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2024 儿童青少年抑郁治疗与康复痛点调研报告发布,共病情况引人关注时间:2024-07-31 14:05 中国心理网5月31日讯 《2024年儿童青少年抑郁治疗与康复痛点研究报告》28日正式发布。报告显示,调查中被确诊为情绪障碍的子样本首次诊断平均年龄为13.41岁,其中男生占51.0%。首次停学平均年龄为13.74岁,主要集中在14岁。其中三成以上患有至少一种其他精神疾病,睡眠障碍和强迫症是最常见的合并症;半数儿童患病时间为1至4年,约三分之一儿童患病时间为3个月至1年。 合并症 报告建议,多方合力,从源头抓起,加大儿童青少年抑郁防控力度,提高精神疾病认知度,整合治疗资源,构建区域儿童青少年精神健康问题筛查和诊断网络;加大教育宣传,减少疾病污名化,为抑郁儿童青少年功能康复提供多方位有力的支持。 超过四成家长在孩子求助三次后才带他们去看医生 学习压力和家庭环境对孩子影响很大 本次报告发布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国家心理健康评估与发展中心、青少年抑郁支持平台——读果网联合发起,并得到灵北中国慈善基金会的支持。 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覆盖中国大陆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受访者为子女患有抑郁精神障碍的家长,共收回有效问卷1622份,子女年龄跨度为9岁至24岁。 报告阐述了抑郁青少年早期识别、诊断、治疗、康复、重返校园等阶段的痛点,以及家长的心理健康和护理负担,并提出了促进儿童青少年抑郁预防、治疗和康复的对策建议。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国家心理健康评估发展中心主任、《心理健康蓝皮书》副主编陈志炎对报告进行了解读。 父母认为可能导致孩子出现问题的因素 抑郁是一种复杂、异质性极强的精神障碍。报告显示,家长普遍认为学业压力和家庭环境是导致孩子患病的两大主要原因,此外,儿童性格特征被认为是影响儿童患病的重要因素,欺凌或虐待也会对儿童产生突出影响。这些因素错综复杂、相互交织,共同影响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报告呼吁社会各界形成有机联动机制,从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入手,共同营造支持性环境,全面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 早期发现和识别抑郁非常重要。调查发现,超过四成(41.8%)的家长是在孩子主动求助三次及以上后才带孩子就医,62.8%的家长认为孩子就医延迟率在中度以上。这说明家长对儿童青少年抑郁的认知和关注度仍有待提高。 报告建议家长应积极学习和掌握抑郁相关知识,密切关注孩子情感和行为变化,及时寻求专业帮助,特别是当孩子反复表达心理困扰时。报告进一步呼吁社会加大心理健康教育覆盖面,通过媒体宣传、学校教育等渠道,提高全社会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认识和关注。 父母首次带孩子就诊时,心理咨询是首选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家长选择心理咨询(71.2%)作为首要治疗方法,其次是药物治疗(49.2%)和生活方式改变(41.2%)。 根据家长对各类治疗效果的评分,治疗效果由高到低依次为:生活方式改变、药物治疗、心理咨询与治疗、物理治疗。其中最为普遍的药物治疗却并非家长的首选,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家长对药物治疗的误解和偏见有关。 报告强调,治疗应根据个体情况,为儿童青少年制定个性化诊疗方案,结合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干预。同时呼吁社会各界加强对心理咨询和精神治疗的理解和支持,整合现有精神和心理康复资源,提高儿童青少年有效治疗的可及性。 儿童青少年社会功能恢复主要是指重返校园,恢复学业和社会活动。本次调查中,27.74%的儿童症状消失,社会功能已恢复;27.09%的儿童有残留症状,但社会功能已恢复;28.79%的儿童仍有残留症状,社会功能未恢复;另有16.38%的儿童症状持续存在,未恢复。总体来看,家长认为孩子家庭生活方面的恢复最好,工作学习功能恢复最差。 十分之二的抑郁儿童的父母患抑郁的风险很高 调查发现,被诊断为情绪障碍的儿童青少年中,82.3%曾休学,53.85%曾休学,平均休学1.71次;首次休学年龄平均为13.74岁,以14岁居多。 大部分家长(71.9%)认为休学对孩子抑郁康复有积极作用。大部分家长希望孩子尽快返校,但早期就医延误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返校。同时,返校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无法适应学习压力和规范化管理、返校后的新环境和人际关系。 报告指出,应给予儿童在停课期间充足的心理支持和康复指导,帮助他们调整情绪,重建自信,并建议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构建支持性康复环境。 父母抑郁状况的分布 调查显示,20.2%的父母患抑郁风险较高,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近半数父母(49.20%)感到照顾孩子负担过重,不仅影响自身心理健康,也对整体家庭氛围产生负面影响。 报告建议开展针对家长的心理健康培训和支持项目,减轻家长的心理负担,并通过教育宣传等形式减少社会对家长的偏见和歧视。此外,报告呼吁社会和相关机构提供更多支持性资源,如家长互助小组、心理咨询服务等,帮助家长缓解压力,提升心理韧性。 此次报告的发布与讨论,旨在引起社会各界对儿童青少年抑郁问题的广泛关注,推动各方面共同努力,形成有机联动机制,提高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营造和谐健康的成长环境。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