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心理医生|关爱老年人精神健康,世界精神卫生日活动分享解忧小妙招时间:2024-10-24 14:03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面临身体机能下降、社交活动减少和孤独感增加等挑战,这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关爱老年人心理健康,不仅是对老年人的尊重和关爱,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民健康的重要内容。 10月10日,在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指导下,上海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主办,黄浦区健康促进中心、黄浦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办。预防(黄浦区卫生监督所)“世界精神卫生日——关爱老年人心理健康”上海健康大讲堂专场活动将聚焦老年群体,邀请上海市老年精神科主任李霞主任医师精神卫生中心、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门诊主任邱建英主任医师分享了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及解决技巧。 远离睡眠焦虑,恢复良好睡眠 近年来,寻求精神治疗的老年人逐渐增多。李霞说:“在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大约四分之一的精神科门诊患者是老年患者,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因为睡眠问题来就诊的。” 睡眠是恢复体力和精力的过程,良好的睡眠是老年人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长期睡眠障碍可能导致抑郁、焦虑、精神疲劳、认知障碍,加重或诱发某些躯体疾病,甚至导致自杀行为。李霞提醒,很多老年人出现睡眠问题后,往往会陷入“睡不着、怕睡”的恶性循环。其实,有些睡眠问题并不严重,无需过于焦虑。 他八个小时没有睡觉,上床后要等15分钟才能入睡,晚上总是醒两三次,凌晨三四点就醒了……“老年人的心通常很浅。”晚上睡觉时经常会因为各种原因而睡着,比如听到轻微的声音、做噩梦等,在门诊,有些老人有时会醒来两三次。人们经常报告自己有上述睡眠问题,但实际上这些都不是睡眠障碍。”李霞举例解释,“比如一个85岁的老人每天基本上需要6个小时左右的睡眠。他每天小睡1小时,晚上的睡眠时间一般在5小时左右,假设这位老人每天晚上9点睡觉,那么他可能凌晨两三点就醒了。总体测算,这位85岁的老人睡眠时间充足,不存在睡眠障碍,但睡眠节律存在一些问题。” 李霞介绍,随着人年龄的增长,昼夜节律会逐渐变早,也就是入睡和起床的时间会提前。这意味着老年人晚上较早感到困倦,早上较早起床。这种情况下,可以慢慢调整自己的昼夜节律,比如将午睡时间减少到20-30分钟,适当提前午睡时间。 注重陪伴和关怀,营造温馨氛围 “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下降、各种疾病、社会角色的变化等都会给老年人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此外,退休后的空虚感、亲友的去世、孩子独立引发的焦虑 孤独感可能成为老年人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的诱因,邱建英强调,“作为孩子,我们应该给予父母更多的陪伴、关心和理解,学会倾听他们的心声”要求并努力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让老年人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幸福。” 邱建英说:“很多孩子会发现,随着父母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性格发生了变化,从体贴、和蔼可亲,变成了固执、脾气暴躁,甚至不愿意沟通。这可能是由于作为家庭成员,首先要建立自己的心理,学会了解父母脾气、性格的变化,不要过度担心,从而帮助他们克服焦虑、抑郁以及其他情感问题。” “有时候,老人说话的方式会发生变化,比如说真话、拐弯抹角等。孩子们要多花时间陪伴父母,学会倾听他们的声音,给予关心和支持,满足他们的要求。”邱建新提醒,“如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在老年人中的普及率也很高,‘刷手机’已经成为很多老年人的生活方式之一。这些电子产品确实丰富了老年人的生活。”老年人的生活起到辅助作用,可以减少一些孤立和孤独的感觉,但不能代替亲人的关心和陪伴。” 活动中,邱建英还鼓励老年人多出去参加一些适合自己的活动,比如散步、打太极拳、打八段锦、园艺等。锻炼身体的同时,还可以增加社交机会,缓解压力。孤独。 。另外,去老年社区学院学习一门技能也是不错的选择。你可以在学习的同时获得成就感,同时增加与他人交流、分享彼此生活和感受的机会。 邱建英提醒,如果焦虑或抑郁持续存在甚至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应及时去医院,咨询专业心理医生。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帮助老年人走出心理困境。 新民晚报记者 左艳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