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儿童心理医生|物质丰富的当下,孩子的脆弱为何成为全球蔓延的新现象?

时间:2024-08-09 14:17     作者:心理咨询   阅读

如今的社会越来越富裕,但是那些不愁吃穿的孩子们却似乎越来越脆弱。

这些来自富裕家庭、深受父母宠爱的孩子,却表现出令人费解的不快乐和困惑;许多人还表现出情绪障碍综合症:成瘾、焦虑、抑郁、饮食失调甚至自残行为。

更令人担忧的是,儿童的脆弱性已经成为一种蔓延全球的新现象:

在中国,北京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达儒心理学创始人徐文伟曾提出“空心病”的概念,他发现在物质极其丰富的今天,精神障碍的发病率不断上升。

无独有偶,美国心理咨询也发现青少年存在类似的“空虚”问题。在芝加哥市中心被称为“空虚”,在纽约郊区被称为“空虚”,在佛蒙特州乡村被称为“沉闷”……

玛德琳·莱文( )是一位临床心理学家,20 多年来一直在美国为脆弱且不快乐的青少年提供治疗,在处理过各种各样的案例后,她积累了大量有关这种现象的疑问。

玛德琳莱文

为了帮助解决这个困惑,玛德琳·莱文查阅了100多项关于儿童发展的研究,采访了数十位医生和研究人员,并结合自己作为心理学家和家长25年的经验,将所见所闻、所想所感浓缩成《反脆弱育儿》一书。

在她看来,良好的家庭环境并不能保证孩子拥有健康的情绪、优秀的成绩和独立的能力,父母的贴心陪伴、家庭成员间深情的交流才是孩子拥有健康自我、阳光性格的基本保证。

书中内容不仅汇集了相关的科研结论,也蕴含了切实的育儿经验,家长不仅可以从更高的维度了解孩子脆弱的原因,还能找到合适的应对方法。

“你们这一代的孩子,别活得太舒服了。”

“我在你这个年纪的时候,生活条件比你差多了。”

人们总是感叹这一代孩子被宠坏了,却很少听到有人谈论他们的烦恼。其实,在他们看似正常的外表下,隐藏着一种直击内心的难以言说的脆弱。

对于这些“天选之子”来说,有了父母的充裕经济实力和关爱,加上学校、社区提供的心理健康服务,这个问题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解决。

但现实却恰恰相反,相比其他社会阶层,富裕家长寻求专业帮助的意愿较低,他们强烈希望保护隐私,担心寻求帮助会影响孩子的学业成绩。

学校心理学家和辅导员还表示,当他们建议有心理健康和药物滥用问题的孩子寻求帮助时,高收入父母的反应比中低收入父母更为防御和消极。

例如,14 岁的肖恩 (Sean) 的父母花了两三年的时间才接受并认真对待他变得越来越不快乐的事实。

其实早在进入中学的时候,他就已经意识到自己的不对劲,并多次向父母寻求帮助,但父母却不以为意,告诉肖恩“过这段时间就没事了”。

当他意识到自己的抑郁、孤僻和眼泪无法打动父母时,他开始吸毒,和学校里的“坏”孩子混在一起。即便如此,他的父母还是不愿意承认他有什么严重的问题。

终于有一天,肖恩带了一把枪回家,他的父母决定带他去心理诊所。在治疗期间,肖恩说:“我必须拿枪指着他们的头,让他们‘意识到’我有问题。”

肖恩随后接受了一系列心理治疗。不幸的是,此时他不仅患有轻度抑郁,还表现出一些非常愤怒和反社会的行为,这已经升级为一个棘手的案例。

权威儿童心理专家_权威心理医生儿童推荐_儿童权威心理医生

就像肖恩早年那样,这些孩子普遍在学校表现不错,在家也表现良好,可能看起来不太阳光,甚至有点胆怯,防御心理导致问题被掩盖、淡化。

当孩子心理问题的事实充分暴露时,问题已经变得更加严重,更加难以解决。

父母们应该意识到,与其他社会经济群体的孩子相比,他们更容易受到伤害,并且患抑郁症、焦虑症、身体不适和不快乐的比例最高。

调查显示,尽管家长的收入和受教育水平普遍较高,但美国私立高中学生焦虑、抑郁、身体不适、注意力问题和违反纪律的患病率却比美国高中生平均水平高出2倍到5倍。

近年来,美国还把来自受过良好教育、富裕家庭的青春期前儿童和青春期男女重新定义为心理和行为层面的“高危人群”。

因此,富裕家庭的父母需要放下警惕,同时对孩子的行为保持足够的敏感和关注。

此外,随着相关研究的积累,另一个“反常识”的结论也逐渐清晰——孩子十一二岁之后,物质财富的增加并不意味着情感健康上的优势,反而可能转化为劣势。

这意味着我们大多数人所相信的东西,比如金钱、教育、权力、威望、物质享受等等,都无法保护孩子免受情感不健康的影响。

对此,玛德琳·莱文呼吁我们反思当今的“富裕文化”,这种文化对孩子来说重视什么、忽视什么、贬低什么。

“我们需要抛开对金钱的所有先入之见,进行‘细致分析’,看看是我们的财富还是与财富相关的事物导致幸运儿突然出现情感脆弱。也许还有其他原因。”

越来越多的研究数据一致指出,父母受教育程度较高、家庭较为富裕的孩子,更容易出现严重的情绪问题,专业的研究让我们逐渐拼凑出富裕家庭孩子脆弱的真正根源。

经过研究发现,两个因素的反复出现,才是这些孩子情绪问题的“罪魁祸首”:一是“成就压力”,二是“与父母的疏离”。

1.“唯分数论”的成就压力

成就压力通常来自于家长的过度介入,家长过于关注孩子的成绩是否优秀,却忽略了孩子生活中的其他方面,换言之,只要孩子的“历史指标”——综合成绩足够好,其他的就全由家长来操心了。

但这也是问题所在,家长用单一的指标去评价,关注孩子每一点进步,这对于培养孩子的创造力、适应能力、学习的内在动力,没有任何帮助,反而会为孩子埋下失败的种子。

研究发现,家长对成绩的过度重视,与孩子“完美主义”息息相关,导致孩子无法正常生活,如考试焦虑、睡不着觉、呕吐、装病等。

“完美主义”的表象之下隐藏着家长对孩子成绩的过度关注所导致的压力和焦虑的泛化,追求完美的孩子认为如果达不到就等于失败,逐渐产生各种令他们犹豫不决的表现。

总之,当父母的爱是功利性的、以外在的成就为条件时,孩子会因为想要获得父母的爱与认可而努力追求“完美”,难免会犯错,这让孩子感到强烈的羞耻感和绝望感。

家长并非不明白这个道理,而是更加担心,如果没有持续的干预和监督,孩子就无法取得成功。

对此,美国精神科医生尼尔·雅各布森博士提醒我们一个令人心碎的遗传事实:“富有的父母似乎忘记了孟德尔遗传定律,一切永远回到平庸的中间值。”也就是说,父母可能在某些方面很出众、很优秀,但并不一定会生出天赋同样出众的孩子。

北京大学教授丁彦庆夫妇(同为北大毕业生)意识到了这一点,两位“学术大咖”父母也渐渐接受了女儿的平凡。

2. 亲子疏离“无处不在”

儿童权威心理医生_权威心理医生儿童推荐_权威儿童心理专家

影响儿童情感发展的另一个持续特征是与父母关系疏远。研究表明,与来自贫困家庭的青少年相比,富裕青少年整体上与父母的生理和心理联系比其他任何群体的青少年都要少。

为什么当家人围绕在青少年身边时,他们会感到疏远?

玛德琳莱文的一位名叫凯尔的年轻访客非常准确地描述了这种情况:“这太奇怪了。我感觉我的母亲似乎无处不在,但又同时不在任何地方。”

二者看似矛盾,背后却隐藏着密切的关系——“无处不在”意味着父母侵占了原本属于孩子的领地;“无处不在”则体现了亲子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

也就是说,严格控制或过度干预的父母虽然在物理距离上与孩子格外亲近,但他们“无处不在”的行为无疑使得孩子在心理上有意无意地与父母拉开了距离。

在这种状态下,孩子很难感受到关爱,这也意味着家庭中往往缺乏真正的“亲子时间”。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富裕家庭的父母往往低估自己的“缺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而高估孩子对他们的亲密程度。

现在我们明确了这两个原因,那么我们也可以顺藤摸瓜,在育儿层面寻找解决方案,用这把钥匙帮助孩子重回正轨,逐渐成长为情感健康的成年人。

毫无疑问,每个父母都想给孩子最好的,但问题是如何做到呢?

波士顿塔夫茨医学中心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学主任约瑟夫·扬科夫斯基博士说:“富裕家庭的父母当然希望给孩子最好的,但他们的愿望是机械的。”

曾经流行的“清单育儿”可以看作是机械育儿的一种变种——把完美孩子需要具备的品质罗列出来,父母只要“按照清单”去培养孩子,孩子就会成为全能的学业高手。

殊不知这些外在的条条框框,从长远来看,不仅剥夺了孩子形成健康自我的机会,也让他们的心灵愈发脆弱。

我们过于关注孩子的行为,却忘记了他们自己是什么。当青少年试图弄清自己是什么时,他们实际上得不到太多支持。相反,他们大多会受到父母的干涉,不知道他们应该做什么。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完全被剥夺了他们所渴望的支持、温暖和参与,同时又受到不断的干扰、反对和批评的伤害。尽管父母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实际上却破坏了孩子心理成长的过程。

那些被迫重视他人的意见而非自己的意见,并且被剥夺了发展真正自我意识机会的孩子,他们的心理发展会发生扭曲,使他们变得脆弱和无助,并遭受深度抑郁、焦虑、药物滥用和空虚的困扰。

强调,“干预”与“支持”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过程,“支持”与孩子的需求有关,“干预”则代表家长的需求。

因此,帮助孩子满足自我探索的需求,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至关重要。随着年龄的增长,外部的支持可能会缺失。只有坚实的自我才能一直陪伴孩子面对这个竞争激烈的世界和一个内向的社会。

那么,家长该如何帮助孩子突破富裕时代的养育恶性循环,实现反脆弱养育?

育儿专家玛德琳·莱文在《反脆弱育儿》一书中提到了许多支持性和有效的育儿方法。以下列出其中一些独特的方法,供家长参考。

1.克服对过度物质生活的渴望

作为父母,我们的初衷就是想给孩子最好的一切,希望他们将来能过上更好的生活,所以我们赚钱就是为了给孩子换取更富裕的生活条件和优质的教育资源。

但当我们坚持认为只有考高分、上名校才能保证孩子走上幸福人生之路时,这就违背了初衷,甚至可能是浪费时间。

与其把时间浪费在研究千篇一律的成功之路上,不如把重点放在发掘孩子独特的能力上,让他们体验丰富多彩的活动,开阔他们的视野,明确自己能力的边界和优势,逐步开拓自己的能力,形成对自我全面客观的认识。

权威儿童心理专家_儿童权威心理医生_权威心理医生儿童推荐

2. 抓大不抓小,明确各成长阶段核心任务

发展“自我”是一个令人振奋、复杂、独创且有时难以捉摸的过程。换句话说,他人的经验只能作为参考,而不能复制。

好消息是,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有一些核心任务需要完成,以帮助孩子们成长为健康的个体。

幼儿时期自我意识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受到父母观念的影响,孩子的存在、先天特性与父母的接纳互动,使自我意识得以发展。

童年和青春期的主题是发自内心地行动的愿望。如果孩子没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来弄清楚自己的价值观、期望和兴趣,他们的自我发展就会受到阻碍和停滞不前,他们会逐渐失去目标感,失去为自己的最大利益采取适当行动的能力。

3. 明确行为控制与心理控制

父母对孩子的控制有两种:行为控制和心理控制。

行为控制包括确立权威、提出适合年龄的要求、设定界限以及监控孩子的行为。

心理控制有两个特点:侵入孩子的心理世界,并试图通过唤起内疚、羞耻和焦虑等情感来操纵孩子的思想和感受。

例如,行为控制型的父母可能会说:“你的数学成绩很差。在你的成绩提高之前,你不允许看电视。你想让我帮你吗?”

当父母过分强调自己的需求并脱口而出“你怎么能这样对待我?”和“我为你做了这么多”这样的话时,他们表达的就是常见的心理控制语言。

研究结果显示,行为控制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发展有积极影响,而心理控制则被证明有负面影响。换句话说,使用行为控制的父母“掌控局面”,而心理控制让孩子感到被“掌控”和被骚扰。

因此,我们应该避免使用心理控制的语言,这将有助于孩子反省自己,并知道即使遇到困难,他们也有爱他们、可敬的父母可以依靠。

4. 小而精,优质满足亲子需求

对于忙碌的家庭来说,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有限,因此陪伴对于达到“细水长流”的效果至关重要。

怎么做呢?就是和孩子一起开展一些不局限于学术的活动,而更多地围绕亲密的家庭关系。

例如,全家人一起吃晚餐,让所有家庭成员聚在一起,分享彼此的成就、挑战和烦恼;或进行孩子们喜爱的仪式,让他们感受到成为家庭一员的感觉,并拉近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距离。

最终,我们需要让孩子们相信,我们对他们的爱不是基于他们的好成绩或奖励,而是基于他们努力学习独立,成为有能力、诚实、有爱心的人。

父母唯有聚焦对孩子成长真正重要的根本品质,不陷入富裕文化的功利价值观,才能真正看到、欣赏、热爱眼前的孩子。

正如美国作家卡洛斯·卡斯塔尼达所说:“所有的道路都是一样的……用心去选择。”相比物质财富,让孩子拥有精神财富更为重要,探索属于自己的“心路”才是幸福人生的必由之路。

本文经授权发布,来自:外滩教育(ID:外滩教育)是国内K12国际教育领军媒体,为中小学生提供一系列优质核心素养在线课程,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朋友,未经允许禁止转载,视觉诚意推荐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