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心理医生|选择丁克: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与社会理性看待时间:2024-12-02 14:08 本文大约字数:5019字 阅读时间:约7分钟 本文章节: 01. 选择丁克是一个自然的过程 02.优秀的父母能生出优秀的孩子吗? 03.不管有没有孩子,每个人都要过上好日子。 2007年,我与创伤治疗师露西婚姻,后来我们成为了灵魂伴侣。 然而,我们并没有选择要孩子。很多人对此都很好奇,很多亲戚朋友也很关心,建议我们尽快要孩子,但最终我们还是没有成为父母。 露西和我都从事精准心理心理学领域。我们在临床实践中接触过大量的家长和孩子,深知科学育儿的重要性。 但我们为什么选择成为“丁克”呢? 社会公众应该如何理性看待“丁克族”? “丁克族”如何才能掌控自己的生活,真正理性、冷静、无悔? 接下来,我想结合我和Lucy的个人经历和人生感悟,与大家深入探讨这个话题。 01. 选择丁克是一个自然的过程 我和露西刚结婚的时候,主流社会对于婚姻和爱情的看法还是比较保守和传统的。 大多数人认为结婚和生孩子是“捆绑”在一起的,是每个人都应该完成的任务。 这张图是AI生成的 但露西对于生育的理解却更为深刻。她认为,生孩子并不是人生的“必然选择”,而是一个“开放性问题”,每个人都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 而她当时做出的选择就是:不要孩子。 事实上,我们现在可以从人的内隐记忆层面来理解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露西最初的选择背后,显然是她在青少年时期遭受了很多叠加的心理创伤。 比如,她在成长过程中就受到了很多来自原生家庭的叠加心理创伤。虽然她童年物质生活不错,但她内心其实过着非常压抑、痛苦的生活。后来她还患上了抑郁和恐慌症。这是她“恐育”的一大根源。 另外,2009年,我在武警广东总医院建立了国内第一个青少年成瘾治疗中心,收治了大量处方药成瘾的青少年患者。露西偶尔会与这些患者和家属接触。 有一次,家人动情地向她抱怨:“早知道这孩子长大了就吸毒,我还不如一出生就掐死他了!” 露西对这句话印象深刻,意识到如果父母没有教育好孩子,孩子和父母都会很痛苦。 她认为,生孩子,不仅仅是“生”和“养”的问题。父母也要承担科学家庭教育的重任,同时也存在着会给两代人带来痛苦的“风险”。 她不禁感到深深的恐惧,形成新的心理创伤,变得更加“害怕”。 但当时我们对叠加心理创伤的认识还没有现在这么深入,无法深度有效地修复露西的心理创伤。 但作为Lucy的丈夫,我意识到当时我必须尊重她的选择。 如果我和她争论生孩子的事,甚至强迫她,很容易激活她所遭受的大量叠加的心理创伤,让她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抑郁甚至可能会复发! 本来,我对生孩子并没有什么执念。面对露西的选择,从那时起,我变得更加平静,完全顺其自然。 然而,我们身边的很多亲戚朋友都开始担心了。 当时武警广东总医院廖主任是我的“伯乐”,对我很好。有一天,他单独跟我说话: “何主任,我们医院的生殖科做得很好,如果有困难,可以选择辅助生殖,做体外受精,别不好意思。” 廖院长的关心让我很感动,但也有点傻眼。 我笑着谢过他,说:“我们不想要孩子,这不是能力的问题,而是愿不愿意的问题。” 廖院长了解我们不生孩子的原因后,尊重我们的选择,再也没有提过。 后来,我开始了我的第6次创业,Lucy不仅参与其中,还成为了我们团队的“骨干”。 而且,当她在深度催眠下为抑郁和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进行创伤修复时,她自己的许多心理创伤也逐渐被修复。 在治愈别人的过程中,露西也治愈了自己! 渐渐地,她不仅不再害怕生孩子,甚至萌生了生孩子的想法。不过,她并不沉迷于此。并不是说一定要生孩子,只是她觉得不管有没有孩子,她都可以接受。 那时我们创业很困难,而且我们俩都是“工作狂”。最后我们没有孩子,这是我和露西都能接受的结果。 这样看来,我和露西成为“丁克”并不是一开始就决定的,而是一个自然的过程。 02.优秀的父母能生出优秀的孩子吗? 有亲朋好友说我和露西不生孩子可惜了,“你们两个多么优秀的基因,都浪费了!” 其实我一直不相信所谓的“基因决定论”! 我不认为我和露西在事业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是因为我们有良好的基因。 我什至不认为,如果我和露西有了孩子,孩子一定会天赋异禀,凭借所谓的良好基因取得伟大的成绩。 网上流传着一个遗传定律——“均值回归”现象: “高成就”的父母不一定会培养出“高成就”的孩子; 同样,“低成就”的父母不一定会培养出“低成就”的孩子; 一个家庭的智商会随着一代又一代的传承而向上或向下恢复到平均水平。 “均值回归”现象,图片来自网络 很多人认为这是有道理的,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学历高、能力出众的父母,他们的孩子都是“渣”。 很多普通工薪阶层的孩子,从小没有得到父母精心的学业指导,也没有钱去上辅导班,但他们的学习成绩却非常好。 因此,当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不佳时,就会用这个理论来安慰自己,甚至说这就是“命运”。 但我不相信这种所谓的遗传学定律。这只是表面现象,而且只是局部表面现象。 在一些家庭中,几乎每一代人都是杰出的。 比如曾国藩的子孙,都是非常优秀的。他们在教育、化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了极高的成就。据说,八代以来,没有出现过“浪子”。 在精准心理心理学中,当我们深入到内隐记忆层面去了解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时,我们可以发现: 孩子的学习成绩和成就主要不是由遗传决定的,而是由后天的经历决定的。 在后天的经历中,家庭教育的影响非常重要;当然,还包括生活经历的其他因素。 高学历父母的孩子之所以是“学渣”,往往是因为他们没有掌握真正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未能引导孩子建立高效的学习状态,甚至缺乏学习的动力。 看来,他们之所以成绩好,考上名牌大学,并不是因为他们生来就有良好的基因,天生就会学习,而是因为他们在不经意间就建立了一种高效的学习状态,拥有强大的学习内驱力。 和世界首富马斯克一样,他并不是所谓的天才。反而在不经意间营造了一种高效学习的状态,达到了良性的学习瘾和工作瘾,为后续的事业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至于一些底层劳动人民的孩子,他们明明没有很好的教育资源,为什么他们的学习成绩那么好,最终实现了跳级呢?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们有强烈的学习动力,希望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也无意中达到了高效的学习状态。 我出生在农村,后来考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原同济医科大学),再到复旦大学读研究生。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我没有天赋,但我比大多数人更努力,并且学会了如何有效地学习。 同样,很多孩子被诊断患有抑郁、躁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障碍,这不是所谓的“基因遗传”,更不是“命运”。 这些儿童疾病的主要原因也是社会心理因素,即以后生活中形成的病态记忆。如果主要的病理记忆能够得到修复,患者的症状就会大大缓解甚至消失,患者就可以很快退出用药,回归学校和社会。 这一不争的事实在我们系统、精准的临床心理干预中不断得到证实,也赋予了我们绝对的临床实力和信心。 在寻找和修复患者病理记忆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儿童成长为成人的真正规律: 这与基因遗传关系不大,而与一个人是否具有高韧性商数、是否掌握了高效的学习方法有关。 这张图是AI生成的 有人说,何医生,你没生过孩子,也没当过父母。你怎么能说你懂得真正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呢? 这样的疑惑我们也能理解。因为很多人认为只有自己去实践,才能真正学到一门技能或者知识,才有资格去教别人。 但事实上,这并不是绝对的。即使你从未真正做过,也不代表你不了解规则。 许多没考上名牌大学的师范生后来成为金牌教师,把学生送到北大、清华; 很多篮球教练其实并不擅长打球,但他们却带领球队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还有一个真实的例子:美国著名游泳教练谢尔曼·查沃尔( )在美国和其他国家培养了许多世界级的游泳巨星,但令人震惊的是他本人不会游泳。 虽然露西和我没有孩子,但这是一个自然的个人选择。我们颠覆性的临床发现和绝对的实力让我们获得了真正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 如果我有了孩子,因为我掌握了真正科学、高效、准确的心理学和家庭教育知识,我将有可能成为理想的父亲。 当然,这只是一个假设。我从来没有后悔过不生孩子的选择。 话虽如此,如果我和露西选择要孩子,我们必然会更加注重陪伴和教育孩子。 很可能,如果没有我们这一生的六次艰难创业经历,我们就不可能在精神障碍诊断和治疗领域取得颠覆性的发现。 现在,在完成系统精准的临床心理干预后,很多患者都会在微信上与我保持联系。当他们遇到一些重大挫折和困难时,可以随时寻求我的帮助。 在某种程度上,我不仅是他们康复之路上的社会支持系统之一,而且也是他们“理想父亲”理念的一部分。 这也算是让我体验到了“当父亲”的滋味,并以这种有意义的方式,弥补了缺失的人生经历。 03.不管有没有孩子,每个人都要过上好日子。 尽管国内社会越来越多元化,但即使在今天,“丁克族”仍然属于非主流群体,经常需要面对来自主流社会的压力和质疑,即使别人并无恶意。 比如,有人可能会问:如果你没有孩子,以后谁来照顾你? 事实上,我和露西都认为“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是非常落后和自私的。 很多父母一直停留在生存阶段、人生阶段,很容易产生“养儿防老”的想法。因为他们只想着满足自己的生存和生活需要。 他们担心自己老了以后,就无法再赚取可观的收入,维持生活质量,于是就把这种希望寄托在了孩子身上。如果孩子做不到,他们会感到失望,甚至抱怨。 但如果父母进入了“人生阶段”,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就会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一生为自己的目标而不停歇地努力。 这些父母不会考虑“养儿防老”的问题。因为他们本身就有源源不断的奋斗动力,也有能力照顾自己的晚年生活。 再说了,还有很多年轻人,年纪轻轻就躺着吃老了。很多家长已经开始认识到“养儿防老”的做法并不靠谱。 我和露西从来没有过“养儿防老”的想法。我们会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养老问题,同时也会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使命感,这样在步入晚年的时候才不会陷入各种困境。 再比如,有人会说:“两个人年纪大了,结婚了,再甜蜜也会腻。如果没有孩子,还不怕难吗?”维持婚姻吗?” 这更令人担忧。露西和我的关系非常深厚。现在我们不仅是夫妻、工作伙伴,更重要的是我们是灵魂伴侣。我们的婚姻根本不需要靠孩子来维持。 有人会从道德角度批评丁克家庭,“不孝有三种,最糟糕的是不生孩子!” 这句话实在是被大众误解太久了! “不孝有三,最大者无子”是《孟子·礼楼尚》中的一句话,其真实含义是: 不孝的行为有很多种,不尽对晚辈的责任是最不孝的。 这不是人们普遍认为的“不生孩子是最不孝的事情”! 而且,即使从家族传承的角度来说,我的亲生大哥还有一个儿子,也就是我的亲生侄子,这就完成了何家的血缘传承。 我的原生家庭经历也很特别。我的父母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没有父母催我结婚生子,所以我在这方面的心理压力较小。 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害怕结婚、害怕生育。新生儿出生率逐年下降。国家出台了许多鼓励生育的政策。 虽然是否生孩子是每个人的选择,但从种族繁衍、社会运行、国家发展的角度来看,我还是支持大多数人生孩子的选择。 然而,无论有没有孩子,每一个选择背后都有利有弊。做出选择后,我们都需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希望主流社会理性地包容和理解“丁克族”,不要总是用传统观念指责他们。 选择丁克的人也必须做好理性、充分的准备。 这张图是AI生成的 有些“丁克”人到了老年,会感到很孤独,后悔自己当初的选择,“我有了孩子,我就不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了!” 这种后悔是没有意义的,也是没有道理的。没有一个人生是绝对完美的,我们不应该美化我们没有走过的路。希望这些人保持积极的态度。 既然我们选择了丁克,在年老之前,我们就要有意识地提前为自己的退休生活做好准备和规划,更要培养一种越挫越勇的高逆商,勇敢地面对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挑战。遇到的挫折和困难。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自觉进入“人生阶段”,利用好我们短暂的一生,做更多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 如果您决定要孩子并成为父母,您有很多事情要做。 如今,为人父母不需要“培训”,可以直接上岗。这导致现实中很多家长对自己的角色缺乏深入的认识。 父母承担着三个角色——生育、抚养、教育。大多数父母能够履行“生育”和“养育”的角色,但在“教导”方面却存在巨大的不足。 这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父母无奈又无助,过着十分痛苦的生活。他们甚至像上述患者家属一样后悔生下孩子。 因此,如果你选择成为父母,一定要扮演好“老师”的角色,学习真正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努力成为孩子心目中的理想父母。 在引导孩子成人的过程中,在与孩子一起实现自我成长、人格完善的过程中,您一定会享受到满满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