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抑郁|孩子叛逆不交流,暑期过半亲子冲突难题如何解?时间:2024-08-08 14:10 “我的孩子马上要升入高三了,我给他报了培训班补课,他连试听课都不愿意上。”“我真的拿他没办法,他怎么就这么叛逆呢?”“我想和孩子沟通,可怎么问他都不回应,好烦啊。”……暑假已经过去一半,不少家长都遭遇了亲子矛盾。与此同时,新京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北京多家医院心理门诊暑期就诊青少年儿童人数出现小高峰。 儿童心理门诊火爆反映了哪些问题?暑假期间,家长和孩子又该如何应对亲子矛盾、学业压力等问题?近日,新京报记者走访相关医院,采访心理学专家,探究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并为家长提供专业的建议和解决方案。 人际关系、家庭关系、学习压力是青少年情绪问题的三大主因 暑假期间,北京一些医院心理门诊就诊的儿童青少年数量明显增多。“我们门诊就诊的患者中,未成年人占了一半以上。”北京儿童医院顺义妇幼医院精神心理科副主任医师姜涛告诉新京报记者。 对于这一现象,姜涛解释,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其实不受季节制约,权威调查数据显示,未成年人患情绪问题的比例接近三分之一,只不过暑假期间家长和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寻求帮助,导致暑期就医人数增多。 姜涛指出,除了暑假,开学一个月后往往也是另一个就诊高峰期,“很多孩子上学后因为各种问题导致症状加重,所以回来求助。” 来医院就诊的孩子遇到的问题,并不是暑假期间出现的新问题,更多的是过去积累的老问题。姜涛介绍,在来就诊的青少年患者中,数量最多的问题是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就是俗称的‘多动症’,表现为学习时无法集中注意力,特别好动好动,不能遵守课堂规则。老师和家长更容易发现这类问题,所以来就诊的患者也比较多。”相比于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抑郁和焦虑症由于比较隐蔽,相对比较难被老师和家长发现。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因为学习压力大而患上抑郁或者出现情绪问题,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姜涛指出,权威调查数据显示,人际关系是青少年情绪问题的首要原因,其次是家庭关系,学习压力排在第三位。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院长周小林表示,心理健康门诊针对的问题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情感和人际关系,包括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另一类是学习困难或学习障碍。“无论是孩子自己求助,还是家长带着孩子来门诊,都说明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出现心理问题是正常的,寻求帮助也是一种正常的行为。” 对于部分家长反映的暑假期间因学习问题引发亲子矛盾的问题,周小琳建议,家长首先要考虑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要平等对待孩子,不能自上而下地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一些家长要转变‘我要求你都是为了你好’的观念,这也是很多亲子矛盾的根源。即便我们希望孩子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上,也要用科学的方法,把学习变成孩子的主动行为。” 抑郁具有隐性,需要及早识别和判断 “来我们诊所就诊的孩子往往患有中度或重度抑郁。”姜涛告诉记者。 抑郁、焦虑等症状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比如孩子心情不好,却不告诉家长,或者在学校不表现;早期孩子可能自我封闭,不愿意与人交流,不愿意出门,家长就认为孩子最近压力很大;或者有的孩子吃饭、睡觉都困难,但家长不了解这些情况背后的原因,没有系统性地干预,等到病情发展到中度、重度,甚至出现自残行为、极端想法时,才发现问题。” 家长如何辨别孩子是短暂的“坏情绪”还是“抑郁”?姜涛表示,坏情绪就像“天气”,变化很快,今天不开心,明天可能就好了;而抑郁则更像是“气候”,即一段时间内心情都会不开心,做事没有兴趣和动力,消极悲观,甚至经常产生不想活下去的想法。“在诊断体系中,如果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感到不开心、难过,持续两周以上,就是患病的警示信号。” 如何能更早地发现、干预和解决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这也有赖于相关社会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周小林提出了几点建议。 首先,要加强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和去污名化引导。他认为,无论是官方教育体系、医疗机构,还是非政府组织,都可以通过科普和引导,让孩子和家长了解基本的心理知识,在有需要的时候向医院和专业人士寻求帮助。 同时,要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师配备和专业培训,为一线青少年儿童提供帮助。2023年教育部等17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明确提出,每所中小学应至少配备1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加强心理健康监测,完善预警体系。据悉,目前大部分学校都配备了心理教师,这也成为监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途径。 姜涛告诉记者,北京儿童医院顺义妇幼医院也在与学校合作,支持学校心理健康建设。“孩子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留给他们自我调节的空间很小,所以很多孩子选择向心理老师寻求帮助。当心理老师发现一些潜在风险时,会向家长汇报,建议家长带孩子去专业机构评估或治疗。”“我们也遇到过不少由学校转介或推荐的学生。学校和医院的联动机制,也能帮助及早发现孩子的问题。” 周晓琳强调,心理健康问题涉及隐私、名誉、同伴关系等问题,可以考虑利用技术手段进行援助,包括利用大型语言模型等人工智能技术为儿童提供支持。例如,依托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的上海市心理健康与危机干预重点实验室推出的“AI知己”,内含各类科普知识、心理评估,还能提供情感对话、情感疏导等。儿童遇到问题,可以随时随地与人工智能系统沟通,得到专业反馈。“不需要去医院预约,也不用让别人知道,它在隐私保护方面做得非常好,尽量尽早发现和解决问题。” 扭转精神疾病的污名需要共同努力 姜涛注意到,近年来,从患者数量和就诊人群来看,民众的心理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家长对医生治疗建议的接受度也不断提高。 但“由于各种因素,部分患者还是有所谓的‘羞耻感’,家长不愿意别人知道自己的孩子有这个病,或者担心自己得了这种病会受到差别对待。”姜涛认为,这跟社会环境、民众意识有关,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解决。 周小琳还提及一些社会群体对精神疾病、精神病的“污名化”,称“社会对心理健康问题和精神疾病的认知程度有待提高”。 姜涛还注意到,一些年龄较小的孩子也来到心理门诊就诊,这也反映出一些社会问题。“一般来说,6岁以下的孩子不太可能出现情绪问题,这个年龄段的人不容易得抑郁症。”为什么会出现年龄越小的孩子患心理疾病的现象呢? 在问诊过程中,姜涛发现,大多数有心理问题的幼儿接触到了同龄人不该接触的事物。“比如,我们遇到一个6岁的孩子,在某网络平台发布内容后遭到网络欺凌,受到大量关注和不友善评论;另一个孩子玩了恐怖血腥的网络游戏;还有一些青少年沉迷于游戏,如果被限制玩游戏就会变得暴躁……这些都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而出现的新问题。” 姜涛建议,家长如果发现孩子有问题,不要害怕就医,“就像身体有病要治疗,没病可以去体检一样。心理问题也是一样,有问题可以去心理门诊,如果没有明显问题,也可以去咨询,解答困惑,防患于未然。” 新京报记者 冯琪 缪晨霞编辑、杨莉校对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