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心理医生|14 岁男孩抽动症多年,家长焦虑求助海夫人,该如何是好?时间:2024-08-04 14:06 【读者来信】 海太太您好,关注您很久了,终于忍不住给您发了这封邮件。我儿子今年14岁了,大概从七岁左右开始就被抽搐困扰,从眨眼到在老师办公室的时候摇头、发出声音,中间有一段时间症状有所好转。从初二下半年开始,嘴巴不停地做出肢体动作,还变得暴躁易怒,学习成绩下降。看了您的书之后,我做了一些改变,想慢慢调整,但是家人一直不开心。我相信孩子这么脆弱,不承认孩子有病,半途而废,以为他是故意的。但是最近发现他情绪激动的时候控制不住自己,看起来很痛苦,我很焦虑。 有人建议我去看心理医生,但是我孩子现在大了,不肯配合医生,我怕看心理医生会给孩子心灵造成创伤,我不知道该怎么办,请海老师指点迷津,我真的很怕这种情况会伴随孩子一辈子。 海太太: 如果你读了这本书,里面的内容应该能对你有所帮助。不知道你现在主要困惑的是什么? 关于抽动症,它确实不是一种“病”,我更喜欢叫它成长过程中的一些“障碍”,只不过它在孩子身上表现为“病”,也就是症状而已。 你自己也说了,你内心很焦虑,你家人的焦虑也会转化成孩子的焦虑,当孩子承受不了各种负面情绪和压力的时候,就会出现症状。 孩子出现症状,肯定不是“没事”,也不是由他是否“脆弱”来决定的。但“症状”的出现,却折射出我们看不见的“疾病”。问题的折射,不仅反映自身,也反映外界。换言之,“症状”在孩子身上,但“疾病”可能不只在孩子身上。 如何应对儿童的脆弱性 首先你要让不只是自己,还要让家里的其他人知道,这个“症状”不仅仅跟孩子有关,一旦你认定是“病”,就会从孩子身上找原因,??很多家庭都是这样做的。 但尝试过的人都知道,这基本上是失败的,因为他们找错了问题,孩子身上肯定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脆弱”,别人能忍受,他却不能,别人没有症状,他却有。 但孩子的脆弱,就该怪罪于孩子吗?每个人性格、意志的强弱,既有先天因素,也有后天因素,对于成年人来说,经历的越多,就会越有韧性,但孩子却还做不到,越小的孩子,在精神负担面前,越显得无力。 我们可以站在大树的枝干上,对大树不会造成任何影响,但是如果我们踩到一棵小树苗,可能会因为树苗还不够大而把它踩死。我们不应该对小树苗说“你不够坚强,你不该这么脆弱”,这些话里充满了“大树”的傲慢。 如果你想变得坚强,你需要正确处理你的情绪。 所以父母要做的,一方面是创造合适的土壤和肥料——改变养育孩子的环境,培养温柔阳光的家庭氛围。什么是温柔阳光? 不发脾气、不打骂就够了吗?那只是表面功夫,关键是情绪要稳定??。打骂只是大多数家长情绪不稳定时的表达方式。 另外,要独立。我现在很生气,但我不会把气撒在别人身上,也不会要求别人为我的情绪负责。这就是情感独立。情感依赖的典型例子就是“共生”。往期文章那里写着,最后有链接。 当你自己时不时陷入莫名的负面情绪(愤怒、烦躁、抑郁、暴躁等),并在不知不觉中把它们全部发泄在孩子身上时,你就是在践踏他的“幼苗”。 想要孩子坚强,第一步就是学会如何处理情绪。而处理情绪,不是靠“言语”,而是靠“榜样”。 每个人都会有负面情绪,好的父母先学会面对和接受自己的情绪,再去面对和接受孩子的情绪,这样,即使你失控了,骂了孩子,孩子也知道这是父母的情绪,我会学着用你的方式来处理。 不合格的父母对自己的情绪置若罔闻,或者找各种借口,比如“这都是为了你好”或“如果你再上进一点、再懂事一点,我还会这样吗?”因此,孩子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这些情绪。 当他们看到父母情绪爆发时,他们只会感到恐惧和焦虑。 而当他们看到自己情绪爆发时,他们也会变得同样害怕和焦虑。这是一种遗传下来的无力感,因为在他们眼里,他们的父母在处理他们的情绪时也是无能为力的。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做,完全不知所措。 这就是脆弱性。 我有点过分了。如果要营造良好的育儿环境,很多事情都要回归到情绪上。如果做好了情绪,孩子大部分的压力源都会减少。 另一方面,加强体能训练,鼓励孩子多参加各种有益的体育活动,会直接影响到心理上身体指标的提升,这个已经被社会各界证明太多次了,我就不重复了,这些也属于培养心理力量的过程。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