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抑郁|佛教心理学视角下的重性抑郁症解析与修行建议

时间:2024-12-17 14:04     作者:心理咨询   阅读

推荐佛教心理学认为,重度抑郁本身并不是一种“精神痛苦”(即烦恼)。一切烦恼都有扰乱心灵平衡而导致有害行为的特点,从而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伤害。佛教修行——包括戒律、冥想和智慧——旨在消除这些人类痛苦的真正原因。 ——嘉措活佛 佛陀整个教育的基础是慈悲,即愿一切众生永远离苦及苦因。在当今世界,人类最痛苦的痛苦之一就是抑郁。临床诊断为重度抑郁精神障碍远非短暂的悲伤感。它是一种致残疾病,因为它会干扰人们的工作、睡眠、学习、饮食和娱乐的能力。世界卫生组织指出,精神疾病患者的数量正在增加,并预测四分之一的人一生中会患上不止一种精神障碍。到2020年,抑郁很可能成为发达国家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为了有效治疗抑郁,我们必须了解导致个人患病的特殊原因和情况。否则,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存在治标不治本的风险。最近的研究发现,除了维生素缺乏和中风等少数情况外,纯粹由体内化学物质失衡引起的抑郁几率几乎为零。此外,对数百篇相关文献的回顾表明,抑郁在治疗由此类原因引起的抑郁方面与治疗由心理压力引起的抑郁大致相同。这表明抑郁是一种精神疾病而不是神经疾病。性病。区分这两类疾病是有帮助的。神经系统疾病,例如自闭症,主要是由客观的生物学因素引起的,而客观的生物学因素又会影响主观体验。

抑郁治疗方法有哪些_抑郁怎么治疗_抑郁治疗最好的方法

精神障碍主要源于主观心理活动,进而影响大脑。我对此有一个假设,即心灵和大脑相互作用,但它们不是同一件事。有证据表明抑郁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疾病,因此应该通过分析其主要心理原因来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通过区分精神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关于大脑的知识的快速增长并没有导致精神疾病治疗的相应发展。佛教心理学认为,重度抑郁本身并不是一种“精神痛苦”(即烦恼),而是由欲望、敌意、妄想等烦恼引起的症状。所有的忧虑都有一个特点,就是扰乱心灵的平衡,导致有害的行为,从而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伤害。佛教修行——包括戒律、冥想和智慧——旨在消除这些人类痛苦的真正原因。通过佛教教义来审视可能导致抑郁的心理困扰,我们会发现所谓的“五盖”或“五障”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五盖”包括:对财富、权力、名誉等带来的快乐的贪爱和执着;仇恨;睡眠和嗜睡;躁动和恶行;犹豫和怀疑。佛陀说:“此五障不除,修行者视为债、病、狱、奴、荒道”(《沙门经》)。这显然是在描述一种心理上的不健康状态,这也显示了佛教世界观的一个基本而鲜明的特征,那就是容易被五盖遮蔽的心虽然是正常的,但却是不健康的。由五盖中的任何一种所产生的抑郁,都可以通过遵守基于非暴力和慈悲的戒律来间接缓解,或者直接通过冥想或专注来缓解。

通过正念和内省冥想训练,一个人可以学会克服习惯性的消极思维倾向,获得身心的轻松和更加稳定、清晰的注意力。如果你同时在心中培养慈、悲、喜、舍(即舍)四种无量心,禅修会更有效。贪嗔痴的根源在于无明妄想,而无明妄想又分为先天和后天两类。先天无明的妄想包括以下认知错误:将无常视为永恒,错误地认识痛苦和快乐的真正根源,以及错误地将内部和外部现象视为“我”或“我的”。基于通过冥想获得的非凡的心理平衡,人们可以成功地修习内观冥想,并获得了解无常、痛苦和无我本质的解脱智慧。这种智慧就像是抑郁根源——对现实的错误认知——的解药。重要的是不要将抑郁这种心理障碍与深入现实中产生的悲伤和幻灭感相混淆。例如,当你从贪得无厌的追求快乐的梦中醒来时,或者当你对他人的痛苦和不幸感到压倒性的同情心,加上无力帮助他们时,类似的不愉快的感觉可能会出现。这种不愉快是过上更加真实、无私和充实的生活,同时激励自己造福他人的关键因素。冥想实际上可能会产生这种基于现实的不快乐,但是全面而系统的佛教修行可以通过给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带来有意义的改变来消除这种不快乐的根源。在人生的过程中,我们会将混淆现实的先天无知与文化环境和教育造成的后天无知混在一起。

抑郁治疗方法有哪些_抑郁治疗最好的方法_抑郁怎么治疗

在我看来,科学唯物主义是一种后天的无知,它主导着现代教育、科学研究和大众媒体。它认为整个世界无非是由质量、能量、时间和空间以及它们的衍生物组成的。唯物主义者还普遍认为,只有物质过程才有能力产生因果效应,这意味着影响大脑的唯一因素是物理因素。这种信念忽视了有意义的信息产生因果效应的能力,虽然无意识的仪器无法检测到这种效应,但主观的、有意识的智力却可以感知到这种效应。科学家可以用仪器测量的唯一自然现象是客观的、物质的和定量的。心理过程——与其行为表现和神经相关性相反——是主观的、非物质的和定性的,因此无法通过科学测量方法来检测。另一方面,唯物主义者将他们不可测量的主观体验等同于可测量的事物。这相当于一种“方法崇拜”,使人们认为科学研究中使用的第三人称方法(译者注:客观方法)是认识世界的“唯一正确的方法”,而第一人称方法内省和冥想方法(译者注:主观方法)获得的感悟和发现大大减少。因此,我不同意这种排他性的认识自然的方法,也不同意由此得出的简单结论,因为它们都无法得到经验证据或逻辑推理的证实。唯物主义者经常将人类等同于大脑,认为其运作是基于无意识的物理和化学原理,与道德无关。许多人,包括我自己,发现这种信念不仅没有经验证据的支持,而且是非人性的、消极的和堕落的。

在现代社会中,接触这种信仰体系——尤其是当它被视为科学世界观的一个组成部分时——本身可能就是抑郁的一个重要的间接因素。值得一提的是,许多科学家并不遵循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原理。这显然意味着它不是科学思维的必然属性。但也有不少心理健康领域的研究者将所有心理问题简单地视为脑部疾病,这反过来意味着治疗心理疾病的主要方法应该是药物或其他物理干预措施。在唯物主义影响最大的“发达国家”,人们服用的药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美国五分之一的成年人至少服用一种精神药物。与此同时,为了增加销售额,制药行业花费数十亿美元进行广告,直接面向公众,而不仅仅是心理健康专业人士。他们的努力得到了回报。从1996年到2005年的十年间,美国服用抑郁的人数翻了一番,从1330万增至2700万; 2008年,仅在美国抑郁的销售额就达到了惊人的96亿美元。显然,数百万人迫切希望摆脱痛苦。这种长期的药物依赖是要付出沉重的代价的,除了明显的经济负担之外,因为这类药物只治标不治本,而几乎所有的抑郁都是如此,从而导致长期的药物依赖,以及其他并发症。许多可能的副作用。尽管制药行业声称抑郁对大约 75% 的服用者有帮助,但剩下的 25% 没有反应的人可能会陷入更加绝望的状态,因为他们得出结论,他们的神经损伤是不可逆转的。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这75%的受益者是受益于药物本身还是药物的安慰剂效应?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根据2002年发表在《美国精神病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显示,抑郁高达75%的功效实际上是安慰剂效应,而所谓的“安慰剂效应”是一个被误解的词。事实上,它代表了有意义的信息对主观意识的治疗作用。其他研究表明,如果药物的副作用较大,则其安慰剂效应更大。患者错误地认为该药物会引起恶心和虚弱,因为它的药力太强,会引起恶心和虚弱。必须有足够的力量来缓解抑郁。此外,服用抑郁的患者在停药后更有可能复发,而服用安慰剂后康复的患者在停药后复发的可能性较小。 《美国医学会杂志》在2010年发表了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抑郁对轻度、中度甚至重度抑郁患者的有效性“不存在或可以忽略不计”,而大剂量抑郁药物并不比较低剂量更有效;仅在症状非常严重的患者(约 13% 的抑郁患者)中观察到统计学上显着的效果。因此,抑郁的全球销售额在 2003 年达到峰值 150 亿美元,预计到 2016 年将降至不足 60 亿美元。尽管认知专家已经认识到主观心理活动在诱发抑郁方面发挥着明显作用,但由于由于普遍存在的唯物主义信仰和方法论的影响,迄今为止对抑郁的病因和治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物质因素上。优越的。

抑郁怎么治疗_抑郁治疗方法有哪些_抑郁治疗最好的方法

与此同时,神经学家们表示困惑,尽管他们在理解大脑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但在开发治疗难以控制的精神疾病的药物方面却进展甚微,更不用说控制症状了。治愈;而唯物主义者仍然坚持认为精神疾病仅仅是大脑的功能障碍。这种还原论的理解也必须反映在他们的座右铭中——“意识是大脑的活动”。以公正的方式研究唯物主义还原论对抑郁和其他精神疾病的影响可能会很有趣。总体而言,未能识别和治疗抑郁的真正原因导致了对药物的过度依赖以及对根本原因的治疗利用不足。虽然药物确实在调节精神疾病的各种症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包括焦虑、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和抑郁;对于严重抑郁患者,抑郁可以帮助恢复足够的情绪平衡,使患者受益于其他治疗方式,例如基于正念的认知行为疗法。但如前所述,精神疾病与神经系统疾病不同,其病因主要是主观心理因素而非客观生物学因素。因此,我们必须把注意力转向个体的主观体验,以了解疾病的真正原因。现代科学的严谨客观性与佛教和其他冥想传统的严谨主观性之间存在着奇妙的互补性。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可以同时使用这两种研究系统,尽管每个系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局限性。鉴于痛苦的现实及其根源,以及人类迫切需要找到减轻精神痛苦的方法,必须抛开科学和宗教中的意识形态和方法论偏见。我们现在可以希望将冥想和科学两种研究方法结合起来,从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充分理解人类的存在状态,而不是简单地将其中一种混为一谈。这种方法为治愈现代社会的痛苦带来了巨大的希望。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