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抑郁|如何照护抑郁青少年?父母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时间:2024-09-11 14:05 如何关爱抑郁青少年? 孩子做选择,大人不做选择……傲慢的背后其实是一种无助:有时候真的别无选择。比如照顾一个抑郁青少年——而这个孩子就是你自己的女儿/儿子。 如今,我们作为父母陷入这种别无选择的境地的可能性正在迅速增加。如今,世界各地的青少年正在经历比10年甚至5年前更为严重的心理健康危机。例如在美国,2019年约有五分之一的在校学生认真考虑过自杀,2021年,44%的高中生报告在过去一年中经历了持续的悲伤或无望感。世界卫生组织(WHO)2022年发布的《世界精神卫生报告》指出,在新冠疫情大流行的第一年(2020年),全球患抑郁和焦虑症的人数分别增加了28%和26%,青少年的患病率高于成年人。在中国,6至16岁儿童各类精神障碍的患病率高达17.5%,青少年抑郁的筛查率高达24.6%。 或许这些冰冷的数字,对于我们大多数“正常人”来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但对于每一个正在经历或经历过抑郁心理健康危机的孩子,以及他们的亲人来说,这些数字落在他们身上,是100%、难以忘怀的痛! 随着全社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越来越关注,关于青少年抑郁的科普内容近年来也层出不穷。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就能找到很多相关的资料和信息。然而,人们却常常忘记,甚至根本不去想。更糟糕的是,当青少年出现抑郁严重心理问题时,面临的危机不只一种,而是两种:除了青少年自身,他们的家人或其他照顾者也面临着应对情况的挑战。他们自己也在经历危机。 为了应对这两种同时发生的危机,孩子及其家庭,或者病童的其他照顾者(如亲戚、朋友、老师、同龄人),都必须参与到预防和治疗计划中,与专业人士一起帮助孩子识别和了解情绪障碍的成因,并采取科学有效的应对和干预措施,同时加强今后处理此类问题的技能和支持系统。 很容易说“每一个患病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患病的家庭”或者简单粗暴地将患病的原因归结为“原生家庭”,虽然这种说法具有很强的直接影响,但并不完全科学和令人信服。青少年抑郁和很多其他心理行为问题一样,是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实很多家长也在痛苦中挣扎,感到迷茫和自责,理性的做法是让他们树立信心,提高能力,同时也让他们意识到家庭功能上的不足,比如沟通困难、应对技巧不健康、家庭结构和组织不完善、家庭成员关系紧张、对疾病的偏见和污名化等。在帮助青少年摆脱抑郁问题的过程中,照顾者和整个家庭的支持与让青少年及时接受专业治疗同样重要,从长远来看,青少年比单纯的治疗更为重要。 此外,我们必须面对这样一个事实:父母和其他照料者在照料青少年时所面临的需求、困难和挑战与照料幼儿时完全不同。当孩子进入青少年时,应对技巧可能会变得完全无效,需要重新学习和补救。 《青少年抑郁照护者指南》是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被市民戏称为“我们的宛平南路600号”)青少年心理健康团队编写的一本书,该中心是上海一家几乎家喻户晓的专业精神卫生机构,是全国精神疾病的医疗中心。《心理学600号》的最新作品属于《心理学600号》系列的“大家族”,也沿袭了其一贯的专业、轻松、亲切、实用的风格。在写作过程中,无论是作者团队还是出版社编辑团队都感受到了让它专业化、可读性、可操作性的巨大挑战。此外,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等社会各方也对本书的编著出版给予了高度关注和热情支持。经过几轮团队的改进,我们终于心满意足地把这本小书呈现在了大家面前。 本书可以看作是抑郁青少年家长、老师等照顾者的“心理学家朋友”,帮助解决疑惑,也可以作为刚进入青少年心理障碍诊疗领域的新晋医学从业者的指南。从心理健康素养、改善自身及家人心理健康的角度,相信每一位读者,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都能从中获得有趣的知识和实用技能,并从某种程度上受到启发。 因为写作团队的初衷来自于我们自身都是“孩子的父母/照顾者”。 谢斌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 上海交通大学心理学博士生导师 中华预防医学会精神卫生分会主任委员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监事 (本文为《青少年抑郁患者照顾者指南》的前言,标题为编辑所加) 精彩的书摘 青少年正处于快速生长发育的特殊时期,这一阶段身体快速发育,身高体重逐渐接近甚至达到成人水平,第二性征的发育让他们看上去更加成熟,但心理发育有时却跟不上身体发育的速度。随着自我认同感的发展,他们变得敏感脆弱,希望获得周围人的认同,可能开始穿衣风格与众不同,坚持自己的想法,行为举止与众不同,经常独立自主或与成人、权威争吵,情绪更加冲动。家长或周围人常常将他们“不理智”的行为视为“青春期叛逆”或“还没长大”。但这些“异常”表现也可能与情绪异常密切相关,需要及早发现甚至干预。 摘自知识部分:什么是青少年抑郁? 家长应提前了解医院情况,通过官方渠道预约就诊,关注孩子近期情绪变化、饮食、睡眠、日常活动等情况,特别关心的问题可以记录下来,以免医院时遗忘。及治疗经历,请提前整理病历、检查报告。 选自技巧篇:青少年情绪问题如何就医,一起来了解一下 在初诊时,医生会分别访谈青少年与家长,之所以分开访谈,是因为青少年往往不愿意在父母面前谈论自己的情绪和困难,在与家长访谈时,医生会详细询问孩子的成长发育、性格特质与健康状况、学校表现与人际关系、家庭结构、家庭互动与功能、家族中是否有相关疾病病史等,这些问题并非为了满足医生的好奇心,而是为了更好地评估青少年情绪背后的因素。 选自技巧篇:青少年情绪问题如何就医,一起来了解一下 父母要把握好分寸,一点一点地给予爱,没必要“包天盖地”地包办一切,可以做的是:增加家庭的集体娱乐活动,比如从没有集体活动到每月一次,比如以前一家人很少周一一起吃饭,那么就安排每周一起吃一次晚餐;增加一些教育游戏/手工活动,以合作的方式进行,尊重孩子的选择和界限。 增加“你来”和“我去”的次数,本身就是一种沟通,以尊重的态度增加联系,可以让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感觉到身后的靠山并没有离开,这种现实感是一种支撑力量,可以帮助他克服小困难,在面临无法解决的困境时回头求助。 选自技能部分:如何与抑郁青少年相处和沟通? 很多家长感到奇怪,孩子已经接受过心理治疗,医生为何还要开药?对于青少年抑郁的治疗来说,保证生命安全和迅速缓解症状是重要的前提,因此,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相结合。对于轻度抑郁患者,特别是不愿意或无法服药的青少年,可以单独使用心理治疗。但对于中重度抑郁症患者,特别是重度抑郁患者,不建议单独使用心理治疗。心理治疗中,医生也会定期评估症状,如果轻度抑郁症患者单独接受急性心理治疗6周后效果不佳,或12周后症状仍未完全缓解,则应使用联合药物治疗。 摘自治疗篇:如何选择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 照顾抑郁孩子就像一场马拉松,最重要的是坚持,如果一开始就操之过急,付出太多又付出太少,很可能先耗尽自己的耐心和情绪。过程中肯定会有困难,要学会向别人求助(可能遇到的问题,比如是否要挂号就医,药物是否合适,孩子放弃治疗怎么办等)。如果觉得自己无法把握帮助和照顾孩子的尺度,可以向专业人士寻求帮助,比如心理治疗师、精神科医生等。 摘自《自助:照顾者的自我心理调适》 (以上图片及文字摘自《青少年抑郁患者照顾者指南》)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