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心理医生|关注儿童心理健康,别让心理问题影响孩子成长时间:2024-09-12 14:06 爸爸妈妈都希望自己的宝宝聪明健康,孩子的身体健康是家长们最关心的事情,但是家长们有关心过孩子的心理健康吗? 儿童的心理问题比较特殊,孩子本身就缺乏恰当的表达能力,所以面对自己的问题时,往往会通过一些奇怪的行为来表达,比如假装头疼来博取关注,反抗父母来掩饰内心的焦虑。我们千万不要用成人的标准去衡量这样的问题。 其次,儿童心理问题的临床症状可能与成人并不一致,例如抑郁症;成人可能有自杀倾向,而儿童没有;同样,成人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症状可能是幻觉、妄想、幻听等,但儿童期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症状是退缩。 此外,由于孩子正处于利用周围环境建立自我概念的阶段,越早治疗效果越好,对孩子的伤害也越小,但如果治疗拖延,就会带来很多麻烦。 孩子出现以下10种行为可能就是心理问题,家长要注意: 1. 宝宝长大后仍然喜欢吮吸手指 症状:一些大一点的宝宝经常吮吸手指或脚趾,尤其是拇指。严重的情况下,拇指可能会变形。有些孩子不吮吸手指就无法入睡。 主要原因:随着大脑发育,大部分宝宝会逐渐改变吸吮手指的行为。但如果大一点的宝宝还有吸吮行为,那就是心理问题了。如果他们曾经遭受过重大的心理创伤,吸吮手指可以起到安抚作用。 干预技巧:分散宝宝的注意力 家长要多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心理问题,另外可以采取转移孩子注意力的方法,多陪孩子玩耍,用有趣的玩具逗孩子开心,或者让孩子帮忙做一些小事,增加手部活动,逐渐纠正孩子吮吸手指的习惯。 2. 比如咬指甲和撕扯手上的皮肤 症状:有些孩子喜欢咬指甲,咬破指甲床或咬破指尖,直到指甲出血。他们知道咬指甲是不对的,但还是控制不住自己。有些孩子还喜欢撕扯手上的皮肤。只要看到手上有一点皮肤,他们就会撕扯。 主要原因:孩子爱咬指甲,可能有缺乏微量元素等生理原因,但更多的是心理原因,包括父母关爱不够、家庭关系不和谐导致孩子情绪低落、紧张,父母期望过高或学习压力过大等。 干预技巧:找到心理焦虑原因,转移对爱咬指甲孩子注意力 家长要多关注孩子,多陪孩子做游戏或者出去玩,有利于减轻孩子的焦虑,纠正咬指甲的习惯。对于喜欢撕手的孩子,家长可以让孩子多吃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减少脱皮的现象。 3. 容易冲动发脾气或暴怒 症状:有的孩子性格冲动、急躁,稍有不顺心就会发脾气,攻击性很强。有的家长以为这是天性,或者是情商低的表现,但其实,这往往是心理问题。 主要原因:虽然有些宝宝确实容易冲动、易怒,这是由其先天的神经系统反应决定的,但大多数孩子脾气不好还是和后天的教育、环境有关。 干预方法:暂时隔离+家长树立榜样 如果孩子发脾气了,可以把他隔离在一个相对单调的地方,让他冷静几分钟,同时保证环境的安全。同时避免任何人试图安慰他。这种冷处理方法对愤怒的孩子更有效。此外,家长要自我反省,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树立坏榜样。 4. 三岁以上的婴儿过度依赖父母或家庭成员 症状:3岁以上的孩子仍然非常依赖父母或家人。车医生的一位患者就是一个3岁的孩子,他就像一只考拉,总是躺在爸爸的肩膀上。即使是玩他感兴趣的玩具,也需要爸爸陪着。 主要原因:部分大龄儿童存在严重的依赖综合征,这可能与他们从小的日常生活有关,比如对孩子的过度呵护和保护,让他们觉得什么事都需要大人来做。幼年时期(特别是在3个月到1岁之间)失去母亲照顾的孩子,可能更容易出现依恋问题。 干预技巧:让你的孩子独立完成一项任务 对于有依赖症的孩子,家长要逐渐培养孩子独立做事的能力,特别是让孩子体会到独立完成一项任务的成就感,渐渐地,孩子就会发现,除了父母,还有很多好玩的事情可以做。 5. 过度恐惧 症状:孩子感到恐惧是很正常的,但超过正常范围的恐惧就需要引起注意了,比如怕黑、看医生以为需要打针、有“学校恐惧症”等。 主要原因:一般来说,对疾病、死亡、孤独、黑暗、想象中的怪物等的恐惧在4岁时达到顶峰,6岁以后开始下降。孩子能否及时克服恐惧,与孩子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安全感息息相关。 干预技巧:了解孩子的恐惧并安慰他/她+解释真相 孩子的想象力丰富,经常会把想象与现实混淆。对于还不会表达的孩子,家长可以拥抱、轻拍、安慰,以减轻孩子的恐惧感;对于已经可以表达的孩子,家长在安慰的同时,要鼓励孩子说出来,并适当地向孩子解释事情的真相,比如为什么天黑了等。 6. 退缩行为 症状:部分儿童性格孤僻,不爱交际,尤其在进入幼儿园后,经常独坐,不与其他小朋友玩耍,甚至不参加运动等集体活动,不与他人交谈,不回答老师的提问。 主要原因:孤僻行为可能是先天适应能力差造成的,但也和养育教育不当有关,有些家长从小就不允许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交往,或者对孩子过度呵护、纵容,都会造成孩子的适应能力差。 干预技巧:带孩子多参加社交活动 家长应为孩子创造与其他小朋友玩耍、游戏的条件,多陪伴孩子参加社交活动,帮助孩子适应公共场所的活动。 7.厌食和偏食 症状:部分儿童长期食欲不振,或严重挑食,体质瘦弱,易感冒、腹泻,营养不良。 主要原因:挑食、偏食是儿童心理障碍的典型表现,如果儿童在进餐前或进餐过程中感到紧张、焦虑、抑郁,睡眠不足或疲劳,或受到食物感官特性的不良刺激,也可能产生厌食症。 干预技术:创造愉快的饮食氛围 当孩子不愿意吃饭时,一定不能打、骂、强迫、惩罚、哄骗,要认真分析造成孩子厌食的心理因素,采取诱导、暗示、鼓励等方法,创造愉快的进食环境。 8. 6 个月至 2 岁婴儿的屏气发作 症状:有些宝宝在生气、受惊或不满时,会突然哭闹直至呼吸停止,严重者甚至会呕吐或抽搐,然后才恢复原状。这种现象称为屏气发作,又称呼吸暂停。发作时间一般为半分钟至3分钟,可能每隔几个月发作一次或一天发作数次,通常在6个月至2岁之间发作较多。 主要原因:这个阶段的宝宝还未学会说话,还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愤怒、不满等情绪;有些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殊不知宝宝的任性从摇篮里就已经养成了。 干预技巧:及时安慰你的孩子 家长要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对孩子要严格要求,及时了解孩子的情绪变化,尽量避免情绪刺激,减少婴儿憋气发作的次数。 9.拔毛癖 症状:有的孩子喜欢拔掉自己的毛发,如眉毛、睫毛、头发等,经大人屡次劝说仍未能好转。 主要原因:儿童患上拔毛癖多是因为儿童与家庭、学校等存在心理矛盾,如亲子关系不好、教育方式不当、人际关系不好、学习压力大等,导致情绪焦虑、抑郁。 干预技术:识别并改善焦虑的原因 首先要找到孩子焦虑、紧张情绪的根源,家长要多和孩子沟通,改善亲子关系,改变给孩子带来问题的教育方式,像朋友一样和孩子聊天,鼓励孩子告诉父母自己真实的想法,多组织亲子活动,在分散孩子注意力的同时,增进亲子关系。 10. 撞头、滚动等 症状:一些年龄较小的孩子在要求得不到满足时,会用头撞东西,如跪在地上、用头撞墙等。此外,常见的自虐行为还有摇头、打头、打滚、捏自己、抓头发、拉耳朵等。 主要原因:当孩子受到情绪刺激、要求得不到满足或者感到痛苦时,就会表现出怪异的自残行为。 干预提示:了解自残的原因 大部分孩子只有在需要得不到满足时才会诉诸自虐,因此更有可能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家长应找出孩子自虐的原因并予以纠正,如检查父母的婚姻关系,必要时可咨询心理医生。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