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咨询|心理咨询与烧香拜佛:理解生活中的无奈与精神寄托时间:2024-09-27 14:03 计算不是问题,而是判断不同结果的优劣才是问题。 ——《围棋心理学》 戴庚 “这里谁懂心理咨询?你有那个钱,还不如去庙里烧点香上香。” 十年前,当一个老朋友说这句话时,我说是的,但我还是有点不相信。现在想来,只是青少年的精神,对现实生活的了解太少,对心理咨询的了解就更少了。 那时我太倾向于看问题而不是看人。我以为这样很好,殊不知,一旦离人太远,我就无法理解事情,以至于我所做的分析和判断只是一个武断的规则。 显然当时我还太小,没有意识到有时候烧香拜佛比心理咨询有用得多。我不明白,当人们在生活中面临太多的无助时,用某些仪式来抵御不确定性的痛苦,在精神层面上有多大的意义。 但普通人还是能找到心理咨询,这说明他们对于解决问题还是有一些现实的期待的。 总体来说,公众对心理咨询看法是采用现代医学模式。 咨询关系相当于医患关系,求诊心态相当于去医院看病。看医生之前先预约。当您去看医生时,您首先会告诉您什么让您感到不舒服。医生问什么你就回答什么。剩下的就交给医生来确定问题是什么,得什么病,怎么治疗,是吃药还是手术,最后自己掏钱。 大众很自然地运用现代医学的模式来看待心理咨询。毕竟创始人弗洛伊德本人就是一位著名的医生。 有趣的是,导致弗洛伊德转行心理学工作的原因,正是因为他发现“痛则医头,痛则医足”的西医理念在治疗神经症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 经过几代精神分析大师的努力,现代精神分析学派的咨询目标主要集中在个人心理能力的发展上。除了症状的缓解外,还包括内省的发展、自主感的增强、认同感的稳定、现实的实现。在增强自尊的基础上,提高认识和处理情绪的能力,增强自我力量和自我协调能力,拓展爱、工作和适度依赖他人的能力,体验约会和平和情感增加了。 从工作的基本思想来说,精神分析确实有点像中医。绝不会“头痛医脚,脚痛医脚”。同时注重个体体质的差异。方法强调“养”,目的是“除根”。 。略有不同的是,一种是针对身体层面的“恢复”,另一种是针对心理层面的“发育”。 核心不是被破坏的东西,而是被生成的东西。 也许是因为它与东方哲学思想有很多共同点,所以中国有很大一部分来自精神分析学派的咨询师。这意味着,如果一个人带着“手术切除病灶”并立即消除症状的期望来接受心理咨询,他很可能会失望。至于如何承受这部分的失望,就看咨询师自己了。 尤其是在中国,有必要在医疗行为和咨询服务之间划清界限。 公众知道看病的地方是医院,但可能不知道心理咨询的地方在哪里。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心理咨询室有点像私人健身房。 与去医院患者相比,去健身房的人还算健康,但他们显然对自己的体型和健康有着更高的要求和期望。理论上,心理成长的空间是无限的。至于你愿意投入多少时间、金钱和精力,以及想要停下来的程度,则因人而异。 早期的心理咨询——即经典的精神分析——带有相当小资产阶级的情绪。它是一小群有钱有闲的上层人士进行的一种精神锻炼、探索或游戏。它是注重内在精神文明的象征。 。 如今,精神分析仍然有这样的影子,但精神分析并不代表所有的心理咨询。 同样的心理咨询也有不同的导向。简单来说,每个人都从事心理咨询职业,但做的事情不同。 刚才提到的精神分析就是典型的关注心理成长的咨询。一般咨询过程比较长,基本以年为单位。心智的成长并不像锻炼美丽的肌肉那么容易。 如果你愿意这么想,长期的心理咨询很容易理解,但一时之间确实让很多人难以接受。除了物质负担之外,还有主观原因。毕竟,心理肌肉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难以测量和观察。与大家肉眼可见的身体上的肌肉相比,总是少了一些确定性和表象。魅力。准确地容忍不确定性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心理能力。 与注重心理成长相对应的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心理咨询。通常此类咨询的目标明确,咨询过程相对较短,并且咨询结束的期限也有明确的规定。 我们用一个虚构的案例来说明两种咨询方式的区别。一名高年级学生在写论文时有明显的拖延症。距离论文答辩已经不到三个月了,但他仍然每天在电脑前写不出几行字,心里充满了焦虑、沮丧和自责。感觉。 注重心理成长的咨询师很可能遵循“治病除本”的思路。询问过去类似的拖延经历,以及早期与父母的依恋关系等,试图了解这位大学生内心的核心冲突。分析他的焦虑是否属于“死亡焦虑”、“阉割焦虑”,还是其他来源,包括挫败感和自责的攻击性从何而来等。 相比之下,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咨询师似乎有点“头疼脚疼”。 假设一名大学生明确表示咨询的目标是完成论文。然后顾问会围绕目前写论文的难点提出具体、详细的问题,了解写论文拖延的过程。问一下障碍的影响因素,他用什么方法来处理这些干扰和影响,哪些方法没用,哪些方法更没用。有没有什么例外,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拖延症的起起落落是什么?什么时候比较严重,什么时候比较不严重? 诸如此类的问题集中在如何更有可能在当前和未来三个月内完成论文。 虽然在注重心理成长的咨询师眼中,注重解决问题的咨询师的工作“治标不治本”。不过,至少在这个虚拟案例中,当事人正处于特殊时期,解决问题导向很可能是他更需要的心理咨询。 以后他可能还会遇到其他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问题都源于同一个“根源”,但是否需要通过心理咨询来调整和改变,那就是以后的事了。 如果一个人带着难看的支架走路,他不一定需要更换它。他也许不适合当模特,但他适合当足球运动员。 重伤者在医院接受治疗后,必须经过漫长的康复期才能恢复正常生活。 心理成长取向和解决问题取向无关好坏,只关乎适合不适合。 但谁有最终决定权呢? 只能由对后果直接负责的人,即访客本人来判断。 不是从神角度先验地判断好坏、对错,而是作为一个普通人对自己选择的后果和责任的后验判断。 当来访者对心理咨询有了相对合理的认识时,他就知道以心理成长为导向的咨询与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咨询是有本质区别的。 那么在为自己选择咨询师的时候,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烦恼以及财力、物力、精力来进行事后判断。您还可以清楚地告诉顾问您需要看什么来确定双方是否匹配。 与医疗不同,心理咨询是一种相对软性的服务,并不是那么必要。 医院治疗颈椎病可能涉及手术切除增生组织,而健身房治疗颈椎病则是强化背部肌肉支撑和保护骨骼。 两者都能缓解颈椎症状,但谁又能说得清什么才算是“斩草除根”呢。 或许,不去工作才是真正的“斩草除根”。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