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心理医生|孩子出现奇怪行为家长需重视,或与心理压力有关,专家提醒及时心理疏导时间:2024-12-16 14:12 一个女孩突然失去了头发,差点秃顶。由于压力太大,她把它拔了出来。 心理专家:家长应关注孩子的奇怪行为 可能与心理压力有关 指导医生 何佳 泉州第一医院心理科主治医师 ■记者陈晓芬 中国有超过2.5亿人患有脱发。国家卫健委的这个数据让很多人感到“秃头”。近日,有报道称,一名9岁女孩头发大量脱落,甚至秃顶,更令人震惊。经皮肤科医生检查,孩子的头发并非自然脱落,而是被人为扯下。当进一步询问时,孩子承认,他在做作业或紧张时会拔头发。皮肤科医生判定女孩的奇怪行为是“拔毛癖”,需要心理疏导。泉州第一医院心理科主治医师何佳表示,除了身体疾病外,当孩子出现一些奇怪的行为,比如咬手指、吞口水、打嗝、拉扯等时,家长也要密切关注。头发。孩子可能有严重的心理问题。如果感到压力,应及时与孩子沟通并给予指导,必要时就医。 一紧张就拔头发,头发都快掉了。 据报道,被拔掉头发的女孩名叫小涵(化名)。她正在上小学二年级。她的头发长及腰部,质量很好。半年前的一天,家长发现孩子头顶中间有一块没有头发的头皮。父母认为头发太长,消耗了太多营养,就把小涵的长发剪成了短发。 然而小涵的头发仍在减少,她也越来越没有自信。她本来很爱学习,不想上学,脾气也变得很暴躁。父母尝试了许多家庭疗法来促进头发生长,但没有效果。最后,小涵来到医院皮肤科就诊。结果,医生发现小涵头发断裂的部分呈被扯断的形状。也就是说,她的头发并不是自己脱落的,而是被人为拔掉的。 通过反复沟通,小韩透露了真相:每次做作业或者紧张的时候,他都会拔头发;拔的时候很痛,但是拔出来之后,他就不再那么紧张了;虽然他知道这样不好,但他却无可奈何。 患“拔毛癖”多与精神压力有关 记者查找发现,像小韩这样的病症被称为“拔毛癖”,患者中不少是青少年。据悉,拔毛癖是一种精神疾病,很多是由精神压力、沟通障碍等心理因素或家庭因素引起的。有些患者也是出于好奇和模仿而养成了这种习惯,少数患者的病因与基因有关。 泉州第一医院心理科主治医师何佳告诉记者,拔毛癖是一种与强迫症相关的疾病。患者会感到疼痛和焦虑,正常的社交功能也会受到影响。据研究,拔毛癖的终生患病率为0.6%。在我国,多从青春期开始,11-16岁左右发病较早。 “拔毛癖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无意识的,另一种是有意识的。”何佳表示,如果孩子在思考做事、看电视、上课时不自觉地拔头发,这就是无意识的。如果你紧张、担心或害怕,有些人会拔掉头发来缓解情绪。这是有意识的。无意识的与习惯的形成有关,需要慢慢训练、调整才能扭转。意识需要治疗,根据孩子病情的严重程度给予药物和心理治疗。患者需要服用抗强迫症药物,以及行为治疗,主要是认知行为治疗。 多关注孩子情绪,建立良好亲子关系 何佳说,虽然最近她在诊所没有看到因心理压力而拔头发的患者,但生活中这样的患者还是存在的。临床上她也遇到过很多奇怪的行为,比如腹痛、咬手指、打嗝、吞咽、尿频尿急、睡不着等等,这些都与孩子的情绪状态有关。 在何佳的印象中,几年前,有一个8岁的男孩来看病。据其父母介绍,孩子非常喜欢抠手指,不管手指是否脱皮,直到手指流血才会停止。和孩子聊天后,我得知他的父母经常吵架,一吵架就迁怒于他。他在学校表现不好,对同学也不满意。孩子说,当父母吵架或者害怕、不开心的时候,他就会抠手指。 “如果没有身体疾病引起的不适,当孩子表现出奇怪的行为时,基本上与家庭环境有关,也有学校的因素。家庭和学校或多或少都会给孩子造成一些压力。”何佳表示,一旦孩子有这样的表现,家长一定要引起重视,多安慰孩子,让孩子慢慢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了解孩子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同时寻求与孩子的沟通。及时心理咨询。 父母如何与孩子相处?何佳认为,最重要的是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特别建议留守儿童家长一定要多关注孩子的内心。现实中,很多家长习惯于对孩子进行权威性、命令式的教育,这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压力。如果孩子不知道如何排解,就会出现外在的身体表现,比如抠手指、拉头发、头痛、眼痛等奇怪的情况。 除了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何佳表示,父母之间的关系也很重要,并建议父母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教育孩子时,双方语气要一致,不应该相互指责。或者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家长一方要带头,另一方家长不要说话,而是可以在背后偷偷地和孩子沟通、交谈。总而言之,陪伴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用爱陪伴他们,而不是要求、命令和指责。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