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情感心理医生|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一本让你受益匪浅的名著

时间:2024-08-25 14:05     作者:心理咨询   阅读

《蟾蜍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的 6 篇评论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脑子里一定有很多感悟,这时候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忘记写书评。想知道书评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蟾蜍先生去见心理医生》书评,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蟾蜍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笔记

这本书注定会陪伴我。

那天早上,我看到通知,看到会议时间是9点,而不是10点。我不知道当时我脑子里在想什么。我来得很早,只是想买杯咖啡。当我到达商店时,我发现它要到12点才开门。所以我没有喝上一杯咖啡。种子当时就埋在潮湿的土壤里。

做完任务后,正好下起雨来,土壤湿润了,种子快要发芽了,我就去找肥料,还点了咖啡,到了咖啡店,店里一个客人都没有,只有一位女店员。

来到咖啡店,我很少主动跟店员打招呼,怕打扰到店里的安静。我找了个舒服的座位,看了看手机上的未回复信息,看到右边的角落里放着几本书,基本都是一些很火的书(畅销书)或者关于泡咖啡的书。我看了一眼,心想对这些书没什么兴趣。

不知道哪只手从角落里拿起了一本书,书本柔软,摸起来很舒服,成功吸引了我。

鼹鼠去看望蟾蜍时,发现蟾蜍抑郁。在鼹鼠、田鼠和獾的鼓励下,蟾蜍接受了苍鹭的心理咨询。从此,共和国与苍鹭的对话就有了十篇记录。

蟾蜍从不知道自己为何悲伤,到剖析自己的状况,再到理解为什么周围的人与众不同,并原谅了已故的父母。

可以说,《蟾蜍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既是一本小说,又是一本工具书,它引用了外国童话《柳林风声》中的一句话,详细讲述了蟾蜍先生情绪好转的过程。

作者真的很聪明,书名很直白,让想看心理医生的人都想先看这本书。用蟾蜍先生的故事作为引子,让人感觉很轻松。用动物作为人物,读者更容易记住书中的人物。如果名字是人,读者很容易用以前认识的人的名字代替,影响阅读。

在蟾蜍和苍鹭的对话中,书中不断运用心理学知识。它更像是一本工具书,从蟾蜍的抑郁延伸出咨询心理学的概念。蟾蜍用独特的沟通方式,解读出他不同的情绪。咨询心理学不是告诉你,对于这种情绪,你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而是引导你去理解你正在表达的情绪。比如,生闷气就是一种你不想立即表达出来的愤怒,慢慢放下。

在苍鹭的帮助下,蟾蜍将不同的情绪表现分为“自然子女类型”、“适应子女类型”、“父母自我状态类型”、“批判父母类型”和“成人状态类型”。

因为宝宝出生的时候还没有学会表达自己,饿了就会不舒服,用不同的动作来表达自己,经过不断的尝试,发现哭这个动作是可以认识的,所以很自然的饿了就会哭。

当你还是个孩子,身处陌生环境时,你发现唯一可以依靠的人是两个比你重 10 倍以上的巨人。你没有办法逃脱,所以你只能屈服并适应他们给你的任务。例如,你的父母会告诉你,如果你不听他们的话,他们会不高兴。你会知道你必须服从。

父母是第一个模仿的人,身边只有这两种同类生物,模仿狗是不可能的(但事实证明人没办法的时候也会模仿狗)。在中国,人们可能还会模仿爷爷奶奶,很多做事方式和父母很像,就进入了父母自我状态。

从小到大,我们应该都接受过父母很多的教育,当你教育别人的时候,你也会发现,语气和父母的很像,就连挑剔的程度也是一样的。

如果你说:“你一点都不像你的父母,我和他们完全相反,我永远不会像他们”,那么你可能像你的父母一样在批评自己。

成人状态是你独有的,此时的你不断成长进步,不断完善自我,并不代表其他状态不好,它们是最原始的,是构建自我的基础。

最后,我看到蟾蜍先生好起来了,忍不住对着书微笑。当我觉得一本书写得好时,我会喜欢它和书中的一切。现在我有点喜欢蟾蜍了,就像我因为《小王子》而喜欢罗斯一样。

这是为了纪念我第一次用三个小时看完一本书。

蟾蜍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笔记 2

心理医生情感专家_情感心理医生_心理医生情感咨询

本书讲述了蟾蜍先生心情有些抑郁,经向心理医生苍鹭进行心理咨询,逐渐好起来、重新找回自我的故事。

作者罗伯特·德·博德毕业于剑桥大学塞尔文学院,是一位资深的心理学研究者和临床实践者,本书是他最著名、最畅销的心理学科普读物。

书很薄,总共只有199页,几个小时就能看完,没有压力。

我们可以把这本书看作是一次了解自己内心的机会。我也经历过蟾蜍先生那种长期郁郁寡欢的状态,觉得生活没有希望,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虽然当时我不明白,但现在我觉得这可能是抑郁的一点前兆。当然,自从我找到了目标,这些症状就消失了。

如果我当时读了这本书,我应该能够更快地从另一个角度帮助自己。

接下来我会通过几个问答的方式简单介绍一下书中的内容~

1.蟾蜍先生为什么要来做心理咨询?

我感觉自己没有任何价值,而且我的生活变得一团糟!

我想知道我这一生都做了些什么?我取得了什么成就?

真正让我伤心的是朋友们对待我的方式。他们责怪我、攻击我、羞辱我。

2. 人类最基本的情感是什么?

了解你的童年是了解你自己的关键线索。

某些基本人类情感是与生俱来的。儿童的基本情感包括快乐、喜爱、愤怒、悲伤和恐惧。

3. 你为什么生气?

你必须学会??如何生气而不具攻击性。

生气是时间可以冲淡愤怒的最好例子。说白了,生气是失败者面对强大胜利者的反应。

4. 在您??的童年时期,谁对您影响最大?

如果一个人被一个比自己强大很多倍、他又无法逃脱的人(比如他的父母)欺负、伤害,他会作何反应?

可能会有“顺从的行为”、“取悦”、“道歉”、“依赖”。

我们小时候经历的最强烈的情感不可避免地会成为我们成年后最常感受到的情感。顺从的行为可能会导致一些人学会依赖别人,换句话说,他们永远无法真正长大。

5.孩子如何发泄愤怒?

强←—→弱

叛逆、发脾气、生气、任性、抑郁、拖延、无聊和退缩

情感心理医生_心理医生情感专家_心理医生情感咨询

6.三种自我状态有何区别?

自我状态的三位一体是“父母状态”、“成人状态”和“儿童状态”。

“成人自我状态”是指我们理性行事而非情绪化行事。只有在这种状态下,我们才能对自己有新的认识。

当你处于儿童状态时,你会体验到童年的感受,无论好坏。你会重温过去的情景,体验过去的情绪,但你不会学到任何新东西。

当你处于“父母状态”时,你基本上要么批评别人,要么教育别人。当我们处于“父母自我状态”时,我们的行为就像自己的父母一样。每个人都有“父母状态”,这来自于我们父母的言行以及他们在我们小时候对待我们的方式。

7. 你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

当我们回顾你生命中最早的阶段,从出生到大约四五岁,发生的每一件事都会对你和你随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包括你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你对自己的看法是在你生命最早的阶段形成的。

例如,在你的童年时期,大约四五岁的时候,你会尝试回答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你如何看待自己?我优秀吗?”

第二个问题是:“我怎么看待别人?他们好吗?”

有 4 个答案:

1. 我很好;你也很好。

2.我很好,你不好。

3. 我不好,你才好。

4、我不好,你也不好。

8.情绪有用吗?

当你感到害怕时,焦虑想法就会上升到你的意识层面,使你无法放松。

尽管你开始在理智上理解自己的行为,但要完全了解自己,唯一的办法是与情绪联系起来。随着你越来越意识到自己的情绪,你会意识到它们不是可有可无的,你也不能忽视它们,因为情绪是你自己的内核。

只要我们真正理解自己的情绪,就有成长的机会。

蟾蜍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笔记3

《蟾蜍先生去找心理医生》是英国畅销二十余年的国家级心理咨询入门书。作者是资深心理咨询德博德,巧妙地在短短的故事中慢慢发酵和推演一些自我心理探索的实用方法和技巧,通俗易懂。故事中,身患严重精神疾病的蟾蜍先生在与心理咨询师苍鹭十次面谈后,慢慢摆脱了童年伤痛带来的困扰,对未来有了明确的方向和规划。他的朋友们也纷纷对新生活有了憧憬和期待。他是一个绝对幸福的男人。

当然,我们不想讨论现实生活中的十次咨询是否能解决一个困扰人们生活的问题。

对于严重的精神疾病来说,治愈的过程可长可短。有些人用一生去治愈自己的痛苦,而有些人可能永远不知道自己的痛苦是什么。俗话说,每个人的幸福都差不多,但不幸却不一样。这本书其实就是想帮助人们找到自己的痛苦,以及痛苦背后相似的原因——根源。换句话说,它引导我们发现问题,寻找背后的答案。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很大程度上实现自我治愈。

心理医生情感咨询_心理医生情感专家_情感心理医生

蟾蜍从一个想要依赖苍鹭“给出”自己疑问答案的“小孩”,成长为一个愿意主动配合、主动探索的“大人”。整个过程中,他从来没“得到”过一个现成的答案。辅导员苍鹭大部分时间扮演着“倾听者”的角色,引导蟾蜍“讲述”自己的故事。而“讲述”的过程,其实就是蟾蜍与自己生活相联结的过程——他在说话、在发现、在产生疑问。此时,苍鹭适时地扮演了另一个角色:“解释”,帮助蟾蜍找到正确的方向。

在剥茧抽丝的过程中,蟾蜍多年的困惑迎刃而解,心态也逐渐变得积极开朗。作为旁观者,我们都能感同身受:你有没有因为自己的不开心而责怪别人?你有没有因为别人的眼光而对自己严厉?你有没有无缘无故地失控过自己的情绪?还是一直深陷“心理游戏”的泥潭,直到赢了游戏却输了自己……似乎生活中总有一些解不开的小结,扭曲成情绪,其中一种就叫“愤怒”。海伦用两个例子来说明它的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强烈的,像煤气罐爆炸一样,威力很大,杀伤力很大。我们可以理解为雷霆万钧、怒不可遏;另一种则是不带攻击性的缓慢释放。这种方式可以持续很长时间,几小时甚至几天,这就叫生闷气。我对这种情绪很熟悉。为了反抗父母和老师的严厉,自己顺从、讨好外界,内心却用利剑伤害自己。这些在童年时期形成的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的防御机制,到了成年时就会转化为一些不恰当的行为策略。虽然与“道德”的对错无关,但看到一个成年人发脾气,确实让人很尴尬。更尴尬的是,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一点。

在《成长的寓言》一章中,蟾蜍若有所思地说:“我从来没有意识到父母其实对孩子有着巨大的权力和绝对的控制力。他们可以爱孩子也可以抛弃孩子,可以宠孩子也可以虐待孩子。你遇到什么样的父母就像买彩票一样,看你的运气。”苍鹭说:“你说得对,蟾蜍。大多数父母都会尽最大努力养育孩子,很少有父母会故意伤害孩子。但是,父母也是人,他们必然会把自己的想法和行为传递给后代,就像他们一定会把自己的基因传递给下一代一样。所以孩子要学会的,就是如何应对和抵御后果。”

因此,我不断学习、觉察、接受和治愈自己。没有痛苦的童年很难得,看到痛苦再去责怪别人也没用。只有努力去理解和妥协过去,主动去做出改变,才能看到新的世界。

今晚跟朋友聊天,聊到这个话题。我心里有一股力量,不断推着我四处奔波,像一个充气但未封闭的气球,漫无目的地飞翔。我想,这或许是一种想要“找到答案”的力量,总是不满现状,总是不相信眼前的答案,总是想要追寻真理。但现实中的答案并不像故事中那么完美、自洽。它可能是一个遥远的点,也可能是眼前的一团模糊的团块,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清晰。

但只要我不断寻找,最终我就会接近我想要去的地方。

蟾蜍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笔记4

读书的过程就像在纷繁复杂的书籍中寻找一块符合自己形状的拼图,读的书越多,我越感觉自己只是拼凑出了拼图的一角。

是的,我同意,读的书越多,就会变得越谦虚。

这本书并没有让我学到很多新的东西,但跟随蟾蜍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的过程,让我想起了自己成长的过程,一路上与自己发生无数次冲突与和解是多么的艰难,让我意识到,不管现在的我有多少缺点和不足,我都要珍惜自己,热爱生活。蟾蜍先生的逐渐成长和他的成长故事,让我感到很亲切,从中收获了很多温暖、柔软和坚定。

与蟾蜍先生的成长契机类似,我的个人成长也是从回顾自己的人生开始的。

到了我回顾的某个时刻,回顾的开始已经不再是事件本身,而是认识到这个事件对我意味着什么,对我造成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的来源。

这让我意识到,在我的过去,每件事的发生都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秩序、有关联的“必然”。当某件事发生时,它会在一段时间内影响我,甚至重塑我背后的逻辑,让我成为一个行为模式不同的人。

回顾成长,就好比进入长跑的最后冲刺阶段,在飞速前进中,感受到撕裂的肌肉和注入的能量,在冲过终点线的那一刻,感受到巨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但确实,只有悬置而认真的反思,才能给自己带来真正的成长。不认真的反思,或者说,从别处去反思自己认同的他人,只会给人一种廉价的思考感,让人觉得自己好像知道了一些道理,有了些思想觉悟,但其实那还是自己价值体系里的东西。即使不是,也不会因为看到了认同感就变成自己的东西。看到某个观点,就想着“我也这么认为,但我就是说不出来”,这是虚假的反思和思考,说不出来,就是没有。只有认真思考之后反思的东西,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虚假的反思和思考,太轻浮了,只是一种装腔作势而已。

很多事情曾经被认为是我的“黑历史”,很多事情让我一想起来就想对自己说对不起,很多尴尬的事情让我想起自己用脚趾头就能挖出一套两居室,很多事情曾经让我感到愤怒和痛苦。在经历了暂停的回顾和反思之后,我明白了为什么会发生那些事情,为什么我会做出那些决定,为什么我会有那些情绪。所以现在回想起来,我可以确定我不会再做同样的事情,不会再做同样的“错误决定”。因此,那些过去发生过、无法改变的事情不再让我对自己感到愧疚。我可以客观地看待它们,与它们和过去的自己和解。

当你与过去的一切、与过去的自己和解后,你就会迎来温和的性格,我称之为真正的“温和”。这样的温和,不是听得见的软话,也不是看得见的微笑问候,而是对各种事物、人的理解与认同。在不理解、不认同时,不会有苛刻、偏激、否定的言语攻击。不会情绪化地处理事情,只会根据自己的好恶、自己认为的对错,表达自己的意见。会控制自己冲动的言行,从而避免做出草率的决定和不当的行为。

书中将此定义为“情商高的人”:“情感可以让你在自我成长和提升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因为它会把你从一个独立的个体带入一个共生关系。独立意味着做自己的自豪感,也包括独特的天赋和与众不同的部分。独立的人总是守护着自己新获得的自主权,就像一个曾经被殖民的国家重新获得自由一样。这当然没错,但共生体现的是成熟和自我接受,也包括接受他人的同时求同存异。共生让你在社交和工作中能与他人有效地联系和协作。”

我和蟾蜍先生一样,也相信“真实地活着,就是真诚地回应当下的需要,可以打破从小延续下来的因果循环,让真实的自己挣脱过往经验的束缚,在自由中成为真正的自己”。

愿每个人都能在思想自由中,真挚、精神地热爱生活、享受生活,成为真正的自己。

蟾蜍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笔记

以下是我的一些收获:

1.利用上下班时间

2.阅读满足学习心理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