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儿童心理医生|9岁男孩走失事件引发关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家长应对策略全解析

时间:2025-01-22 14:04     作者:心理咨询   阅读

头条新闻·河南商报记者 杨宜英

沉阳9岁男孩失踪案牵动着万千网友的心,也引发了全社会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关注。

孩子父亲称,孩子失踪前曾与同学发生矛盾。这在平时似乎是一件很常见的事情。

然而,当孩子处于成长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时,它可能会成为压垮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最容易出现哪些心理问题?有哪些表演?家长如何识别呢?如何帮助孩子摆脱心理问题?头条新闻·河南商报记者多次采访,为您带来答案。

【数据】中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总体患病率为17.5%

郑州一名7岁男孩在母亲生二胎后出现抽动症,经过长期治疗仍无法治愈;

郑州一名8岁男孩告诉医生,由于母亲粗暴的教育方式,他的心理压力很大;

郑州一名10岁男孩因学业压力一到学校就哭闹,无法正常上学;

郑州一名12岁女孩因同学评价她“自命不凡”多次自残;

儿童心理医生哪家好_儿童心理学医生_儿童心理医生一个月多少钱

这些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实案例。这些孩子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因为他们的问题已经被父母发现,并在更严重的后果发生之前寻求医生的帮助。

2021年5月,我国首份大众化的儿童青少年精神疾病患病率调查报告发表在《儿童心理学与精神病学》杂志上。

该研究选取了北京、辽宁、江苏、湖南、四川5个省(市)约7.4万名儿童青少年作为样本。

研究结果显示,在6至16岁的在校学生中,中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的总体患病率为17.5%。

其中,最常见的精神障碍包括:注意缺陷多动障碍(6.4%)、焦虑障碍(4.7%)、对立违抗障碍(3.6%)、抑郁障碍(3.0%)和抽动障碍(2.5%)。

据调查,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患有不同类型的心理疾病。

在6~11岁样本人群中,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品行障碍、对立违抗障碍、抽动障碍、强迫症和分离焦虑症的患病率较高。

在12岁至16岁的样本人群中,重度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社交恐惧症和精神障碍的患病率较高。

可见,儿童更容易出现行为问题,而青少年更容易出现情绪障碍。

【案例】二胎问题、社会问题等成为孩子心理问题的根源

儿童心理医生哪家好_儿童心理医生一个月多少钱_儿童心理学医生

这一结果也得到了医院儿科及儿童行为心理中心的验证。

过去,在医院儿科,大多数孩子都是针对感冒、发烧、积食等常见疾病进行治疗。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孩子因为心理问题走进医院,但背后的原因往往被家长忽视。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童心理行为中心/儿童发展与行为科主任段桂琴曾治疗过很多因二胎导致的心理行为问题的大宝孩子。

?

一名7岁男孩的母亲生下第二个孩子后,出现身体抽搐、喉咙发出奇怪的声音,被诊断为抽动症。治疗后,症状持续。

医生后来了解到,家里生了第二个孩子后,男孩由爷爷奶奶照顾,而母亲则专注于抚养第二个孩子。大宝希望通过抽动症等一系列症状,吸引更多家长的关注和喜爱。

段桂琴治疗的另一个孩子则更让人心痛。这名12岁女孩刚刚进入初一,曾有多次非自杀性自残行为。孩子的手臂上布满了伤痕。

原因是孩子觉得同学看不起她,说她“自命不凡”,父母不理解她的痛苦;另外,学习压力太大,孩子感觉难以承受。由于无法排解内心的痛苦,孩子们以自残的方式来缓解压力。

这些案例只是造成孩子心理问题的一小部分原因,但其背后的事情却值得每一位家长深思。

【探究】是什么让今天的孩子变得脆弱?

有人说,我们也是在父母、老师的管教下,甚至是打骂中长大的,但我们都安然无恙。为什么今天的孩子如此脆弱?

事实上,儿童精神障碍低龄化现象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

研究表明,一半的心理问题在14岁之前就开始出现,其中75%的问题在24岁之前就已经显现。过去,由于对心理健康重视不够,很多问题在24岁之前都没有被发现。时间。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就医率和就医意识逐渐提高,儿童的心理问题也更早地被发现。

另外,段桂琴分析道:以前家里孩子很多,对孩子没有过度保护。成长环境相对开放,孩子们的承受压力和自理能力更强。

如今,很多家庭都是六位长辈面对一个孩子,孩子们在“被安排”的环境中长大。心理会更加脆弱,自理能力和社交能力都会大大下降。

不仅如此,家长对学业成绩的过度关注和重视也让一些孩子难以忍受。

另一方面,由于当前社会压力大、生活节奏加快,很多家长也处于焦虑状态,无法很好地关注、陪伴和教育孩子。和谐的家庭环境和教育氛围也是影响孩子心理状态的关键因素。

儿童心理医生哪家好_儿童心理医生一个月多少钱_儿童心理学医生

[建议]几个信号可以帮助家长及早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

那么,家长如何才能尽早发现孩子的异常行为呢?

段桂琴建议家长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判断。

1、家长每天要花半个小时以上的时间陪伴孩子,陪伴、观察孩子的各种行为;

2. 孩子放学回家后是否表现出抑郁或情绪低落?

3.孩子睡眠情况如何,是否入睡困难;他吃得是否好,有没有胃口;

4. 经常询问孩子在学校是否快乐以及与同学相处得如何;

5、孩子的学习成绩是否稳定或出现明显下降;

6、孩子以前是否开朗,但最近变得沉默寡言等;

此外,段桂勤还提醒家长,如果孩子出现上述异常,不要太着急。

相反,我们应该判断异常行为是偶然的还是长期的,是否影响了孩子的正常生活。如果持续时间超过两周,就应该认真对待。

[方法]家长应多关注孩子,及早发现问题,寻求专业帮助。

如果家长发现孩子确实有心理问题,应该如何处理呢?

段桂琴说:“家长应该尽早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找到问题的原因。是不是经常和孩子交流?是语言问题?还是社交问题?”如果实在解决不了,就应该寻求专业机构的帮助。”

对于二孩家庭中比较常见的一些问题,她建议父母在对待孩子时需要更多的智慧。

“第一是改变抚养孩子的方式,不要强调大宝一定要放弃老二,而是要更加公平,给孩子买东西的时候一视同仁。第二,提高大宝的威信,告诉他他在家里会有一个小跟随者,他会听你的话,不要把两个人放在对立的位置上,最后让两个孩子在家里参与游戏,以加强亲子关系,让两个人得到。同样的关注。”

对于孩子的日常教育方式,中国科学院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星晓霞幼儿园创始人任云婧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父母对孩子的支持有三类: :情感支持、方法支持、机会支持。当孩子遇到问题时,父母的正确引导会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另外,把孩子放在群体环境中锻炼,允许低成本的错误,延迟满足。也让孩子变得更坚强。”

编辑 苗亚翔 张恒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