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心理科专家|儿童心理问题频发,家长如何正确看待孩子的性格与表现?时间:2024-08-17 14:20 文字:水下的猫 一家知名医院的名声不佳的儿科心理学家 我是一个三岁半男孩的妈妈,也是一名儿童心理学家,治疗过上万个家庭。 当家长带孩子去医院时,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医生,这是心理问题吗?这正常吗?我的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问题?我能做些什么来帮助他? 我不妨问问各位家长,你们是怎么对待自己的孩子的?你们怎么看待孩子的性格、表现、优点和缺点?你们觉得他们的情况跟家庭有什么关系吗?要了解一个孩子,首先要了解他的家庭,他的父母。 我们该如何看待自己的孩子?他们是坏孩子、故意为之、病态孩子、还是无法控制?作为医生,我们经常发现孩子们受到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抽动症、冲动症、控制障碍、情绪障碍等疾病的困扰。我们面对的是孩子这个人,而不是疾病。我们需要和孩子站在同一阵营,共同面对这些对孩子来说同样具有挑战性的敌人。 比如孩子不肯做作业,或者做作业很慢,家长就会认为孩子是故意的,一定要大声呵斥他。就算骂到心脏病发作,也没用。他还是会拖延,很晚才做,甚至会放弃,不想做。严重的话,孩子甚至会跟大人打架、骂人。学习的问题,变成了孩子品德的问题,孩子成了家庭不幸福的罪人。 这时候,我们首先要考虑孩子是否有一些影响其发展的心理障碍,比如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技能障碍等,我们要和孩子一起面对共同的敌人! 儿童中,注意力缺陷多动症和学习障碍等问题更为常见。这类敌人很难对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对付。 更多的时候,一些敌人是家长过于担心而想象出来的。比如孩子用手摸自己的私处,或者两腿紧紧并拢,在床、桌角等处蹭来蹭去,大汗淋漓。大人就担心这是怎么回事,这么小的年纪,他手淫了吗?长大后会不会性早熟? 其实这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对自身身体探索的表现,这些活动就像游戏一样,可以安抚孩子的情绪,家长没必要把这些活动贴上“不好”的标签,如果家庭中没有其他压力,一个事件发生,当孩子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时,这些探索自然就会消失。 养育孩子不容易,成本越来越高,孩子获取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丰富,然而斗智斗勇的育儿之路,总是陷阱重重,层出不穷。 现在有很多育儿专家和讲座,提供理论、知识点、各种小窍门,家长们收获了很多知识,但在育儿路上却总是“怀疑人生”:我的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 其实,孩子有时候也和父母一样困惑:为什么父母总是不理解我! 我儿子今年三岁半了。真正教会我如何做妈妈的不是我的职业,而是我的儿子。他是我育儿过程中的老师。我每天都能生动地从他的成长过程中学习到。亲身体验在书本和课堂上学到的孩子成长和心理发展特点,也让我有机会在育儿过程中实践我学到的技巧和技能。 和所有妈妈一样,我也有焦虑时候,也有失控的时候,但犯错并不可怕,我可以向孩子道歉,可以改正自己,孩子也会改正我。 养育孩子的核心是我们和孩子互动的过程,父母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和对待孩子,孩子用行动回应我们,我们则对孩子的回应给予反馈,这是一个循环的互动过程。 我们如何看待孩子,就是我们所谓的“儿童观”。从社会角度看,儿童观就是我们如何看待每一个生命和人权,是文化和文明的基石;在家庭中,儿童观是我们养育孩子的起点,它决定了我们将如何教育和引导孩子。 比如,有的家长认为,你是我儿子,我是你爸爸,我说什么你就得听,你只要听我的,我说的、做的都是为了你好。这样的家长把孩子当成自己的财产,孩子把某样东西当成自己的附属品,孩子就不能有独立的思想和判断能力,长大后就容易变成巨婴,依赖父母,更容易出现焦虑、强迫等症状。 所以我希望跟大家分享,让我们能够科学的看待孩子,做一个有益的父母。 从胎儿到婴幼儿、幼儿期,生命从源头慢慢发展,是我们生命中最纯真、最天真或无忧无虑的阶段。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样貌、身材、能力发展,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如对情境、肢体大动作、手部力量和灵活性、言语表达的层次和复杂程度、管理和调节情绪的能力,以及性格、解决问题等都有自己的特点。 当我们越来越熟悉、了解心爱的孩子时,父母也会和他们一起成长。 当新生婴儿哭闹时,他与我们交流的唯一方式就是哭闹,我们就能立刻猜出他是饿了还是排便了,并感到很有成就感。 等他2、3岁的时候,小天使变身“小恶魔”,进入第一个叛逆期,你担心他受不了你的严厉,又气又气,只能默默说一句“他是你亲生的”,“人家是你的亲生的”,但看到他们在你怀里肆无忌惮地滚来滚去,你心里自然就会有种幸福感和安全感。 我想分享的是一种自然的儿童观,最人性的儿童观,就是孩子是自己生活的主人,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专家。参考建议。 █1. 心态开放,懂得学习和调整。在这个大数据时代,我们都是以开放、积极的态度去对待问题,并怀着解决问题的欲望去学习。那么我们学习的东西适合自己吗?不适合小孩子,但你可以试试,因为小孩子是我们的老师,他们会告诉我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当我看到快3岁的儿子看动画片停不下来时,我尽力向他灌输,人要学会延迟满足,才会有毅力。他眨着眼睛对我说:“妈妈,我不明白。”我知道我采用了错误的沟通方式。我只需要说,看完2集,关掉就行了。 █2. 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接纳、理解孩子听起来很简单,但实施起来却非常困难。理论上,父母是孩子最持久的心理对象,我们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发展。在实践中,我们可能会花更多的时间陪伴他们,倾听他们想说的话。如果一个4岁的孩子在画画,我们可以笑着说:“你在画什么?”你可以告诉我。比如,当一个8岁的男孩放学回家时,你可以笑着问他:“你今天学了什么?你能教我吗?”如果他是一个14岁的男孩,对大人有些不耐烦,你可以心平气和地问他今天学了什么。你觉得呢? █3. 陪伴孩子,用有质量的方式和孩子交流,用眼神、文字、肢体语言,用温柔、平等、互动的沟通方式,对孩子很有帮助,尤其是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你的关注和追随,会保护和促进孩子自身的力量和自信。正如书中所说,一个完全接受和包容孩子的大人,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4. 照顾好自己的身心状况,学会关心和配合伴侣。成年人对自己的状况有意识和掌控很重要,这也是我们所说的情商的一部分。简单来说,就是对自己好一点。有孩子要照顾,忙于事业和家庭的成年人,也需要家作为休息和放松的地方。他们可以依靠家作为港湾,接受家庭给予的甜蜜负担,接受自己无法处理好一切的事实。 一个人在某一时刻发火,并不是因为当时的情况让他生气,而是因为积累的怒气在那一刻爆发了。所以建议当你心情很烦躁,有点烦躁的时候,在家里给自己找一个安静的角落,一个可以独处、调节情绪的舒适地方。除了夫妻之间的帮助和分工,孩子也是我们可以求助的人。 孩子是父母最忠诚的家庭成员,他们希望父母开心。比如,孩子下班回家,想在沙发上躺一会儿,我们可以告诉孩子,耐心已经耗尽,需要补充能量,才能好好玩一玩。陪他玩,或者就自己玩,我来当你的评论员。 孩子,我们终究只是你生命中的一个陪伴者!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