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抑郁|世界卫生日:关注中国青少年抑郁,守护青春心灵

时间:2024-11-13 14:10     作者:心理咨询   阅读

原创刘平秦硕时刻

· 这是第4440篇原创第一篇文章,字数4k+ ·

·刘平|关注秦硕朋友圈ID:·

1948年,在日内瓦召开的联合国第一届世界卫生大会上,世界卫生组织正式成立。每年4月7日被定为世界卫生日,鼓励各国举办纪念活动。在这个世界卫生日,我们关注中国的青少年抑郁

中国青少年抑郁症状患病率为24.6%

青少年是一个人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是抑郁发病率最高的阶段。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共青团2021年8月发布的《中国青少年发展报告》显示,我国有3000万17岁以下青少年儿童受到各种情感、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困扰(夏进,2021),其中包括很大比例的抑郁青少年。

一项对超过14万名中国青少年分析发现,中国青少年抑郁症状的患病率为24.3%。这一结果略低于美国的29%,高于澳大利亚的16.6%。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国家心理健康评估与发展中心的最新研究数据也验证了上述数据(付小兰等,2021)。这项研究调查了山东、河北等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近3万名10-19岁人群。对20岁青少年进行了心理健康素养调查。研究发现,青少年抑郁患病率为24.6%。这个数字意味着每4个青少年中青少年1个患有抑郁

青少年抑郁率随年级增加而增加

青少年抑郁的患病率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加。小学抑郁检出率为10.0%,初中检出率为30%,高中抑郁率为40.0%(付小兰等,2021)。

本研究与侯金勤等的研究结果一致。 (2016)。我国青少年抑郁的发展轨迹从10岁到19岁呈现线性增长趋势。

从青少年抑郁的这一规律可以看出,青少年抑郁的预防应在小学提前进行。家长在高度重视孩子学习成绩的同时,也应该密切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问题。

中国青少年抑郁寻求帮助较晚

可悲的是,大多数抑郁青少年从未得到过任何专业帮助。我国民众的心理健康状况呈现出精神疾病患病率高、治疗率低的趋势(任志宏等,2020)。即使抑郁青少年接受专业帮助,他们通常也会较晚寻求帮助。一项早期研究表明(程文红,2006),由于公众心理健康素养较低,青少年抑郁患者平均延迟寻求帮助17个月。

延迟寻求帮助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由于心理健康问题的隐蔽性,家长对青少年在身体、情感、学习、人际等方面的求助信号极为不敏感;

其次,青少年和家长对精神疾病有强烈的耻辱感。黄传浩等. (2020)对853名12至24岁青少年进行的研究表明,抑郁症的自我耻辱严重影响寻求帮助的意愿。 (2008)认为精神疾病的自我污名会使个体的精神疾病症状更加严重,从而降低其寻求帮助的意愿,增加心理康复的难度;

第三,与目前人们对心理健康不够重视,对精神疾病的危害认识不足,不了解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的作用有关。

抑郁症的早期症状有哪些表现_抑郁_抑郁的表现和症状

青少年抑郁的症状

青少年抑郁的体征和症状可能包括身体方面,例如:

(1) 持续出现对治疗无反应的躯体症状,例如头痛、消化系统紊乱以及其他不明原因引起的疼痛;

(2) 精力下降、疲劳、感觉“慢下来”;

(3)睡眠问题,如入睡困难、早醒、睡过头等;

(4)食欲不振、体重减轻,或暴饮暴食、体重增加。

还有情感方面,例如:

(5)大部分时间感到沮丧、悲伤;

(6)烦躁易怒;

(7) 对爱好或活动失去兴趣或乐趣;

(8) 容易生气、恼怒或沮丧;

(9)无价值感、绝望感或愧疚感;

(10) 比平常哭得更多。

还有社交互动,例如:

(11) 远离朋友和家人;

其他方面例如:

(12) 无法集中注意力或做出决定;

(13) 烦躁、不能保持安静或放慢言语或行动的;

(14) 死亡或自杀的念头。

青少年可能需要数年时间才能从抑郁中完全康复。在漫长的康复期间,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治疗情况,深入了解孩子的情况,不要用“懒”、“浪费”、“装病”等讽刺的话语来指责他们的孩子。

抑郁_抑郁的表现和症状_抑郁症的早期症状有哪些表现

父母要保持恒久的耐心,时刻温暖地陪伴孩子。孩子越是困难,父母越要保持稳定,经营好家庭氛围,让家庭充满希望感。

青少年抑郁的症状

学习成绩差。青少年抑郁会导致精力不足、注意力难以集中以及做出决定困难。在学校,这可能会导致出勤率低和学习成绩下降。

网络成瘾。青少年抑郁很可能是网络成瘾的罪魁祸首。戴长顺等人的研究。 (2020)显示,青少年存在网络成瘾的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是非网络成瘾学生的4.61倍。青少年使用互联网,包括玩手机和游戏,来逃避抑郁。负面情绪来了。

一些研究还表明,网络成瘾会加深青少年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的上升(董媛媛等,2018)。原因是过度使用电子产品会让他们与现实脱节,增加孤独感,进而导致抑郁加重。

家长在处理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时,很容易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简单策略,比如没收手机、控制零用钱、切断网线、甚至寄送礼物等。儿童到网瘾康复中心。这些措施只能起到短期效果,无法达到帮助青少年戒除网瘾的目的。

有的家长还认为,孩子并不是因为孩子网瘾而得病。我的一位来访者是一位母亲,她得出的结论是,她的孩子没有患抑郁,因为她的孩子在半夜仍在玩游戏。 “他有精力打游戏,为什么不能呢?”去学校吗?他没有抑郁,他在骗我们。”

远离人群。许多抑郁青少年离家出走或经常谈论离家出走。患有抑郁的青少年通常参与较少的社交活动。

感觉不好。抑郁会引发并加剧自卑感、羞耻感、沮丧感和对外表的无意义感。因为抑郁青少年被无价值感所包围,他们对批评、拒绝和失败极其敏感,这很容易导致痛苦。此外,抑郁青少年可能脾气暴躁、充满敌意、容易愤怒。

青少年抑郁的影响因素

学业压力。学业压力是青少年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在青少年抑郁症的病因和严重程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调查显示,80.6%的中国高中生认同“高中生最重要的是学习”,这一比例远高于美国学生的50.5%和日本学生的46.2%。中国学生担心自己学业成绩的比例为78.4%,也高于其他两个国家,日本为58.1%,美国为54.6%。李海蕾(2014)对1297名青少年进行研究发现,学业压力可以显着正向预测青少年的抑郁水平。

校园欺凌。经历校园欺凌是青少年抑郁的重要危险因素。王晶晶等. (2022)对4190名青少年进行研究发现,遭受校园欺凌的青少年青少年,18.69%的人抑郁占27.71%。校园欺凌与青少年抑郁呈显着正相关,即青少年在校园中遭受欺凌的程度越高,抑郁倾向越高。

我在临床工作中遇到过很多校园欺凌的案例。大多数父母很难以成人的心态来理解孩子。例如,一名11岁的女孩因乳房疼痛而请假就医,但老师却将此事在学生中悄悄流传。第二天她去学校时,几个男生在她身后喊道:“疼。”结果,孩子拒绝上学。家长告诉孩子事实和理由:“你的检查结果是你没有病,你必须去上学。”家长认为这是小事,孩子找借口不去上学。孩子每天都要做出入学的重大决定,但“咪咪痛”的绰号却从未在学校消失。孩子感到非常羞愧和痛苦。几个月后,孩子在医院被诊断出抑郁

家庭原因。抑郁青少年的父母往往对孩子缺乏温暖和理解,通常会采用严厉的惩罚、否认等手段来管教孩子。不良的教养方式可能会造成情感忽视和虐待,造成童年创伤,影响青少年认知和归因,使青少年在面临压力性生活事件时不太可能寻求他人的帮助。青少年试图责备自己,逃避并幻想解决问题。

父母心理健康是影响青少年抑郁的因素之一。有心理障碍的父母,会有代际遗传,也会导致家庭关系不和谐,家庭功能失调,家庭氛围不好。研究发现,母亲患有抑郁的孩子比母亲没有抑郁的孩子更容易患上抑郁

此外,父母之间的紧张关系、婚姻不和以及父母一方或双方有外遇也可能导致青少年抑郁

生理原因。在青少年,抑郁可能是由体内激素平衡失衡引起或引发的。此外,抑郁在有家族病史的人中更为常见。例如:父母或祖父母患有抑郁的人患抑郁的几率高于平均水平。

青少年抑郁的危害

自杀、自残。青少年抑郁是青少年自杀和自残的根本原因。北京大学医学部儿童发展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每年约有10万名青少年死于自杀。每分钟就有 2 人自杀身亡,8 人试图自杀。长期从事青少年自杀研究的李建军教授在专着中写道:自杀已成为15岁至34岁人群的第一大死因。

抑郁_抑郁的表现和症状_抑郁症的早期症状有哪些表现

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功,对孩子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和期望。有的父母甚至为了孩子让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得以实现。也有一些高成就、高功能的家长,利用企业管理经验和官场运作理念来教育孩子,忽视孩子的心理特征,压抑孩子的感受和经历,给孩子讲大道理,甚至设立严格的家规。管理系统。

事实上,与孩子的学业成绩和成功相比,身心健康才是最重要的。毕竟,只有青山留存,生活的其他方面才有可能。

青少年的抑郁对一个人的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青少年抑郁除了对青少年当下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影响外,还会导致长期的社会和心理损害以及成年后反复发作(et al., 2013)。患有抑郁的青少年在成年后容易患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和药物滥用。抑郁青少年更有可能在成年后再次出现抑郁。复发概率约为40%。在复发的人中,至少有50%的机会复发。

因此,青少年是抑郁发病的关键时期,青少年抑郁的预防和早期干预极为重要。

作者简介:心理咨询,美国加州综合大学应用心理学硕士研究生,北京大学心理学学士学位。

参考

程文宏、刘毅、范娟、唐惠琴、李敏、王祖成。 (2006)。抑郁青少年及其父母的求助行为。中华临床心理学杂志,(06):606-608。

戴长顺,王永阳。 (2020)。郑州市青少年抑郁症状与网络成瘾及其关系分析现代预防医学,47(11):1985-1988。

付小兰、张侃、陈雪峰、陈志彦。 (2021)。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精神卫生发展报告(2019-2020)。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黄传豪、王慧秋、王秀珍、林贝尔。 (2021)。青少年抑郁情绪、抑郁症因果信念和自尊感对求助意愿的影响。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9(07):1091-1095。

侯金勤,陈志彦。 (2016)。青少年抑郁的发展轨迹:定义亚组及其影响因素。心理学报, 48(8), 957-968。

李海蕾,张文欣。 (2014)。青少年的学业压力和抑郁:同伴支持的缓冲作用。中国特殊教育,(10):87-91。

,GA,,AL,,MS,福特,S.,塔夫,J.,&。通格,北京(2013)。做什么?早期学习。 , 151 (1), 298-305。

D、A、C(2008)。 :自我和ilnes.ihira

陈定彦,黄媛媛,周莉,等。 (2020)。 2017年深圳市中学生抑郁症状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健康教育,36(8):738-743.

王晶晶、侯浩、裴一飞、张颖、何晨露、唐杰、朱一阳、王伟。 (2022)。网络成瘾和睡眠时间在青少年校园欺凌与抑郁关系中的链式中介作用。现代预防医学,49(04):636-639+645。

夏瑾. (2021)。为您的孩子建立积极的情感模型。中国青年报,(8).

《图片|视觉中国》

开启白名单: 业务合作:

内容合作、贡献交换:@.or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