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看心理医生|搞笑博主分享看心理医生经历,带你走近心理咨询

时间:2024-08-04 14:05     作者:心理咨询   阅读

出处:乐享心理课堂

本文内容摘自《心理咨询与治疗》

一位搞笑健身博主最近分享了一个视频——《看心理医生是不是太多了?》内容讲的是他看心理医生的经历和感受,可以说把心理咨询讲得清清楚楚了,现在更清楚了。

视频来自“心灵健身杨老师”

看他用搞笑又严肃的语气讲着严肃的事情,我也开心的贡献了一条评论。

在我做心理咨询工作中,碰到过很多关于心理咨询和心理咨询误解,基于这个视频,我会火上浇油。

接受心理咨询心理咨询的人往往想当然地认为咨询应该很简单:“我有心理问题,你只要给我一个解决方案就行了”或“不就是聊聊天吗?何必那么拘谨?”

心理咨询≠寻求建议或传授解决问题的好策略

人们可能只有在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才会想到寻求心理咨询(注意,这里有两个“可能”),但绝大多数心理问题并不是靠简单的说教就能解决的。

对于很多来访者来说,他们认为心理咨询就是医生帮忙出主意解决问题,想尽快得到很好的解决方案。然而,大部分问题都是社会心理问题,每个问题都有自己的特点,处理事情的方式千差万别,不同的性格和思维行为模式会导致不同的思维倾向。

正式的心理咨询是咨询师通过咨询、讨论等方式,帮助来访者发现自己性格中的缺陷,并提出解决方案的过程。

相反,如果咨询师就某一问题代替来访者做出决定,这就违反了心理咨询的原则。

如果一个人咨询了好几位不同的心理医生,而每位心理医生都给了他好几条好的建议,那么他最后肯定会不知所措;如果他走捷径,按照自己做出的决定去做,他就会失去自己的个性。如果我们不告诉你,心理医生下一步要做的就是纠正他的“咨询依赖症”。

心理咨询≠同情+体验

很多来访者,尤其是打电话来咨询的来访者,都会询问心理咨询师是否曾经遇到并处理过他们的问题(似乎只有心理咨询师回答是,他们才会感到放心),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同情和理解他们。

要求心理咨询阅历深厚、经验丰富是人之常情(也不排除来访者自身存在未被发现的可疑性格特征),但没必要要求咨询师有类似的经历,就如同一个助产士轻柔的动作,未必是经历过分娩才能学到的。

看心理医生_心理医生看什么病_心理医生看心理医生

还有一种现象是,来访者咨询的目的似乎是为了寻求同情。例如,如果一段感情中的一方认为自己条件优越,而另一方又不够热情、主动,在咨询过程中,他(她)可能会说:“我的条件这么优越!你应该同情我批评他(她)!”

想象一下,如果你赞扬并同情来访者,他除了当时感到如释重负之外,事后也不会意识到自己认知的缺陷,回到原来的状态。

心理咨询≠得了精神病是可耻的、不光彩的

尽管现在人们对心理咨询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有些人仍然认为心理咨询是“治疗精神疾病”或精神出现异常才去看心理医生

有些人认为看心理医生很丢脸、很没有尊严,常常因为害怕被发现而偷偷溜进心理诊所,即使鼓起勇气去了,心里还是会有愧疚感。

其实在一些国家,人们对于心理咨询的理解和我们恰恰相反,在美国,很多人在和女朋友约会前,都会安排去看心理医生,一来表明自己对约会的重视,二来也是为了帮助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心理咨询≠爱心+道德+口才

很多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纸的节目主持人都存在这样的误解。

通过这些新闻媒体,他们有很高的知名度,开设专栏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人们排忧解难,人们可以评价这些主持人是“人生导师”,他们口才好,文笔流畅。

但有些主持人往往以道德家的眼光来评判来访者的苦恼,把人们的心理问题分成对与错、可做与不可做,殊不知人们的心理问题其实是很多的。根本原因是,这是违背真正的道德伦理的。就心理问题而言,本来就不应该有对与错。

例如,某电台有听众打电话来参加节目,遇到的问题是自己的配偶出轨,在迷茫和困惑中,他们表达了自己的苦恼,说得好像都是对方的错,主持人(有时也动员听众)对参加者表示同情,但也对他们进行攻击。

其实,如果对方有婚外情,肯定有很多自身的因素,或者也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除了同情,也要帮助当事人发现生活中的问题,纠正认知过程。

从道德角度来说,人们的情感困惑或许根源在于与道德的矛盾,毕竟二者无法互相替代,相反,对对方或者来访者的道德谴责,会加重来访者的心理负担。

心理咨询≠万能算命师

有些来访者把心理咨询神化,认为心理咨询是心理学家,应该能一眼看出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否则就是不称职的。

另一种心理状态是,来访者羞于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不愿意透露自己的心理活动,认为咨询师能够猜到。

其实心理咨询也是人,只能利用医学心理学的原理,结合来访者提供的问题,才能帮助来访者,就像有人感冒发烧,医生会先用温度计测量体温,然后再制定治疗方案一样。

心理医生看什么病_看心理医生_心理医生看心理医生

心理咨询≠好听的声音+理解

有人认为,只要声音甜美,无论讲什么,能聊天,能迎合来访者的心理,能吸引人心就是标准。

虽然有的含蓄地使用了“心理调节”一词,但来电者在与媒体主持人的对话中,已经把主持人当成了心理咨询,或者把这个过程当成了心理咨询,除了宣泄,很难说它还有什么作用。

有些访客并不是来咨询的,他们的困难也许只有主人自己才知道。

心理咨询≠窥探内心

两个许久不见的老同学在路上意外相遇,其中一个知道另一个是心理咨询,便请他猜猜自己在想什么。

很多来访者都有类似心态,不愿意或者羞于透露自己的心理活动,认为只要说几句简单的话,咨询师应该就能猜到他们在想什么,否则就说明咨询师水平不高。

其实心理咨询也是人,他们并不具备什么特殊的能力,能够看透别人的内心世界,只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来访者提供的某些信息进行讨论和分析,进行咨询和治疗。

因此,来访者需要详细地提供相关信息,帮助双方找到问题的症结,有利于治疗师做出正确的诊断,并提供适当的治疗。

心理咨询≠万能

很多来访者把心理咨询神化了,好像心理咨询师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就像“开锁匠”一样,可以一口气打开任何结。因此,他们常常来一两次,却无法如愿。对“顿悟”的境界大失所望,再也没有回来。

事实上,心理咨询是一个持续而又艰难的改变的过程。

心理问题往往与来访者的性格、生活经历有关,就像一座被冻结许久的冰山,如果没有强烈的求助、求变的动力,没有持久的抗争决心,冰山很难融化,参战者必须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心理咨询≠救世主

有的来访者把心理咨询视为“救世主”,把自己的心理负担全部抛给咨询师,认为咨询师应该能够一一解决,而不需要来访者思考、付出任何努力、承担任何责任。

多年来,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是病人看医生,医生诊断、开药、治疗,医生说了算,要求病人绝对服从、配合,因此来访者很自然地把这种老旧的医学模式带入了心理咨询

但心理咨询是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产物,心理咨询只能对来访者进行分析、引导、启发、支持、促进来访者的改变和人格成长,咨询师无权将自己的价值观和意愿强加于来访者,更不能代替来访者改变或做决定。

心理医生看什么病_看心理医生_心理医生看心理医生

来访者需要认识到,真正能帮助他的是改变自己、战胜自己,这样才能最终超越自己,实现理想的目标。如果完全把自己交给咨询师,消极被动,推卸责任,那就一事无成。

心理咨询≠思想工作

来访者还有一种极端认知,就是认为心理咨询没什么用,不过是讲一些道理而已,因而忽视或没有意识到心理问题是需要治疗的。

一个女孩因为强迫思维带来的痛苦前来就诊,家人反对、干涉:“你就是倔强,你积极思考一下就会好起来的。”还不肯让患者吃药,患者得不到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感到绝望,从而影响了治疗的连续性和效果。

心理咨询作为医学学科,有着严谨的理论基础和诊疗程序,与意识形态工作有着本质的区别。

思想工作的目的是说服对方遵守和遵循社会规范、道德标准和集体意志,而心理咨询则是运用专门的理论和技术,寻找心理障碍的根源,进行诊断和治疗。咨询师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它不是对来访者进行批评和教育。

此外,一些心理障碍也有神经化学变化的基础,需要配合药物治疗,而这是思想工作所不能替代的。

“心理咨询≠聊天”

心理咨询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聊天。

心理咨询虽然心理咨询谈话为主,但是它运用心理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也结合社会学、医学等多方面的知识,有一套严谨、科学的理论体系和操作程序,达到解决心理问题的目的,帮助人们解除心理危机,促进人格的发展。

这与朋友间的聊天、亲友的劝说安慰、老师的教育教育、领导的思想政治工作完全不一样。

也有很多人认为“我的心理素质很好,不需要心理咨询”,其实心理咨询不仅仅是解决你的心理危机和大量的心理问题。

无论你有多强大、聪明、诚实、热情、博学,你都无法完全了解自己。你需要从别人那里了解自己。你不能总是反省自己,也不能总是站在场边。从这个角度审视自己。

心理咨询是一面相对标准的镜子,可以帮助你从各个角度正确认识自己而不扭曲。正确认识自己可以帮助你扬长避短,促进人生发展和成功。层次越高的人,越需要心理咨询。即便是心理咨询师本身,也需要定期的心理咨询。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