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儿童心理医生|原生家庭生存指南:0-6 岁正确养育,助孩子健康成长

时间:2024-10-27 14:10     作者:心理咨询   阅读

父母应该在什么年龄生二胎?当二胎出生时,如何教育才能顾及大孩子的心理感受?父母应该多关心孩子,还是应该制定严格的规则,防止孩子犯错误?

如果你在育儿过程中也有以上困惑,推荐你看看《原生家庭生存指南》这本书。书中,作者结合专业心理学知识,分析了大量名人的成长轨迹,让我们明白:父母只有正确养育0-6岁的孩子,才能拥有健康的心灵和实现更好的成长。

作者奥利弗·詹姆斯是英国儿童精神病学家、关系精神分析师和作家。他着有《生来并非如此:家庭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青少年暴力:在只有赢家和输家的现代文化中》、《语境》、《沙发上的英国》等书籍。

作者分解了生命的前6年,让我们清楚地了解孩子的各种性格和心理状态是如何发展的。接下来,我们将从家庭角色、自我意识、依恋模式和良知四个方面来分析父母早期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及其给我们的教育启示。

01 家庭角色对孩子的影响

俗话说:“一母生九子,九子各异”。除了基因的影响之外,出生后,孩子在家庭中的角色以及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孩子后期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影响。

例如,一个朋友的父母喜欢男孩,但她的朋友是女孩。从小,父母就把她当成男孩养大,给她穿男孩的衣服,给她买男孩的玩具,鼓励她和小男孩一起玩。随着我长大,我朋友的性格变得更加男性化。

心理医生儿童医院_儿童心理医生_儿童心理医生去哪个医院

根据孩子出生的顺序,他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照顾程度也会有所不同。通常在第二个孩子出生之前,大孩子会从父母那里得到更多的爱。然而,一旦第二个孩子出生,父母就会把注意力转移到小孩子身上,并给予大孩子更多的管教。失衡将对未来的增长产生不利影响。

书中指出,如果孩子4岁时出生弟弟妹妹,那么最大的孩子受到的不利影响就会较小,因为最大的孩子已经有了更好的应对能力。著名心理学家苏洛威曾通过对著名历史人物的研究表明,排名相近的两个孩子之间的年龄差距越大,年龄较小的孩子将来就越不可能叛逆。

因此,父母选择生二胎时,最好在大孩子满4岁之后再生二胎。过早生二胎很容易对孩子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同时,不要偏袒老二,尽量做好一碗。只有保持水位,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爱,才能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02 孩子自我意识的形成

自我意识是婴儿从看护者的动作和语气中感知到的一种活力感。它是孩子形成自我意识和自我界限感的基础。母亲同理心的差异决定了孩子自我意识的强弱。

孩子出生后6个月内,天冷时妈妈可以及时给孩子穿衣,孩子发出饥饿信号时及时喂食,孩子受到惊吓时及时得到妈妈的安慰。孩子和母亲之间存在积极的互动。有了情感共鸣,孩子就会形成更强的自我意识。

相反,如果母亲不顾孩子的感受,按照自己认为理所当然的方式喂养孩子,当孩子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孩子就会患上注意力缺陷多动症(ADHD),即对声音或其他刺激过度敏感,或者会表现出多动症(ADHD)。退缩、嗜睡、面无表情、避免他人抑郁。

因此,父母在孩子出生后6个月内应注意提高共情能力,为孩子提供贴心、温暖的照顾和养育。他们可以通过一些亲子互动游戏来了解和感知孩子的需求,让孩子形成强烈的更好的自我意识,避免出现不利于未来成长的心理问题。

心理医生儿童医院_儿童心理医生去哪个医院_儿童心理医生

03 依恋模式的形成对孩子的影响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与他人建立亲密的情感关系,可能是因为你小时候没有养成健康的依恋模式。书中指出,0-3岁是孩子依恋模式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父母的教养方式影响着孩子依恋模式的形成。依恋类型具体分为:回避型、依恋型、无组织型和安全型。

当回避型依恋模式的孩子长大后,他们往往不喜欢依恋别人,也不喜欢被别人依恋。他们喜欢自给自足,常常用忙碌的工作来避免与他人相处。其原因是,孩子出生后3至9个月内,妈妈喜欢唠叨、自言自语,不喜欢与孩子有亲密的身体接触。母亲通常会根据自己的意愿而不是孩子的需要来对待孩子。行为来控制。

执着型依恋风格的孩子长大后,很可能会像母亲一样溺爱伴侣,让伴侣容易产生尽快逃离控制的想法,从而不愿意维持长久的关系。与他建立亲密关系。造成这种不健康依恋模式的原因是,面对同样的问题时,养育方式不一致,母子之间无法很好地沟通和互动。比如,当孩子想拥抱妈妈时,妈妈却没有反应,这让孩子觉得妈妈缺乏热情。

依恋模式混乱的孩子长大后会对亲密关系感到矛盾。一方面,他们想与别人保持亲密关系,但另一方面,他们又担心自己与别人走得太近会受到伤害,这很难让人理解和接受。这是因为母亲的养育方式是矛盾的,一方面满足了孩子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虐待和忽视了孩子。此外,父母酗酒、吸毒或父母之间的不和谐也是孩子形成这种不健康依恋模式的原因。

安全的依恋风格是健康的依恋风格。这种依恋模式的孩子长大后能与他人相处融洽,喜欢依赖他人、依赖他人,能与他人形成稳定、亲密的关系。

想要孩子形成健康的依恋模式,就要求父母在孩子0-3岁的时候积极回应孩子的需求,通过与孩子的积极沟通和互动,让孩子感受到温暖和爱。

思维导图制作:兴庆读书

儿童心理医生_心理医生儿童医院_儿童心理医生去哪个医院

04 如何帮助孩子培养善良的良心?

一个人在工作、生活中是否喜欢遵守规则,是否自觉遵守长辈、父母的命令,是由这个人的“良心”类型决定的。这里的“良心”是指一个人从小就确立的待人处事原则。 “良心”类型包括惩罚性的良心、脆弱的良心和仁慈的良心。

具有惩罚性良心的人,行为方式墨守成规,是父母眼中的好孩子,喜欢严厉地评判自己和他人,更容易患上强迫症。究其原因,是父母在孩子3-6岁的时候,向孩子发泄了不良情绪或者对孩子实施了过于严格的教育。例如,如果父亲有洁癖,当他看到孩子弄脏地板或房间时,他常常会出于愤怒而打骂孩子。这很容易导致孩子将肮脏的情绪与愤怒联系在一起,长大后产生洁癖。

良心脆弱的孩子,长大后更容易偏执、有暴力倾向,喜欢叛逆,容易违法,下班后也不愿意服从老板的命令。其原因是,孩子在3-6岁的时候,家长比较偏执,经常感到抑郁、躁狂,习惯通过惩罚来表达愤怒,不会因为孩子犯了错误就随意惩罚孩子。比如,父母心情不好,就会对孩子施暴,无缘无故地让孩子受到惩罚。长大后,孩子们也会容易出现暴力行为,无缘无故地攻击他人。

有良心的孩子长大后就能与人相处融洽,能够按照自己心里确定的原则对待别人,不会轻易向别人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他们将能够在没有父母或上级监督的情况下学习和生活。并在工作中表现良好。

想要孩子养成善良的良知,一方面需要父母关注和满足孩子的需求,另一方面要培养孩子的个性和自信心。另一方面,如果孩子做了一些违反道德、违反规则的事情,家长也要理性地及时管教孩子,及时纠正孩子的错误和不良行为。

综上所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说父母是原件,那么孩子就是复制品。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一书通过大量的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父母从小养育孩子的方式是否正确,直接决定了孩子能否成长为健康、优秀的人才。希望您通过学习本书,成为一名理性、温暖的家长,共同营造一个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良好家庭环境。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