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抑郁|27 岁女子长期中度抑郁,原生家庭影响如何摆脱?时间:2024-08-29 14:06 我从小就觉得自己的存在感很低,父母的夸奖都给了优秀的姐姐,疼爱都给了活泼的弟弟,我就像一个不需要存在的孩子,得到的关心和爱护非常少,得到的认可和肯定更是少之又少。 我今年27岁,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 她长期患有中度抑郁,经常失眠,自我否定,她努力调整自己,阅读了大量心理学、哲学、历史、宗教、美学等书籍,希望看淡原生家庭给她带来的伤害,改善自我状态,像其他人一样快乐,少一些烦恼和忧伤。 她认为自己的抑郁是原生家庭影响的结果,但同时又很困惑: 我觉得我的父母不好,但我又说不出他们到底哪里错了; 我想对我的父母生气,但我不能。我父母不是故意不理我的。他们有他们的理由。 我希望父母能给我更多的肯定,但又觉得主动表达自己是一种“要求”,很丢脸…… 由于长期抑郁,她经常去医院就诊,多次更换医生、吃药,但效果不佳,在医生的建议下,她来接受心理咨询,以改善抑郁。 听吧心理咨询中心许文娇老师在咨询中发现,她内心那些互相冲突的想法和感受压抑着她,让她无法生气、无法表达需要、无法去爱、无法去恨,经常感到心情低落、自责、抑郁,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会让人经常性地进入情绪低落,莫名难过、想哭、食欲不振、易激惹、失眠等。 经过深入的问诊,评估她能承受一定的对抗,长期的中度抑郁与她的“自暴自弃”人格特质有关,也就是有“受虐狂人格”倾向。 自我挫败型人格的核心问题是“自我否定”,这一类人的自我价值感较低,认为自己的优点不算优点,或者认为自己的优点不值一提,而更关注自己的弱点。 同时,自我挫败型人格中还有一个成分叫“自虐”,对她来说,她的“自虐”更多体现在工作成就和亲密关系上。 在工作中,她才华横溢,洞察力强,在工作范围内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错,但她认为自己不具备这些素质。每当她即将升职时,她的抑郁就会加重,变得抑郁、懒惰、无力。执行任务的能力可能会恶化到无法正常工作的地步。 她屡屡退缩,认为自己没有资格晋升,又担心老板失望,压力山大,工作状态越来越差,于是选择辞职跳槽。 不断的跳槽不仅影响了她长期稳定的职业发展,也让她更加迷茫,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工作、自己擅长什么,这增加了她的自我否定情绪,加剧了抑郁的恶性循环。 情感,渴望美好的感情,在亲密关系中过度奉承,非常卑微;随后,她会变得焦虑、担心,觉得男友不够关心她、不够珍惜她,开始发脾气。 男友觉得她人很好,但她太没有安全感,太粘人,焦虑,太消极……这段感情注定不会以一个糟糕的方式结束,两个人带着各自的委屈和怨恨分道扬镳。 在咨询中,我意识到我的抑郁、亲密模式等问题,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别人的迫害或不公而导致的,而是我自己的“自虐型人格”倾向——我倾向于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角色,总觉得自己就是受害者,外面的世界是卑鄙的、不公平的,根本不关心你的感受。 具有受虐狂人格特征的个体,在意识层面上,喜欢痛苦,总想摆脱痛苦,希望过上不那么痛苦的生活,但在潜意识中,他们习惯于用“受害者”的姿态,让别人感到内疚、亏欠,从而在道德情感上获得胜利。 因此,他们养成了愿意受苦、抱怨、不断自我伤害和自我贬低的习惯性态度,同时还伴随有通过让自己受苦来折磨他人的潜意识愿望。 我以前只知道自己抑郁,却不明白自己到底哪里出了问题,为什么会这样。所以我一味地“责怪”自己的原生家庭,根本没看到自虐给我带来的道德胜利,也没意识到自己的坚强,以及父母的爱。 她突然明白了为什么自己总觉得自己的抑郁是父母不好造成的,经常抱怨父母对她不够好,但在她的记忆里,父母并没有做过什么伤害她很严重的事情,也没有对她那么不好。 她的内心放松了一些,开始更自由地谈论对父母的期望、憎恨、失望和爱,也为父母、姐姐、哥哥不时给予她的偏爱而暗自高兴,情绪状态越来越稳定,内心的空虚感减少,充实感增加,自尊心提高,安宁和快乐的时间越来越多。 当然,改变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需要与自我挫败、自我否定的信念和早期认知做斗争。虽然很难,但她很有毅力,不断尝试,也非常配合心理咨询。在生活中,她也开始开启新的恋情,挑战自己从事管理职位,变得越来越强大。 经精神科医生会诊后,他暂停了药物治疗,并能自行维持稳定的病情。 写在最后: 抑郁不仅严重程度不同,其心理原因也各有不同。抑郁抑郁的治疗需要专业的评估和针对性的治疗,因为不同类型的抑郁的最佳治疗方法总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是不同的。 徐文姣 ·听说吧心理咨询中心-高级心理咨询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咨询师 沙盒游戏顾问 广东省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咨询师专业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心理学会会员 精神分析专业委员会委员 · 广东省妇联“维权服务站”心理咨询师 结尾 ▎本文为广州听说吧心理咨询中心原创文章,已做原创保护,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未经允许使用,我公司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我?听听 听听吧,心理机构,16年口碑 国内外观众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