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咨询|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面向国际前沿,服务国家需求,打造一流学术研究机构时间:2024-09-30 14:04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心理所)成立于1951年,前身是成立于1929年的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心理所的使命是面向社会国际前沿心理学,瞄准“健康中国”、“平安中国”重大国家需求,充分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心理学研究领域的核心作用和制度优势,开展前瞻性基础与应用服务科研,打造国内顶尖科技支撑平台,打造高水平科研团队,形成现代研究所的体制机制、运行模式和创新文化体系,成为特色鲜明、世界一流的研究所学术研究机构,服务于国家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心理技术智库。 “十四五”期间,心理所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工作提出的“四个导向”和“两个加速、一个努力”的重要指示精神我院以“全国第一”为目标,以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核心任务,积极推进领导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持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内深度发展,进一步凝练科学目标,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组织优势力量集中攻关,努力实现“心理健康大脑”。心理障碍的干预”和“危机风险的心理评估与干预”;实现心理障碍早期识别、干预和特定领域风险防控任务的应用创新。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服务国家宏观决策,加强平台建设,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打造高端人才聚集地,全面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为实现的“四个第一”。 心理研究所设有健康与遗传心理学、认知与发展心理学、社会与工程心理学三个研究实验室。心理研究所是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心理服务工程实验室的依托单位。也是中国心理学会的依托单位,团结和引领国内同行共同发展。心理研究所2019年入选“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与社会治理研究支撑中心”依托单位,更好地发挥了心理健康服务和社会治理的科学支撑作用。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心理研究所共有各类人员365人,其中在职职工223人,博士后36人,派出人员106人,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代表1人,中共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名。有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1人,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1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3人。现有导师147人,其中博士生导师89人,硕士生导师58人;研究生460人。 进入“十四五”以来,心理所科研工作取得重要进展。新增科研项目367项,项目/合同经费总额约3.6亿元。其中,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专项“注意力的神经环路机制研究”获批;科技创新2030——“脑研究”??获批“疼痛的神经表征、整合与认知调节”。 “科学与类脑研究”青年科学家项目; “抑郁脑影像研究”、“疼痛的认知神经科学”均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立项; 《基于社交媒体信息的公众情绪与社会心态研究》《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生物运动信息的具体加工及其与个体自闭症特征的遗传关联研究》《默认网络机制》基于脑影像大数据的抑郁研究》《基于脑电生理信号的跨物种疼痛建模及特异性标志物研究》等成果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开展研究,出版系列丛书编制《心理健康蓝皮书》图书,积极提交专家咨询建议,有效服务政府宏观决策,充分发挥心理学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使命。 心理研究所建成了一流的科研支撑平台,包括“多模态认知神经影像平台”、“生理心理学实验平台”、“认知行为实验平台”和“动物行为分析平台”四大系统。设有公共技术中心,以及人体嗅觉实验室、行为药理学实验室、视觉认知神经电生理实验室等多个专业实验室,实验设施齐全、功能齐全。心理研究所潘树图书馆在心理学研究文献资源保护方面相当于国际重要的心理学机构。建立了纳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库网格的心理学所机构知识库和全国首个心理学预印本平台,并持续开展心理学学科信息服务,可为广大心理学工作者提供专业的学术信息。全国范围内的心理学及相关学科。心理所科学数据中心建立了心理科学数据库,服务于全球开放的心理科学数据共享事业。 心理研究所出版3种学术期刊,包括我国第一份英文心理学期刊《PsyCh》,以及2种中文心理学期刊《心理学报》和《心理科学进展》。 《PsyCh》被SSCI、、、、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数据库检索,《心理学报》被ESCI、ESCI检索。两本中文期刊连续多年被评选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期刊。 心理研究所具有重要的国际学术影响力。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国家科学院和医学院院士教授为心理研究所名誉研究员;德国科学院院士教授,心理研究所特聘研究员;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诺贝尔经济学奖评委拉斯-戈兰被批准为“中科院爱”爱因斯坦讲座教授。陈楚桥研究员当选院士(医学)目前有80余人在国际重要学术组织和期刊工作,与多所国际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活跃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 心理研究所作为我国心理学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第一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设有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5个博士、硕士培养点,1个心理学博士后流动站。截至2023年底,心理研究所共培养博士生751人、硕士生754人。 3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17人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奖,1人获北京市优秀博士论文奖。 2017年2月,以心理研究所为主要建设单位的国立科技大学心理学系正式成立。心理学系秉承国立科技大学“科教融合、育人、协同创新、服务国家”的办学理念,全面推进一流学科建设。学科水平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心理学系在全国学科评估中被评为A级。类别; 2020年荣获“北京市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先进集体”称号; 2021年,本学科将开始招收和培养第一批本科生,培养体系将进一步完善。 心理研究所积极践行科技服务社会。在重大自然灾害后心理救助模式和关键技术方面取得重要成果,主导示范灾后心理家园重建工作,荣获“中华慈善奖”。心理健康促进模式和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与中央国家机关工委、中科院工会联合成立“职工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为近百名职工提供心理健康服务。中央国家机关96个部委40万职工及其家属。服务。加强科技成果及其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运用和转化,聚焦主体责任和主业,开展重大项目知识产权布局,提高社会群体整体心理健康水平和工作效率。组织工作模式、知识产权转化收入逐年改善,社会效益不断提高。心理研究所荣获2020年度中国女科技工作者社会服务奖集体奖。 心理研究所打造了心理学科学传播系列品牌和产品,制作了近百种科普宣传品和科普挂图,形成了一支成熟稳定的专业科普创作团队。拥有可容纳近百人同时参观体验的“心理梦工厂”。是国内首个以心理学科学传播为目的,集科普展览展示、科普教育活动、科技产品转化于一体的传播基地。由中国科协“心理梦工厂”负责。 《心理与健康》大型科普展览、北京科协心理户外科普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多项科普任务。连续多年参加中科院“公众科学日”、“科学嘉年华”等公共科学传播活动。 2013年荣获“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称号,入选“2021-2025年第一批国家科普教育基地”名单。 心理所高度重视党建工作,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有效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凝聚集体力量,充分发挥发挥集团组织作用,全院上下团结一致,在“责任进取”“开放和谐”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关心“国家大事”,肩负“国家责任”。 ”,努力建设世界一流研究院,力争跨越式发展。心理研究所2017年荣获“第五届全国文明单位”称号,自2015年起连续五年荣获“首都文明单位”称号。心理研究所团委荣获“全国五一文明单位”称号。 2019年第四届红旗团委;视觉与计算识别研究所智实验室荣获2020年“中央国家机关3月8日红旗集体”;心理所三个研究室党支部分别荣获2022年、2023年“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四强’党支部”。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