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咨询|上海援鄂医疗队员:在武汉抗疫的 38 天,我们这样帮助一线医护人员恢复信心时间:2024-08-19 14:23 (上海市第三批援鄂医疗队队员、长宁区精神卫生中心队员杨惠清)3月5日,是我来到武汉抗击疫情的第38天。一个多月前,我和长宁区精神卫生中心的三位同事陈亮亮、季海峰、黄英,仅用一天时间,就在武汉市第三医院住院部开设了“心连心”心理咨询室。 有的群众来诉说对家中孩子的思念,有的支援传染病科的护士坦言心理落差太大,有的因病感到恐惧、焦虑……一线医护人员的疲惫、委屈,都在这间由更衣室改建的诊疗室里消散殆尽。 没有强健的体魄和坚强的意志力,抗击疫情真的很难,我们心理团队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地去体谅和接受,帮助他们逐渐重拾信心。 诊室里的纸巾总是很快就用完了 在诊疗室尚未准备就绪时,一些医护人员已出于好奇或听闻消息而赶来,提前进行面对面问诊。 我们比较容易遇到的情况是工作压力太大,超负荷工作;还有就是职业不适合,有的人对工作环境和性质的突然变化适应不了;有的人接触的病人很多,病人的负面情绪也很多。来问诊的护士相对较多,在支援湖北医疗队到来之前,由于病人激增,床位扩充,工作人员相对较少,承受着高强度的工作压力,时间一长,就会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包括焦虑、紧张、失眠、食欲不振等。 产科的一位护士让人印象深刻。她习惯了与准妈妈和准爸爸们见面,时刻准备着迎接新生命的到来。她的工作中常常充满欢声笑语,或是新生儿的哭声。疫情来临时,她被调到感染专科,这几天面对着不少危重病人,有的病情突然恶化,甚至死亡。这种变化对这位护士来说,是一种“从天堂到地狱”的冲击,她几乎精神崩溃。 每个人的承受力都是有限的,疫情期间容易出现心理危机,很多人会用自己的方式自我调整、解决问题,但还是有很多问题是由客观原因造成的。 疫情发生后,很多医护人员为了守护家人,没有回家。 我曾经接待过一位来访者,她谈到自己在与家人视频聊天时,一看到孩子就泪流满面,感觉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作为一个母亲,我很能体会她的感受,“我立刻就理解了她的感受”。对于这样的情况,我总是给出一些情绪释放的建议,“我们总是很快就用完纸巾,但有时候,静静地哭比压抑情绪更好。”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一些医护人员也有自己的顾虑,有时候会说起来访者原来的科室,有的人会回答,有的人会问:“可以不告诉我吗?”这种情况下,作为咨询师,我不会再多问。或许他们担心自己表达不好,会暴露自己的一些情况。 人们常常把白衣天使和“奉献”联系在一起,医护人员或许被这个概念框框住,但其实,大家都很累。“高强度的情况下,大家都想把事情做好,谁也不想当逃兵,大家都想冲上前,但在冲上前的过程中,就会出现力不从心的状态。”不过,随着全国各地增援队伍的到来,当地医护人员的工作量会逐渐减少,“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更现实的缓解压力的方式。” 患者心情好,医护人员压力小 对医护人员的心理关怀,不止于问诊室、微信上。 自进驻武汉市第三医院以来,我们将贴有公众号二维码的宣传页面发放到病房,提供24小时在线问诊服务。有些病人病情进展快,身体不适,难免会烦躁、发脾气,甚至不配合治疗,这些负面情绪也可能传递给医护人员。 因此,积极为住院患者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是他们工作的另一重点,“一旦患者的负面情绪得到缓解,就能默默地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融洽的氛围也能变相减轻医护人员的压力。” 在三院奋战的,还有上海第三批援鄂医疗队的队友,他们接管了两间普通病房和一间重症监护室,经过紧急改造,连续5天收治300余名新冠肺炎患者。面对艰巨的任务,医疗队队长、瑞金医院陈尔震一直在帮助医护人员解决重重困难。 比如,医疗队刚接手病房时,氧气供应跟不上,就想了很多解决办法,包括把重症监护室搬到一楼。 社会各界的支持也让医疗队信心倍增,气温下降时,有人还送来棉袄。“有时候,工作人员筋疲力尽地回到酒店,领队说有事要办,心里一下子暖了起来。队员们感受到了关心和牵挂,心里很感动。” 疫情之下,白衣天使们奋战在疫情防控第一线,以坚毅的形象成为灾难面前的盾牌、暗夜中的一束光,每天与病魔、与时间、与生命赛跑。人们说我们是白衣战士、逆行英雄,其实,我们只是在履行救死扶伤、捍卫生命健康的责任和使命。正如特鲁多所说,有时是为了治愈,经常是为了帮助,总是为了安慰。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