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心理医生|湖北教师资格证卷三,助你缓解笔试焦虑,轻松应对考试时间:2024-08-22 14:05 笔试越来越近,越来越多的朋友开始焦虑,觉得自己复习的不够,担心考不上。其实笔试一年两次,大家压力都很大,需要调整好心态,正常发挥,相信一定没问题。小编整理了湖北教师资格证试卷3,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单项选择题(共20题,每题1分,共20分) 1.幼儿园教育应以()作为基本活动方式。 A. 学习 B. 类 C. 玩耍 D. 游戏 2、在儿童社会关系类型中,被拒绝儿童的主要特征是()。 A.社交热情不高 B. 她漂亮又聪明,总是受到老师的特别关注。她在人群中很显眼。 C. 外貌丑陋,衣服陈旧,不干净 D. 精力充沛,在社交互动中积极性很高,经常具有攻击性 3.研究不具备语言表达能力的婴幼儿的行为习惯,常用的方法是()。 A.实验方法 B.观察方法 C. 测试方法 D.问卷调查法 4.下列关于婴儿注意力偏好的描述哪些是正确的? A. 更喜欢分散刺激,而不是集中刺激 B. 更喜欢直线而不是曲线 C. 更喜欢规则模式而不是不规则模式 D.喜欢复杂的刺激 5.2岁以后,正常儿童出现强迫行为的下一个高峰年龄是( )。 A. 3至4岁 B.5至6岁 C.7至8岁 D.8至10岁 6.儿童想象力的典型形式是()。 A.无意识的想象 B.有意识的想象 C. 重新创造想象力 D、发挥想象力 7、小朋友知道从烤箱里拿出的面包是热的,即()。 A. 感觉 B. 感知 C.记忆 D、思考 8.儿童语言形成的可能性是指()。 A.家庭教育 B.学校教育 C.语言环境 D.遗传因素 9、在幼儿游戏活动中,动机与目的的关系是()。 A. 直接且一致 B. 不一致 C. 间接相关 D.不相关 10.与感知和经验相关的恐惧的出现始于婴儿期()。 A. 约3个月 B. 约4个月 C.约5个月 D.6个月左右11.()快速发育是儿童学习的基础。 A. 语言技能 B、模仿能力 C、认知能力 D、特殊能力 12.保育员应具备的心理素质与()。 A.合作精神 B.爱 C.专业素质 D.知识丰富 13.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幼儿的()。 A.人际关系 B.社会行为规范 C.社会性 D、社会文化 14.教师与幼儿能否建立良好的关系,取决于教师是否能正确看待幼儿,即( )。 A.是否树立了正确的儿童观 (二)正确的师生观是否树立 3.是否树立了正确的教学观念 (四)是否树立了正确的知识观 15.近代社会中,幼儿教育的主要目标是()。 A. 不仅限于照顾孩子。提供教育,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 B.注重开发儿童智力 C.促进儿童身体、情感、智力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D. 为在职母亲提供儿童保育 16、如果孩子能从头到尾完成一项活动,说明他的注意力很好()。 A. 广度 B.稳定性 C. 配置能力 D. 范围 17.下列关于儿童想象力的说法中,哪些是错误的? A.想象力很容易受到自己情绪的影响,也容易受到他人情绪的影响。 B. 想象力很容易受到自己情绪的影响,而不会受到他人情绪的影响 C.无意识的想象起着重要作用。它本质上是一种自由联想。 D.不需要意志力。意识水平低,是幼儿典型的想象形式。 18、幼儿掌握科学概念的特点是()。 A.可以通过日常交流掌握 B.可以通过亲身经历掌握 C.需要特殊教学才能掌握 D. 以上全部正确 19、我国现代著名教育思想家陶行知认为,幼儿教育应该解放儿童的()。 A. 倡议 B. 活动 C. 利息 D.创造力 20、幼儿参与艺术活动的能力是在大胆表达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作用主要应是激发幼儿感受和表达美的兴趣,丰富他们的(),使他们体会到自由表达和创造的乐趣。 A. 认识水平 B.情感体验 C、创造性思维 D、审美体验 二、简答题(本部分共4题,每题6分,共24分) 1.简述幼儿园教育活动应遵循的原则。 2、幼儿的学习有哪些特点? 3、幼儿具体形象思维有哪些特点? 4、简述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原则。 三、论述题(本部分共2题,每题12分,共24分) 1、你如何理解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是一项长期的、整体的任务? 2. 请讨论儿童的思维与活动的关系,并说明如何创设活动环境。 四、材料分析题(共15分) 一天,一位年轻的妈妈慌乱地来找心理医生。心理医生让她坐下,她不耐烦地对医生说:“医生,我家孩子4岁半了,最近表现异常。前几天一个同学来我家问他:‘你爸爸喜欢你还是你妈妈喜欢你?’他说:‘我爸爸喜欢你。’这位未婚朋友(女)很尴尬。‘昨天我们在公园玩滑梯,我让他回家,他却说:‘让我给小狗玩一次’……哎呀!这孩子这么小……真是让人郁闷啊!’心理医生说:“你放心,不是孩子有问题,是大人有问题,这是正常现象……”听了这话,这位年轻的妈妈顿时开朗了许多。 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以下问题: (1)年轻的妈妈由紧张转为开心,意味着什么? (2)材料所反映的情况说明孩子有什么情况? (3)你认为医生应该对这位母亲说些什么? 五、活动设计题(共17分) 围绕蔬菜有营养这一主题,设计幼儿园中班活动方案。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答案】D.解析:幼儿园的主要活动是游戏。 2.【答案】D.解析:在儿童社会关系类型中,受到拒绝的儿童往往精力充沛,社交积极性较高,且具有攻击性行为。 3.【答案】B.解析:由于观察法不需要被观察者用语言给予反馈,所以适用于不具备语言表达能力的婴幼儿。 4.【答案】D.解析:婴幼儿选择性注意的变化包括两个方面:选择性注意的范围扩大,需注意的事物日益增多;选择性注意的对象日益复杂,即??由更关注简单的事物发展到更关注更复杂的事物。 5.【答案】C。解析:7至8岁是强迫现象第二次发生的高峰年龄。 6.【答案】A.解析:幼儿主要运用无意想象。 7.【答案】D。解析:这不是记忆,而是孩子对一种普遍性的认识,这就是思维。 8.【答案】D.解析:遗传素质为儿童语言的形成提供了可能。 9.【答案】A.解析:幼儿的动机是直接动机,与目的是一致的。 10.【答案】B.解析:此现象出现在4个月左右。 11.【答案】B.解析:模仿能力是儿童学习的基础。 12.【答案】C.解析现代社会对保育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保育员必须兼具心理素质和专业素质。 13.【答案】C.解析:幼儿园社会性教育的核心是发展幼儿的社会性,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内容包括:亲子关系、同伴关系、性别角色、亲社会行为、攻击性行为等。 14.【答案】A.解析:正确的儿童观是决定师生关系的关键。 15.【答案】C.解析:近代社会早期,学前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儿童身体、情感、智力和社会素质的全面发展。 16.【答案】B.解析:能从头到尾完成一项活动,说明注意力稳定性好。 17.【答案】B。解析:孩子的想象力很容易受到自身情绪的影响,也容易受到他人情绪的影响。 18.【答案】C。解析:儿童的思维能力不强,不经过特殊的教育,不可能掌握科学概念。 19.【答案】D.解析:陶行知认为教育应该激发和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20.【答案】D。解析:幼儿在艺术活动中的能力是在大胆表达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作用主要应是激发幼儿感受美、表达美的兴趣,丰富幼儿的审美体验,使幼儿体会到自由表达和创造的乐趣。2.简答题 1.[答案] (1)保教结合的原则; (2)活动中主动学习的原则; (3)环境教育的原则; (四)全面综合教育的原则; (五)教育引领发展原则。 2.【答案】(1)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很容易受到抑制; (2)孩子的学习热情一般都是从兴趣开始的; (3)学习的无意识性和隐性特性; (4)经验和阅历的作用意义; (5)语言引导下的直观表象; (6)对环境依赖性强; (7)个体差异明显。 3.【答案】具体形象思维是指以事物的形象和表象为基础的思维,是介于直觉动作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之间的一种过渡性思维方式。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时期的典型思维方式。一般认为,2.5.3岁是幼儿由直觉动作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转变的关键年龄。其主要特点有: (1)具体表象。儿童的思维主要依靠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具备初步抽象概括的能力。中班幼儿能逐渐认识事物的属性,开始根据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行思考,但所掌握的概念往往只与具体事物有关,与事物的知觉特征和具体的知觉情境密切相关,不能反映该类事物的一般特征。 4.【答案】幼儿园环境创设原则是指教师创设幼儿园环境时应遵循的基本要求。 (1)环境与教育目标相一致的原则。幼儿园环境是幼儿园课程的一部分,在创设幼儿园环境时,应考虑其教育性质,环境创设的目标应与幼儿园的教育目标相一致,环境创设应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幼儿园的教育目标是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2)发展适宜性原则。幼儿正处于身体、智力快速发展和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有多方面发展需要。幼儿园环境应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发展需要,根据幼儿身心特点和发展需要对环境进行调节。 (3)幼儿参与原则。创设环境的过程是幼儿与教师合作的过程。教育者要意识到让幼儿参与环境的创设,认识到幼儿园环境的教育性不仅蕴含在环境中,也蕴含在创设环境的过程中。 (4)开放性原则。开放性原则是指在营造幼儿园环境时,不仅要考虑园内的环境因素,还要考虑园外的各种因素,两者要有机结合起来,协同发挥作用,对幼儿产生影响。幼儿园需要与家庭、社区等合作,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资源。 (5)经济性原则。营造幼儿园环境,要考虑幼儿园自身的经济条件,节约办园、因地制宜。 3. 论述题 1.【回答要点】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是一项长期的、整体的工作,具体体现在: (1)长远而非突然。幼儿园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为幼儿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不应看作是两个教育阶段之间的过渡问题,而应放在终身教育的背景下考虑。需要注意的是,让幼儿顺利进入小学只是幼儿园教育的短期目标,是实现幼儿园教育长期目标的组成部分。换言之,应以幼儿的长期发展为目标,为幼儿提供全面的素质教育。对幼儿园而言,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应贯穿幼儿园教育的各个阶段,而不只是高班后期;在内容上,应涉及幼儿发展的各个方面,而不只是知识准备;在人员上,应包括全体幼儿园工作人员、家长及相关成年人,而不只是高班教师。对于小学来说,过渡工作不应仅仅视为幼儿园的事情,而应遵循素质教育的精神,改革不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形式和方法。 (2)整体性而非单项性。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是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应从儿童的身体、智力、道德、审美等方面综合开展,不能只注重某一方面。在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中,重“智力”的倾向相当严重。有些教师一谈到过渡,就立刻想到让孩子认汉字、学拼音、做算术题,而对身体、智力、道德、审美等方面的综合准备重视不够。研究表明,健康的身体、积极的学习态度、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足够的自信心和自控力、稳定的情绪、人际交往能力、独立性等都是孩子适应小学生活的关键。孩子入学后适应不良的主要原因是对新环境准备不足,如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独立自理能力等。幼儿入学适应的困难,不仅表现在“智力”方面,还可能是身体、态度、习惯、意志、人际关系、沟通能力、独立自理能力等各方面准备不足造成的。做好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需要促进幼儿身体、智力、道德、审美素质的全面发展,在全面发展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其上学所必需的各种基本素质。过渡时只注重某一方面是错误的,只注重某一方面的某些因素更是片面的。 2、【答案要点】人的思维离不开人的实践活动,儿童思维的发展更是如此。儿童的思维是在与周围现实相互作用的活动中不断发展的。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儿童的各种活动。一方面要根据儿童思维的特点来组织儿童的活动;另一方面要在活动中有意识地发展儿童的思维。 (1)幼儿概括能力的发展特点与幼儿活动。幼儿思维概括能力的发展主要在形象概括的层面上。幼儿概括有以下三个特点:概括的内容比较贫乏;概括的特征很多是外在的、非本质的;概括不准确,概括的内涵不精确,只反映事物的表面特征;概括的外延不恰当,往往过宽或过窄,幼儿不易掌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在实际教育活动中,应了解幼儿概括能力的发展特点,尽可能地给幼儿提供通俗易懂的概念,在实际活动中发展幼儿的概括能力。 (2)问题情境与幼儿思维的发展。思维总是从问题中产生的,幼儿往往对很多事物都感到好奇,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幼儿能否对事物进行思考,是否有思考的动机,都依赖于一定的问题情境:教师组织的活动能否成为幼儿的问题情境,与问题情境的选择有很大关系。如果问题很容易,幼儿不用思考就能解答出来,那么这个问题就激不起幼儿的思维活动。因此,要发展幼儿的思维,教师组织的活动必须符合幼儿的思维水平,符合幼儿思维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幼儿思维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幼儿思维的不断发展。 (3)幼儿提问与幼儿思考。既然提问是幼儿思考活动的积极表现,那么,我们应该以积极的心态鼓励幼儿提问,乐于听取幼儿的提问,为幼儿的思考活动创设轻松的氛围,培养幼儿思考的积极性。 (4)幼儿具体形象思维与幼儿活动。 ①为幼儿提供大量能直接感知的玩具和活动材料。没有足够的玩具、教具和活动材料,幼儿活动就不能有效地开展。小班幼儿的游戏和活动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提供的游戏材料和玩具的水平。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应有计划、有目的、合理地提供各种活动材料。 ②为幼儿提供活动和操作的条件和机会。 ③在活动过程中,为幼儿提供更多可爱的玩具和教具,可有效促进幼儿向具体思维方向发展。 ④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认识事物的兴趣。组织丰富的活动,使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思考问题。 ⑤具体形象是幼儿思维的主要特征,因此,在组织幼儿活动时,必须以此为基本出发点,这是幼儿园开展各项活动的前提。要通过各种活动丰富幼儿的表象,重视幼儿在各种活动中积累的感官经验,使幼儿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印象。幼儿的思维特点决定了教师在为幼儿提供活动时要尽可能具体、生动、直观,重视玩具、教具的生动性、形象性、活泼性。 (5)在活动中发展幼儿的思维。 ①通过观察,对具体事物进行分析、综合。幼儿正处于发展具体形象思维的阶段,他们对事物的分析离不开事物的具体形象和具体特点。随着语言在幼儿分析、综合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幼儿逐渐学会借助语言在头脑中进行分析、综合。 ②通过操作,对具体事物进行比较、归类。幼儿比较物体的能力有以下特点:第一,幼儿时期不善于找出物体的对应部分。例如,在比较两幅图中的两个小孩时,幼儿时期的幼儿不能比较两幅图中两个小孩的帽子,不能比较两个小孩手中的物体,他们会说:“这个小孩戴着帽子,那个小孩拿着枪。”到了幼儿时期的中后期,幼儿才能逐渐找出物体的对应部分。第二,幼儿首先学会寻找物体之间的差异,然后学会寻找物体之间的相同点,最后学会寻找物体之间的相同点,通过对具体物体的操作和比较,促进幼儿分类能力的发展。 4. 材料分析题 【答案】(1)听完生理学家的讲述,“年轻妈妈”由紧张转为开朗。这说明:①幼儿心理变化迅速;②心理学知识亟待普及。 (2)让客人难堪,说明孩子在语言发展过程中,不能区分人称代词;“给小狗玩一次”说明孩子在模仿和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富有创造力。 (3)这是儿童心理发育的正常现象,不必担心。要注意教育和引导,尤其对孩子的创造力,要注意保护和培养;多了解儿童心理和幼儿教育知识。 5. 活动设计问题 活动目标 1、通过猜谜激发孩子的探索兴趣,让孩子了解植物的主体是由根、茎、叶、花、果五个部分组成的。 2.了解各种蔬菜的食用部分,并尝试按食用部分对蔬菜进行分类。 3.知道多吃蔬菜对健康有益。 活动准备 各种蔬菜、挂图、卡片、胶带、录音机、胡萝卜雕刻印章、橡皮泥、粘土板、白纸、剪刀等工具。 活动流程 (一)邀请“蔬菜宝宝”一起玩,激发孩子探索兴趣。 1、“小朋友们,今天老师邀请了好多蔬菜宝宝来我们班参观,我们来看看他们都有谁。” 2. 幼儿观看各种蔬菜。提问:这些蔬菜宝宝你认识吗?你喜欢吃哪种蔬菜?为什么?你喜欢吃哪个部位?为什么喜欢吃它? 3. 展示植物生长图(土豆),了解植物体由五个部分组成(根、茎、叶、花、果实)。 老师总结:我们吃不同植物的不同部位,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都对我们的身体很有帮助。 (二)猜谜语。逐一展示各种蔬菜宝宝,通过猜谜游戏,了解蔬菜的不同食用部位。1.一个白色油漆桶,埋在地下,上面有绿色的叶子。切开白色油漆桶,里面是一道香甜可口的小菜。(白萝卜) 问题: (1)白萝卜是什么样子的?(形状、颜色) (2)我们应该吃哪个部分? (3) (根)还有哪些蔬菜的根可以吃?(胡萝卜) 老师总结:白萝卜营养丰富,可以凉拌、炒食、煮食,还可以美白肌肤,维生素C含量丰富。 2、身材瘦长,皮肤翠绿,满身痘痘,衬得自己丑,衬得别人美。(黄瓜) 问题: (1)吃黄瓜的哪个部分好?(果实) (2)还有哪些蔬菜可以当水果吃?(西红柿、茄子、辣椒) 老师总结:黄瓜色绿,形状弯曲,味道甜美,可以生吃,而且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吃起来可以去火止渴,对我们的身体很有帮助。 3、看,这是什么蔬菜?(卷心菜) 老师,描述一下卷心菜的样子。 问题: (1)小朋友们,想一想,我们吃的是卷心菜的哪个部分?你们知道吗?(叶子) (2)除了蔬菜我们还吃它们的叶子吗?(绿叶蔬菜、菠菜) 老师总结:因为卷心菜的叶子和茎是相连的,茎叶都可以吃,所以我们平时吃的卷心菜都是带着叶子和茎一起煮的。 4. 这是什么?(土豆)老师介绍土豆:发芽的土豆含有毒素,不能吃。如果芽很小,可以把芽和周围的果肉剥掉再吃。它们生长在土壤里。 问题: (1)我们吃土豆的哪个部分?(茎) (2)我们还吃哪些带茎的蔬菜?(洋葱、芹菜) (三)考考小朋友。老师这里有很多蔬菜卡片,请小朋友帮忙把蔬菜分类,把可食用部位相同的蔬菜归为一类,比如我们吃白萝卜的根,那么在卡片里找出可食用“根”部位相同的蔬菜,就把它们归为这一类。 老师总结:蔬菜营养丰富,各种颜色的蔬菜都含有多种维生素,多吃蔬菜对身体好,可以让我们长得更高、更快、更聪明,所以,我们不应该挑剔食物。 (四)游戏 让个别小朋友表演,给每个小朋友一张蔬菜卡,让小朋友根据蔬菜的物理标志找朋友,看看自己正在吃蔬菜卡的哪个部分,然后听着音乐找朋友,自由而夸张地展现可爱的蔬菜舞蹈。 (五)品尝蔬菜 老师给小朋友展示用西红柿、黄瓜、胡萝卜、土豆做成的各种沙拉,并让小朋友品尝,让小朋友一边品尝一边说说味道,逐渐意识到多吃蔬菜对营养有好处,这样才能避免挑食,长得更好。 (六)集体创作 1.画蔬菜; 2.粘土蔬菜; 3.给蔬菜上色; 4.切糊蔬菜(分类); 5.蔬菜拼图。 活动结束 展示作品 延伸活动 在下一个活动中,我们将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编辑推荐: 2020湖北教师资格证《幼儿保育知识与能力》考试模拟试卷4 2020湖北教师资格证《幼儿保育知识与能力》考试模拟试卷3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