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感心理医生|复旦大学季建林教授:从银蛇奖到心理医学领域的杰出贡献与奋斗人生时间:2025-01-15 14:06 季建林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理医学科主任 【编者注】 银蛇奖设立30年来,已产生院士7人,涌现出一大批优秀首席科学家、学科带头人、著名教授。他们中的一些人还转型为管理者,成为大学校长、各大医院院长、各级政府。系主任……银蛇奖已经成为他们发展道路上的重要一步。作为银蛇奖发起单位之一,《文汇报》APP开设了“上海名医”栏目,评选发布银蛇奖获奖者的精彩故事和奋斗生活。 1983年,季建林从上海第一医学院医学专业毕业后,留校读书。当他被分配到心理健康专业工作时,他感到有些犹豫。除了当时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重视不够之外,他更担心自己五年的职业生涯。一年学的临床医学专业就浪费了。 进入心理健康领域,特别是出国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纪建林唤起了一种紧迫感:抑郁、焦虑已成为心理健康领域的常见病,引进国外先进的诊疗技术和方法,携对抑郁和焦虑的研究 临床研究已成为他的主要目标和责任。 外科医生和外科医生需要尽早“找到目标” 抑郁和焦虑症是常见的精神障碍。近期我国部分地区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普通人群患病率达6.2%。数据显示,国外抑郁治疗率超过50%,而国内治疗率不足10%。 季建林指出,国外数据显示,大约50%-80%的抑郁症患者每年至少就诊一次,但治疗他们的医生80%-90%是非精神科医生,也就是说,这些患者是在初级保健或综合医院接受了诊断和治疗。 “外科医生和外科医生应该意识到,在所有指标正常的情况下,如果患者主诉多种身体不适,应考虑识别潜在的精神疾病。如果无法治疗,应及时转诊。”为了编写专科指南,简化和提高外科医生对精神疾病症状的认识,减少漏诊,季建林推出了快速筛查抑郁焦虑的“四问”简易会诊,并开始在综合医院推广2010年。今天,相当多的内科医生和外科医生已经有了这种意识。 除了提高内科医生和外科医生对抑郁和焦虑症的早期识别外,如何进行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也是季建林教授研究的重点。 “抑郁和焦虑不像感冒发烧,治疗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诊断和治疗都需要规范。”季建林说。 作为专家组成员,季建林参与了多项国内外指南或共识的制定,如《广泛性焦虑症国际药物治疗指南》、中国抑郁症防治指南、焦虑、强迫症、失眠诊断和治疗以及激越精神病学指南。神经系统疾病共病抑郁焦虑的治疗、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 引进国外先进的诊疗技术和方法,开展抑郁、焦虑症的临床研究,成为季建林的主要目标和职责。 从身体症状“观字观色” 以前的概念是抑郁是一种以情感症状为特征的精神障碍。然而,在过去的10年里,人们对抑郁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就是说,除了情感症状外,躯体症状和认知症状也是抑郁的症状。临床表现,并已达成共识。季建林是国内第一个关注抑郁躯体症状的专家。 2000年,季建林领导了一项对比研究,目的是了解抑郁患者常见的躯体主诉,分析比较不同躯体主诉(躯体症状主诉和精神症状主诉)患者的临床症状特征和治疗效果。 研究结果显示,抑郁患者最常见的三种身体主诉是疼痛(52%)、胃肠道症状(25%)、疲劳和精神不振(16.7%),75%的抑郁患者主诉身体症状。在深入询问时承认有精神症状。氟西汀治疗8周后,躯体症状主诉组有效率和临床治愈率分别为83%和51%,精神主诉组有效率和治愈率分别为86%和70%。 季建林总结认为,两组患者均以抑郁为核心症状,但有抑郁症状的患者抑郁更为严重,急性期的治疗时间可能会更长。 “它的临床意义还在于提醒医生不要仅仅通过患者的口腔情感症状来判断抑郁,而要关注患者的躯体症状。”季建林说道。 “此外,我们之前的理解是,只要妥善处理患者的情感症状,患者的躯体症状就会消失,但通过这项研究我们也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在处理患者情感症状的同时,在治疗中我们不能忽视患者的躯体症状,比如百忧解这样的抑郁对于缓解患者的情感症状有很大帮助,但对患者躯体症状的影响并不明显,对于有躯体症状的患者来说,药物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应该区别对待。”季建林解释道。 季建林带领的团队多年来一直进行医患沟通技巧培训。 让抑郁患者摘掉“有色眼镜” “抑郁症患者就像戴着一副墨镜,用消极、悲观的方式看待自己、看待世界,预测未来。认知行为疗法实际上帮助患者摘掉这些有色眼镜,改变不良认知,学习改变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季建林强调,抑郁的发病还与环境、社会因素有关,非药物心理治疗也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国内外治疗指南指出,对于轻中度抑郁患者,以及与心理、社会因素相关的抑郁患者,认知行为治疗或人际关系治疗有助于提高抑郁疗效。而且现有研究还发现,药物与认知行为疗法(CBT)相结合可以提高单独药物的疗效。 季建林曾经接待过一位接受电话咨询的病人。一名中学生在家里被父亲殴打,想要离家出走。他在电话里情绪非常激动。通常的做法是给对方五十句大话,用大道理说服对方,但这种方法往往收效甚微。季建林的策略是,沿着患者的思路慢慢改变她的意识,改变她的认知。经过几番来回,才让患者接受了每个人都有难言之隐的事实,动摇了自己独自一人在家的认识,缓解了自己的极端情绪。 季建林表示,谈话技巧看似简单,但实际上需要专业训练,针对不同的受众应采用不同的技巧。作为中国心理学会首批认证的心理督导员之一,纪建林率先在上海乃至全国系统地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方面的培训和指导,并引进和应用了电话等多项技术和方法。心理咨询、危机干预、认知行为治疗、问题解决、短期心理动力治疗和人际心理治疗等。 季建林几十年来一直工作在临床实践第一线,专注于认知行为治疗和临床医疗心理咨询。他的目标是改变抑郁和焦虑患者的认知偏差。每年保持门诊5000余人次,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临床经验及病例。 医生要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 季建林曾经参加过一位心脏病患者的会诊。老太太前一天晚上还好好的,可是第二天一早准备做手术的时候,却突然找不到了。直到下午4点左右才找到她。事实上,患者有术前焦虑,对于精神科医生来说,一方面要帮助患者缓解焦虑;另一方面,还要帮助患者缓解焦虑。另一方面,他必须解除外科医生的后顾之忧,他们也会担心病人暂时逃脱。 “作为综合医院的精神科医生,我们把自己定位为配角,在治疗其他专科疾病的同时,需要考虑到患者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季建林带领的团队一直在开展医患沟通技巧培训多年来,情绪和行为问题如果不及时治疗,就会影响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季建林说。 20年来,季建林在综合医院开展会诊精神科和医学心理咨询工作,探索建立了适合上海乃至全国综合医院发展的会诊联络心理卫生工作模式,真正做到了转变“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付诸实践,就是从“看病/治病”转变为“看病/治病”。与内外部各科室协作,共同诊断、治疗和处理与患者相关的问题,如器官移植后的谵妄、器官移植后的抑郁焦虑、慢性疼痛、心脑血管患者的心理康复等。 除了为患者提供心理疏导外,季建林带领的团队还与医院医科室等部门合作,提供多年的医患沟通技巧培训,缓解医护人员的职业压力。培训已覆盖数千人次,覆盖数十个城市和医院,获得广泛好评。 “巴林特小组”起源于英国,是一种培训临床医生处理医患关系的方法。这种融合了分享感受、观点、模拟心理剧等元素的培训,让医生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从而了解患者的情绪和心理特征。欧美已将此项培训列为全科医生职业培训的必修课程。 2009年,中山医院作为上海首家“吃螃蟹”的医院,尝试将“巴林特组”作为心身医学基础技能培训的常规项目。全院每两周定期进行一次。迄今为止,已举办100余届。千余名医生参与了此次活动并从中受益。 季建林认为,综合医院精神科医生的工作重点与专科医院医生的工作重点不同。他们不专注于处理极端严重的精神障碍,而是更关注门诊和住院患者的情绪和行为问题。看似一般医院其他科室的配角,其实是整个医院的润滑剂。他们不仅要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还要与医院内外各科室的同事进行良好的沟通和协作。他们缺一不可,共同促进医院和谐健康发展。 名医简介 季建林: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教授、心理医学科主任,兼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心理卫生教研室主任,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常务委员心身医学分会。 长期从事综合医院心理健康、抑郁、焦虑症的诊治以及医学心理咨询和认知行为治疗。主编《医学心理学》、《精神医学》等教材,以及《总医院心理卫生》、《认知》等教材。着有《心理治疗》等专着,并荣获宝钢优秀教师奖、吴阶平-詹森医学研究奖等荣誉。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