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儿童心理科专家|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引关注,专家讲述如何理解和帮助

时间:2024-08-24 14:09     作者:心理咨询   阅读

就读重点学校高二的小雅,本应是尖子生,却突然“罢课”,到医院治疗后,医生发现她患有严重抑郁,早在小学就有自残行为……

6月19日下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建院80周年系列活动之“天府脑科学学术会议”上,该院心身医学中心主任、四川省精神病中心副主任周波就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作了主旨演讲。其中,青少年儿童“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这一关键词引发关注。

四川省人民医院心身医学中心主任 周波

如今,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成为值得关注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对此,周波接受了红星新闻的专访,讲述了青少年儿童暗中伤害自己和父母、成年人无法理解的痛苦,以及我们如何去理解和治愈孩子内心深处隐藏的伤痛和“悲哀”。

在青少年中更常见

什么是“非自杀性自伤”?

所谓“非自杀性自伤”是指故意破坏身体组织,不带有自杀意图,如割伤、烧伤或中毒,但强调不同的动机,如寻求关注或感受痛苦。该行为在青少年中更为常见,常在青少年早期首次发生。青少年中的患病率为13%至23%。

周波解释,青少年儿童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多发生在心理处于不稳定、冲动阶段,伴有焦虑、抑郁症状。不一定是抑郁或焦虑症,但也可能是抑郁或焦虑症的表现。目前的观念更倾向于认为,这类人群的大脑功能与常人不同,存在独特的病理心理机制和病理生理机制。

周波为患者检查

心理科儿童专家介绍_心理科儿童专家名单_儿童心理科专家

周波介绍,导致“非自杀性自伤”的原因十分复杂,首要的因素是孩子的成长环境,比如家庭环境、亲子关系,孩子在人格形成最早时期是否有固定的照顾者照顾,是否有情感忽视甚至身体虐待等。

其次是学校环境、学习压力、与同学的关系、学校老师不恰当的批评和指责、校园欺凌、孤立等。“特别是在缺乏良好的家庭关系的情况下,孩子很难从家人那里学到如何与同学相处,这使得问题更容易发生。”

非自杀性自残行为往往表现为长期抑郁。自残行为是孩子排解不适情绪的一种方式,对他们来说,自残行为是一种让自己平静下来的放松方式,慢慢形成了一种“奖励机制”。孩子一旦心情不好,就喜欢伤害自己,用身体的痛苦来缓解心理的痛苦,或者用痛苦来激活或唤醒自己的感官系统。有些孩子用自残行为来排解自杀冲动。

另一类自残行为是孩子用自残来吸引家人的注意,甚至伤害自己、在父母面前展示自己的伤口,以此来“控制”或报复家人。有的孩子也会用自残来获得与自己同一群体的认同。

选择自残的孩子往往有自杀想法或尝试,甚至采取自杀行动但失败了。

值得注意的是,从发生率来看,女孩的非自杀性自残行为发生率是男孩的2至3倍,具体来说,女孩更倾向于自残、自残,自杀的可能性较低;而男孩自杀的成功率则是女孩的2至3倍。

接收最小患者仅10岁

为何优秀的孩子也会患上抑郁?

周波回忆说,他治疗过的孩子中,最小的才10岁左右,而年龄较大的孩子,开始出现自残行为的时间往往可以追溯到小学时期,他们心中已经有了“人生没有意义”的想法,只是没有付诸行动。

小雅是周波两年多前收治的一名患者,她就读于一所重点学校的高中,成绩在年级里名列前三,算是尖子生。但在高二的时候,小雅突然“罢课”,在小雅主动要求医院后,医生发现,她早在小学时就已经患有严重的抑郁,并且有自残行为。

“这么优秀的孩子,为什么会得抑郁?”周波解释道,因为孩子一直很优秀,家长对他寄予厚望,要求很严格,给孩子很大压力。别的孩子能从“学习进步”、“被表扬”中感受到快乐,但对小雅来说,这是一件不愉快的事情。

心理科儿童专家介绍_心理科儿童专家名单_儿童心理科专家

与此同时,小雅与父母的关系紧张,经常吵架。母亲也长期处于焦虑状态,担心孩子过得不好,这种情绪不断给小雅带来压力。在小雅高二情绪崩溃之前,又发生了一件“更糟糕”的事情。小雅突然和最好的同学分手了,她甚至不知道原因。结果,一年多的时间里,小雅感到非常孤独和折磨,甚至害怕去上学,最终导致她情绪崩溃、罢课,并多次自残。

“这跟孩子的童年经历、性格特征有关,她对自己的要求太高,一旦达不到目标,就会觉得自己没用、没意义,虽然身边的人都觉得她已经很优秀了。”周波说。

还有一个令人心酸的案例。一名女中学生突然跳楼自杀身亡。孩子的书桌上,放着她死前画的几幅画,其中一幅是她手脚被绑住的画。“身边的人都不明白,这么优秀的孩子,为什么会突然跳楼自杀。”周波说,其实从画中可以看出,孩子内心非常悲伤,非常没有安全感。而手脚被绑在椅子上,代表着一种难以忍受的内心束缚。

孩子有心理问题

为什么父母也应该接受治疗?

经过两年的治疗,小雅的病情得到了很大缓解。周波说:“父母同时也得到了很好的治疗,这很重要。父母的改变对孩子的康复很重要。”为什么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父母也要接受治疗呢?

周波说,小雅父母带着孩子接受心理治疗时,听到孩子的故事后,他们的第一反应是,他们眼中的孩子和所描述的孩子完全是两个人。

孩子出现心理问题,主要跟家庭因素有关,比如父母关系不好,经常吵架,或者不能倾听孩子的想法,而是单方面把自己的感受灌输给孩子,很少体谅孩子的感受。“如果家长能在家庭教育中,好好关注孩子的成长,培养孩子人格内核,让孩子变得有韧性,那么即使遇到挫折,也能很好地自我调节,很好地承受。”

家长应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有足够的认识,一旦发现孩子有自残行为或严重的情绪问题,一定要去看心理医生。

在临床诊疗中,周波发现,在很多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案例中,往往是孩子首先提出需要看心理医生,但很多家长的态度是“每天吃得好喝得好,孩子怎么会有心理问题?”很多孩子在被要求咨询或接受治疗时,表示曾提出要去医院,但被家长拒绝;后来,当家长发现情况严重时,孩子已经拒绝就医了。

周波说,美国一项调查显示,70%的家长不认为自己的孩子会有自杀念头,甚至80%有过自杀企图的孩子的家长,会把孩子的自杀行为归咎于意外。“曾经有一个案例,一个孩子从33楼跳下自杀未遂,但未能成功。直到孩子主动去看心身医学科,家长才一口咬定,孩子洗澡时不慎滑倒,从浴室窗户摔了下去。”

儿童心理科专家_心理科儿童专家介绍_心理科儿童专家名单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因素就是遗传因素,尤其是那些年纪轻轻就发病的孩子,比如13岁之前。需要对比两代三代(也就是父母双方三代人),看看有没有精神疾病,焦虑,抑郁,强迫症等等。如果有,那么这个孩子自残的风险就比较大,因为孩子整个神经的敏感度比较高,需要细心照顾,避免在年幼的时候受到伤害。

“很多家长都以为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其实,孩子的基本人格特质在6岁之前就已经形成了。有的心理学家甚至认为,出生后24小时到3个月之间,是孩子人格核心部分形成的重要时期。”周波说,关爱和培养孩子的全能感和情感交流非常重要,尤其是在婴儿期。

孩子上学后,往往在学校的时间比在家的时间要长,老师也需要具备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了解孩子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沟通解决。

四川省精神病中心团队

此外,周波表示,目前,全国儿童精神科医生短缺,“全国从事儿童精神科的医生只有500多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日益突出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2019年7月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开展心理健康促进行动和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其中,针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制定了2022年、2030年的阶段性目标。

作为四川省政府2017年重要民生项目,四川省精神病中心设立了心身/儿科科室,为各类心身疾病和青少年心理精神障碍提供全面规范的诊断、治疗、康复和护理服务,填补了四川及西部地区的空白。“我们希望当青少年儿童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时,孩子和家长都知道这个渠道去寻求帮助。”周波说。

红星新闻记者 于尊苏

编辑 张莉

(下载红星新闻,举报有奖励!)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