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心理医生|搞笑健身博主分享看心理医生经历,揭开心理咨询的神秘面纱时间:2024-09-13 14:07 一位搞笑健身博主最近分享了一个视频——《看心理医生是不是太多了?》内容讲的是他看心理医生的经历和感受,可以说把心理咨询讲得清清楚楚了,现在更清楚了。 视频来自“心灵健身杨老师” 在我做心理咨询工作中,碰到过很多关于心理咨询和心理咨询误解,基于这个视频,我会火上浇油。 接受心理咨询心理咨询的人往往想当然地认为咨询应该很简单:“我有心理问题,你只要给我一个解决方案就行了”或“不就是聊聊天吗?何必那么拘谨?” 心理咨询≠寻求建议或传授解决问题的好策略 人们可能只有在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才会想到寻求心理咨询(注意,这里有两个“可能”),但绝大多数心理问题并不是靠简单的说教就能解决的。 对于很多来访者来说,他们认为心理咨询就是医生帮忙出主意解决问题,想尽快得到很好的解决方案。然而,大部分问题都是社会心理问题,每个问题都有自己的特点,处理事情的方式千差万别,不同的性格和思维行为模式会导致不同的思维倾向。 正式的心理咨询是咨询师通过咨询、讨论等方式,帮助来访者发现自己性格中的缺陷,并提出解决方案的过程。 相反,如果咨询师就某一问题代替来访者做出决定,这就违背了心理咨询的原则。 如果一个人咨询了好几位不同的心理医生,而每位心理医生都给了他好几条好的建议,那么他最后肯定会不知所措;如果他走捷径,按照自己做出的决定去做,他就会失去自己的个性。如果我们不告诉你,心理医生下一步要做的就是纠正他的“咨询依赖症”。 心理咨询≠同情+体验 很多来访者,尤其是打电话来咨询的来访者,都会询问心理咨询师是否曾经遇到并处理过他们的问题(似乎只有心理咨询师回答是,他们才会感到放心),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同情和理解他们。 要求心理咨询阅历深厚、经验丰富是自然的(不排除来访者本人还未意识到可疑的性格特征),但没必要要求咨询师有类似的经历,就如同一个助产士轻柔的动作,未必是从经历过分娩中学到的。 还有一种现象是,来访者咨询的目的似乎是为了寻求同情。例如,如果一段感情中的一方认为自己条件优越,而另一方又不够热情、主动,在咨询过程中,他(她)可能会说:“我的条件这么优越!你应该同情我批评他(她)!” 想象一下,如果你赞扬并同情来访者,他除了当时感到如释重负之外,事后也不会意识到自己认知的缺陷,回到原来的状态。 心理咨询≠得了精神病是可耻的、不光彩的 尽管现在人们对心理咨询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有些人仍然认为心理咨询是“治疗精神疾病”或精神出现异常才去看心理医生。 有些人认为看心理医生很丢脸、很没有尊严,常常因为害怕被发现而偷偷溜进心理诊所,即使鼓起勇气去了,心里还是会有愧疚感。 其实在一些国家,人们对心理咨询的理解和我们恰恰相反,在美国,很多人在和女朋友约会前都会安排看心理医生,以表示自己重视约会,也希望能够帮助改善生活质量。 心理咨询≠爱心+道德+口才 很多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纸的节目主持人都存在这样的误解。 通过这些新闻媒体,他们有很高的知名度,开设专栏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人们排忧解难,人们可以评价这些主持人是“人生导师”,他们口才好,文笔流畅。 但有些主持人往往以道德家的眼光来评判来访者的苦恼,把人们的心理问题分成对与错、可做与不可做,殊不知人们的心理问题其实是很多的。根本原因是,这是违背真正的道德伦理的。就心理问题而言,本来就不应该有对与错。 例如,某电台有听众打电话来参加节目,遇到的问题是自己的配偶出轨,在迷茫和困惑中,他们表达了自己的苦恼,说得好像都是对方的错,主持人(有时也动员听众)对参加者表示同情,但也对他们进行攻击。 其实,如果对方有婚外情,肯定有很多自身的因素,或者也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除了同情,也要帮助当事人发现生活中的问题,纠正认知过程。 从道德角度来说,人们的情感困惑或许根源在于与道德的矛盾,毕竟二者无法互相替代,相反,对对方或者来访者的道德谴责,会加重来访者的心理负担。 也有很多人认为“我的心理素质很好,不需要心理咨询”,其实心理咨询不仅仅是解决你的心理危机和大量的心理问题。 无论你有多强大、聪明、诚实、热情、博学,你都无法完全了解自己。你需要从别人那里了解自己。你不能总是反省自己,也不能总是站在场边。从这个角度审视自己。 心理咨询是一面相对标准的镜子,可以帮助你从各个角度正确认识自己,不扭曲。正确认识自己可以帮助你扬长避短,促进人生发展和成功。层次越高的人,越需要心理咨询。即便是心理咨询师本身,也需要定期的心理咨询。 “ 如果需要帮助可以咨询Anne老师,电话:,微信长按下方图片即可添加。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