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心理医生|如何及早发现儿童心理问题并有效干预?北京回龙观医院医师张晓鸣解析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时间:2025-01-23 14:04 我们经常听到父母说:“小孩子,你懂什么?”他们都认为小孩子什么都不懂,大人说什么他们都听。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心理学家张晓明表示,即使是最小的孩子也有自己的心理活动。 孩子的心灵和身体一样,在不同的阶段需要不同的“滋养”。如果他们在相应阶段的“心理营养”得不到满足,可能会影响他们一生的心理发展进程。有的孩子会继续寻找生命中缺失的“营养”,有的孩子会重复早年的生活。 “恶梦”。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都有一个从健康、亚健康、亚疾病到疾病的轨迹。如果孩子的心理问题得到有效的引导和早期干预,将来就不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 那么,如何及早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帮助孩子化解心理危机呢?今天(10月10日)是世界心理健康日,今年的主题是“心理健康,社会和谐,我行动”。这一天,我们请医生来谈谈如何解决最让家长头疼的三种情况。 01 不守规矩、烦人的孩子 很多家长都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孩子不听话,惹出很多麻烦;他们没有规则,这让他们很苦恼,也不好意思拿出来……他们也是所谓的“顽皮孩子”。 张晓明解释说,孩子不遵守规则的原因有很多。有些是出于好奇心以及探索世界的欲望和行为;有些是出于好奇。有的是为了引起家人的注意;有些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建立起规则意识。当父母发现问题时,首先要思考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行为,了解背后的原因,这样才能找到合适的方式方法来帮助孩子。 解决方案 找出原因并进行规则教育 如何开展“规则教育”?张晓明建议,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要树立规则意识和危险意识,防止他们受到伤害。家长应充分利用与孩子的互动,让孩子在互动或游戏中认识危险物品,学会保护自己。注意避免频繁使用“不”,留着“不”在比较严重的时候提醒你,以免让孩子对“不”产生免疫力。对于年龄较大的孩子,家长首先要审视自己。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听话”还是“遵守规则”? “听话”要求孩子被动地服从父母的命令,而“遵守规则”则要求孩子主动遵守客观规则。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认识到这一点,家长自然就会知道如何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 当父母希望孩子“听话”时,往往会产生负面情绪。即使他们表面上看起来很平静,但内心的愤怒却在不断的冒出来。这时,孩子被父母的负面情绪包围,所有的注意力都会转移到处理负面情绪上,从而忽略了父母想要表达的信息。久而久之,孩子会觉得自己需要对大人的情绪而不是规则负责,这可能会导致内心的自责和内疚,这不利于心理健康。 因此,家长要教育孩子找出行为背后的原因,进行有针对性的规则教育;让孩子在合理范??围内成为自己的主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在向孩子表达之前先整理一下他们的意见。情绪,成为孩子自我管理的榜样。 02 有攻击性、无助的孩子 孩子在幼儿园或学校经常与孩子或同学发生冲突,老师和其他家长纷纷前来举报、投诉。相信很多家长都遇到过这些问题。 幼儿园和学校就像孩子们的一个小社会。在社交过程中,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模式和方法。有些孩子很友善,而另一些孩子则充满攻击性。事实上,生活中的任何压力、创伤或挫折(例如家庭成员的侮辱、吼叫、争吵或拒绝孩子等)都可能导致孩子出现攻击性情绪或行为。隐藏在攻击性情绪或行为背后的往往是抑郁、孤独、自卑、无价值感、无助感、不公平感等。他们在困境中挣扎,试图通过努力获得优越感、自我价值感和控制感。但往往事与愿违,反而加剧了无助感。 解决方案 正确引导比心比心 对于这些有攻击性的孩子,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张晓明建议,首先,家长应该接受而不是抵制。当面对有攻击性的孩子时,父母往往会先生气一会儿,然后采取行动控制局势并批评孩子。这个时候,你首先应该问问自己,你是否也在用和孩子一样的方式表达负面情绪。因为这样的行为不仅不会减少孩子的攻击性,反而很容易强化行为。作为家长或老师,此时应该做的就是理解并接受孩子的不良情绪,冷静地了解孩子产生情绪的原因或想法,引导孩子用正确的方式释放攻击性情绪。这就是教育的作用。示范效应。 其次,陪伴孩子了解情绪并释放情绪。当孩子出现不良情绪时,陪孩子去感受这种情绪,无论是积极的情绪还是消极的情绪;与孩子一起选择合适的方式表达情感,引导孩子释放和分享情感。如果孩子在某个时刻只想骂人、打人,不听劝阻,家长也应该接受这种情绪,明白孩子生气是有原因的;鼓励他们用语言表达内心的想法,耐心地陪伴温暖那个孩子。一颗刚刚被“伤害”的年轻心灵。 第三,培养同理心和规则意识。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等方式,培养孩子的社会意识和规则意识,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建立同理心,即心理同理心、同理心。 第四,家长要反省自己,树立榜样。孩子的很多行为都是在家庭中“习得”的,所以家长在管理孩子的同时一定要进行自我审视,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只有能够接受并处理自己的“攻击性”的父母才有可能帮助孩子完成转变。 03 孩子不爱学习让人崩溃 孩子上学后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甚至厌学。这些症状让家长们心痛不已。有的家长为孩子找家教,有的抱怨学校和老师教不好,有的甚至用“武力”来激励、管教孩子,还有的带着这些问题去医疗机构咨询。 张晓明解释说,其实学习困难很多时候只是一种症状。家长不仅要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更要关注孩子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健康。造成学习困难的原因有很多,具体问题需要具体分析。但无论是什么原因,孩子都必须是“中心”和“起点”。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解决方案 以兴趣为中心,避免大喊大叫 如何了解孩子内心对于学习的想法?张晓明提出了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首先,成绩不是衡量标准,兴趣才是关键。在小学阶段,不应该根据孩子的学习成绩来评价孩子,而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许多刚入学的孩子注意力有限,需要支持他们的学习兴趣。家长关注的重点是通过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来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而不是强迫孩子保持注意力或者要求孩子取得一定的成绩。 其次,避免大喊大叫、责骂。很多家长在陪伴孩子学习时都会经历三种状态:从温柔温柔到唠叨,再到“狮子吼”。歇斯底里、大喊大叫、殴打真的会对孩子产生作用吗?答案很明显:不。家长的焦虑和不耐烦不仅不能帮助孩子提高学习兴趣和能力,反而会让孩子产生恐惧甚至逆反心理。孩子会觉得“学习不是自己的事”,是父母在强迫他学习,他很可能会采取被动、破坏的态度来反抗父母。长此以往,不但学习成绩不会提高,还会影响心理健康、亲子关系的建立,甚至未来的人际交往。通常如果父母对孩子有耐心,多花时间陪伴孩子,孩子就会变得更加自信、开朗、外向、爱交朋友。 第三,不要把“好好学习”作为父母爱孩子的前提。有些家长把孩子学习好视为全家唯一的幸福。孩子会逐渐觉得只有好好学习才能得到父母的爱,这会给心理层面造成很大的压力。他们会长期处于紧张的状态,总是担心达不到父母的要求,担心失去那份爱。所以作为父母,我们想向孩子传达的就是“无论你是什么样的,我们都爱你”。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就会自信、乐观、健康。 另外,最重要的一点是“榜样的力量”。如果家长下班回家时多看书、学习、交流,而不是打麻将、玩游戏、看手机,这对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是非常有帮助的。 简而言之,孩子就像树苗。他们以自己的方式成长。有时他们需要保护,有时他们需要独立面对风暴。父母不应该因为认为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而抱怨或吓唬孩子。相反,他们应该主动理解和尊重孩子的想法,与孩子做平等的朋友,因为良好的亲子关系是通往孩子心灵城堡的必经之路。 封面图片:视觉中国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