方式为:心理咨询、精神疾病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异常行为矫正。 主要治疗方法有:精神分析、认知行为、家庭治疗、团体治疗、森田疗法等。 1. 普通人 青少年成长烦恼,学习、就业、工作压力;婚姻、夫妻、家庭关系、人际关系;职业兴趣与倾向等。 2.心理问题 学习困难、睡眠障碍、心理危机干预、恋爱、婚姻、家庭暴力及性问题、适应不良、儿童行为不良、人际关系问题、焦虑、抑郁、酒精及药物依赖等各类心理健康问题。 3. 精神疾病 焦虑症、恐怖症、抑郁、强迫症、疑病症、人格障碍、厌食症、性心理障碍、各类中枢神经系统及躯体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各类成瘾症等;儿童情绪障碍、行为障碍、品行障碍、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等。 詹秀珠心理学背景简介: 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获心理学学士学位;中级心理治疗师; 在中国科学院北京心理研究所完成医学心理学、心理治疗与咨询专业硕士学位; 2009年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接受临床心理学特训,并接受该中心著名临床心理学专家张海音、季建林、陈宇、徐勇、邹政、刘强、薛伟、张兵等的大量个体治疗和团体治疗指导。 看心理医生前的心理准备 1. 想好一开始要说什么 有些病人看完病后情绪波动很大,不知道从何说起,浪费了很多时间。事先想好“开场白”,三言两语就能切中要点,这样才能有个好的开头。 2. 把心理医生当成亲密的朋友 大部分心理问题都需要情感倾诉,这是“患者”和医生的共同心愿。这完全没有矛盾,医生也会对你的“隐私”绝对保密。所以,面对心理医生,还是尽量打开心理之门吧。 3. 说话要适度 人在激动的时候,容易失控,想把心里的烦恼和苦涩全部倾诉出来。考虑到时间因素,这非常困难。你应该尽量把倾诉时间控制在30分钟以内。 4. “有问必答”比“拐弯抹角”更有利于沟通 有些就医者有各种各样的顾虑,有的人在谈话时突然后悔,转移话题,有的人怕尴尬、害羞,不愿意谈关键问题,这样不利于达到治愈心理疾病的目的,正确的做法是:一问一答。 5. 不要太在意自己的表现和形象 就医不像求职或与上级谈话,医生不会太在意你表面的东西,更关心解决你的心理问题。与医生谈话时,应尽量放松,说话时不要想太多方法和技巧,最好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开门见山。 6. 避免陷入细节 有些人担心医生不了解自己的经历,所以会花很多时间描述某个事件的细节。其实这是没有必要的。医生更关心的是你的想法和观点、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你可以先把事件大致叙述一下,然后等医生提问。 7. 不要指望心理学家为你做决定 比如,很多咨询师希望医生在“要不要离婚”等问题上给出明确的指导,但心理医生的专业科学原则就是避免这种不能完全负责的“僵化指导”,他们只能给你一些意见和理由,启发和引导你的“问题”,最终的“大主意”还是需要你自己来做。 8. 不要指望一次咨询就能得到“治愈”治疗 解决心理问题往往需要一段转变期,想走“一键搞定”或“神仙指路”之类的捷径,都是不现实的。如果不方便约见医生,也可以电话沟通。总之,不要着急。 9. 不要等到心理问题发展成精神疾病才寻求医疗治疗 如果把心理疾病的预防当成“感冒吃药”一样早期治疗的话,那么当“只是心理感冒,还没发高烧”的时候,你就会去找心理医生了。 10.对于性问题,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咨询同性别的医生。 因为,虽然心理医生在诊治病人时,有着严谨、严肃的科学态度,但涉及到“性别”问题时,还是找同性的人谈更方便、更深入。当然,如果找不到同性医生,也可以找异性的心理医生谈,不用太紧张。在医生眼里,病人的性别是无关紧要的。 进行心理咨询时应注意的十件事 随着人们对心理治疗的需求不断增加,综合性大医院临床心理学专业应运而生,设立了心理科室。心理咨询不同于其他职业,它要求就诊者(患者)具备一定的心理接受治疗,这是心理治疗取得效果的条件之一。那么,心理咨询治疗的要求有哪些呢? 首先,就诊者(患者)应是主动的医疗从业者。心理治疗的患者都是愿意寻求心理帮助的,只有这样才能与心理治疗师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减少治疗咨询中的原发性心理抵抗。这也是心理咨询治疗的设置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在现实环境中,虽然自我认知良好、能主动就医的心理障碍患者逐渐增多,但也存在不少被动的患者,即被家人或朋友认为有心理问题的患者。他们往往根据心理障碍患者的行为表现或某种与环境的不协调来判断是否有心理问题。应该说,他们的判断一般是准确可靠的,但基于这样的就医动机,很容易引起心理障碍患者的抵抗和逆反心理。心理抵抗可以伴随整个治疗咨询过程,治疗难以深入和维持,疗效难以保证。 其次,患者应意识到心理咨询是需要提前预约和付费的。严格的会诊、治疗前设置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治疗安全感和治疗契约关系。心理障碍患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的消失往往是心理问题好转的临床表现之一。如果心理障碍患者在心理咨询前不愿意预约,不愿意支付心理治疗和咨询费用,说明患者对就诊行为缺乏信心,心理抵触情绪明显。 第三,患者要明白心理问题的缓解从心理咨询开始,但心理咨询并不是心理治疗的全部,患者不可能在治疗室内解决所有的心理问题。心理治疗的环境是患者所处的人际环境、自然环境,与现实环境的结合才是心理问题改善的根本基础。但有相当一部分患者认为,只要把自己的心理问题告诉治疗师,治疗师就会去改善他们的心理问题,这种心态不利于治疗的维持。 第四,在缓解心理障碍的过程中,需要多次就诊。一次心理咨询治疗无法解决长期存在的心理问题。明确这一点,是为了缓解患者的急于求成心理。相当一部分心理障碍患者是抱着一种焦虑的心态来就诊的,他们往往急于解决自己的痛苦,时间观念强。有些人在第一次就诊时就直接向治疗师提出这样的问题:一次咨询治疗能有效果吗?需要几次才能见效?这种迫切的心态不利于心理环境与现实环境的结合,容易停留在心理内省、内心体验的过程中,缺乏心理和行为的检测和协调训练,不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心理问题。 第五,患者不应将心理治疗视为唯一完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为了尽快缓解心理问题,应采取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方法,且两者同时进行。 第六,患者需要具备一定的内省能力才能接受心理治疗,如果文化水平太低,就无法领悟心理治疗的精髓,无法做到心理的内省。 第七,接受心理咨询治疗时,不要刻意控制自己的自卑心理。有心理问题的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越是刻意控制,越会影响患者与治疗师之间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而“治疗关系”正是心理治疗产生治疗效果的重要工具之一。患者在接受心理咨询治疗时,要尽力让治疗师了解自己的自卑和无助,克服自己的压抑和心理隐瞒。只有治疗师与患者之间建立了良好的信任与合作关系,治疗与咨询才能顺利进行,才能对心理障碍产生效果。 第八,治疗师与患者之间的关系是治疗关系,应该仅限于治疗关系,不应随着心理治疗效果的产生而发展成其他关系,否则不利于治疗效果的巩固和维持,或对治疗中的双方造成其他心理伤害。 第九,患者要注意回避原则。治疗师在心理治疗或咨询时,应尽量避免或减少与有直接或间接关系或利益的人接触,如同事、亲属、朋友等。原因很简单,就是“心理距离”。心理治疗往往涉及到患者平时压抑的情绪,或潜意识中不愿接受的内容。如果这种心理治疗的激活仅仅发生在治疗室内,对患者不会形成较大的心理阻力。如果治疗师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面,就会对患者造成心理伤害。 第十,患者应具有一定的心理顺从性,而不是依赖性。这对于需要心理和行为调整的患者尤其重要。患者应明确自己是心理障碍的治疗者,治疗师只是心理障碍改善的引导者。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