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心理医生|走进阿斯伯格综合征,了解不被大众理解的天才小孩时间:2024-08-20 14:04 我们都知道,这个世界上每个人的性格都是不一样的,在我们的生活中,用来形容性格的常用词有开朗、乐观、活泼、内向……随着时代的进步,在大众的心目中,有些性格被认为是“不好的”,比如害羞、内向等。家长们都希望尽可能地改变孩子的性格,让他们从内向变得外向,从腼腆变得大方。然而,对于家长来说,与其想尽一切办法去改变孩子先天的性格倾向,不如去接纳、尊重、引导。 本期科普,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阿斯伯格综合症,聊聊这些不被大众理解的“天才儿童”。 1. 什么是阿斯伯格综合症? 在解释这个概念之前,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真实的故事。 小男孩壮壮今年5岁,上幼儿园中班。在班里,壮壮看起来“很听话”,这种听话意味着,当班上其他小朋友聚在一起玩游戏时,壮壮小时候通常会选择安静地坐在座位上看书。无论是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吃饭,还是上课,壮壮基本都能自己完成,没有人担心他。用老师的话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照顾的孩子。在家里,壮壮不像同龄的其他男孩那么调皮,只要有条件,他就会看看新闻联播,看妈妈买的绘本。我会觉得,这又是一个“别人家的孩子”,毕竟,这个看起来如此听话懂事的孩子,谁会不喜欢呢? 但这个故事远没有那么简单,我只讲了前半部分,虽然壮壮在幼儿园里“很听话”,但是对于自己的东西,他有很强的主人翁意识,不管是喝水的小东西,还是用过的杯子、吃饭的小碗,或者是从家里带回来的零食,这些都是壮壮的私人物品,别人不可以动,如果有人动了壮壮的东西,那么壮壮就会立刻变得大喊大叫,情绪非常激动。 在家里的壮壮也是一样,当父母跟他讨论绘本的时候,壮壮表现得像个“大人”,能跟家人滔滔不绝地讲着自己在绘本里读到的知识。但如果爸爸妈妈要转移话题,壮壮就会变得很兴奋,不仅会一直缠着爸爸妈妈,不停地讲刚刚讨论的话题,还会大吵大闹。 随着时间的推移,爸爸妈妈发现壮壮的表情和其他人很不一样。与其说是一家人在一起聊着话题,倒不如说壮壮在做一场“演讲”,爸爸妈妈就是他的听众。在这场演讲中,壮壮全身心投入,完全不和父母互动,也不关注外界。壮壮的病情后来被医生诊断为典型的阿斯伯格综合征。 1944年,汉斯首先提出了这一观点。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这种最初被称为“自闭症精神病态()”的精神疾病,就变成了现在的“阿斯伯格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不善于与人交往,表达自己的意愿时直接而生硬,经常说些离题的话,兴趣狭隘,行为刻板而有限,对不感兴趣的活动注意力短暂,对喜欢的活动则更加专注,记忆力特别好……由于他们表现出的一些特征与自闭症患者非常相似,所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多阿斯伯格患者也被误认为是自闭症患者。但深层次的原因是,阿斯伯格患者最根本的问题是沟通困难,这与自闭症患者有很大的不同。 2. 怎样对待阿斯伯格综合症患者?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既然生于这个社会环境,我们需要学习的关键知识之一就是如何与他人相处,而面对阿斯伯格症患者时,我们要面对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该如何引导阿斯伯格症患者进行全面的社交互动训练。 在社交方面,亚斯伯格症患者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无法建立自己所需要的社会陪伴,缺乏自发寻找他人分享喜悦、快乐或成功的欲望,缺乏社交能力或情感。在过去无数的亚斯伯格症病例中,最让我们心碎的一件事,就是有很多孩子无法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念,只能通过一种非理性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幻想和乱七八糟。就像上面故事中的壮壮,他在幼儿园时之所以选择独自看书,并不是因为他喜欢看那本书,而是因为在他的这个世界里,他无法正确感知社交活动所带来的快乐,而壮壮本人也缺乏自发寻找他人分享喜悦、快乐或成功的欲望。 在一些对阿斯伯格综合征不太了解的人眼中,患有阿斯伯格综合征的人都是“小天才”,因为他们在音乐、数学、美术、计算机等各个领域都或多或少拥有过人的能力。牛顿、爱因斯坦、苏珊大妈、陈景润等人都因这些特征被怀疑患有阿斯伯格综合征。 但作为阿斯伯格症患者的亲属,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与帮助是非常重要的,让他们不觉得自己是怪物或是低人一等,而是通过自身可能的某些方面被赋予取得杰出成就的机会,同时能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的小幸福,能够和朋友一起出去郊游,才是每个人都向往的生活。要强调的是,并不是所有的阿斯伯格症患者都会展现出独特的天赋与过人的智商,不管是否如此,他们都需要在一个被理解、被接纳的家庭环境中成长,也需要建立自己良好的社交圈,融入社会生活,保持基本的心理健康。 近年来,阿斯伯格综合症在网络上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知名度也越来越高。我们呼吁阿斯伯格综合症儿童得到应有的理解与尊重,得到家庭、学校、机构、社会的支持,在协作的帮助下,事情会更加顺利。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