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感心理医生|疫情防控期间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及调节方法 - 北京安定医院专家沙莎专访时间:2025-01-07 14:07 疫情防控期间,人们的学习、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变化。中小学生在家上网课,各大高校也实施了更为严格的封闭管理措施,这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疫情期间青少年容易出现哪些心理健康问题?如何调整?冲突如何解决?北京安定医院抑郁治疗中心病区主任、首席精神科医师、心理治疗师莎莎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她分析了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成因,并根据以往的经验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莎莎在心理危机干预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曾参与“5.12”汶川地震、“7.21”北京暴雨等多起突发事件的心理危机干预。 2020年,她担任北京市医院援鄂医疗队成员。武汉在抗击疫情前线已经两个月了,肩负着保护医疗队员和重症COVID-19患者精神状态的重任。 莎莎介绍,就心理发展而言,25岁之前的任何人都可以称为“未成年人”。这是因为,虽然大脑中管理情绪感受和记忆的边缘系统在15岁左右已经发育完全,但负责理解和控制这些情绪感受的前额叶皮层却要到15岁左右才成熟。 25、神经发育不平衡会导致的结果是,孩子虽然能像成人一样感知情绪和情感,但不具备成人控制情绪和行为的能力。因此,家长和学校都必须首先了解孩子各种情绪和行为问题的生物学背景,明白他们“身不由己”,然后花时间“求同存异”,让他们感受到被支持。理解并尊重。 莎莎,北京安定医院抑郁治疗中心病区主任、首席精神科医师、心理治疗师。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疫情期间青少年抑郁发病率上升 新京报:疫情防控期间,青少年容易出现哪些心理健康问题? 莎莎:让我们从压力源开始。应激事件是应激源,而应激源根据其类型会产生不同的后续影响。我们可以大致将应急源分为两类。一是日常压力事件,持续时间较短,暴露于固定数量的人。例如,火灾和亲人死亡等重大创伤。受此类危机事件影响的群体通常是固定的。暴露群体的应激反应通??常会从严重转变为轻微,而且这个过程是可以预测的。 另一种压力源是持续且不可预测的。目前,COVID-19 是不可预测压力的持续来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源明确,但传播途径隐蔽、险恶,预防难度大。任何人都可能暴露。在这种持续且不可预测的压力下,人们的焦虑、紧张等情绪反应是可以预测的。 从数据分析,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爆发时,北京安定医院对疫情期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该研究包括 1,100 多名 11 至 18 岁的青少年。研究结果显示,患有抑郁的人达到40%,有明显抑郁症状的人数达到30%。值得注意的是,这项研究着眼于抑郁情绪,而不是抑郁。 新京报:这个数字是高还是低? 莎莎:关于青少年抑郁国内缺乏权威研究。在COVID-19疫情之前,15%左右是业界公认的数字。也就是说,每100名青少年中,约有15人可能存在情绪异常。反应,甚至达到疾病状态。 通过数据对比可以看出,疫情期间青少年抑郁焦虑的发生率高于非疫情情况下。当然,影响青少年因素可能有多种,包括疫情的影响、感染的可能性、宅在家里造成的行动受限、宅在家里造成的孤独感、与家人密切接触造成的家庭矛盾等。此外,网络的使用还增加了孩子的不真实感,导致孩子产生在现实世界中无法消化的情绪。 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睡眠、食欲等变化。 新京报: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之前有“信号”吗? 莎莎:这种预测本身就很难。我会尽力从体验的角度为大家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 从学习效果来看,如果孩子的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家长就要引起重视。有的家长觉得孩子做事拖沓,学习效率不高,学习态度不高,但成绩却没有下降。家长不要让自己太焦虑,可以多观察、多了解。 从症状程度来看,一个非常明显的信号就是睡眠问题,而睡眠是在家中最容易观察到的信号。首先要寻找的是睡眠本身的症状。孩子夜间入睡困难,失眠,易醒(正常人醒2~3次即可),醒后无法再入睡。其次,观察白天的功能状态。如果孩子夜间失眠,但睡醒后精力、体力正常,这种情况不需要干预。相反,如果孩子不仅失眠,而且白天睡醒后感觉困乏无力,精神差,注意力不集中。如果以上两个标准都满足,就说明孩子有睡眠问题,家长要引起重视。一些身体症状,如食欲明显下降或增加,也应引起注意。 新京报:如果发现孩子有心理问题,家长可以寻求什么解决办法? 莎莎:当发现孩子有可疑迹象时,建议家长先冷静下来,多渠道确认。可以和陪伴孩子的其他家庭成员沟通,老师也是非常重要的渠道。教师可以从课堂互动、作业情境、作业中的逻辑表达、学习成绩等方面寻找线索。 如果发现问题,沟通仍然是家长首先要做的事情。家长可以和孩子聊聊他们最近的状态:不开心吗?发生了什么?愿意与我分享吗?家长需要特别注意:“邀请”孩子沟通,而不是强迫孩子沟通。如果您的孩子表现出明显的症状,例如自残,请寻求医疗帮助。 不要简单粗暴地阻止。你必须花时间“寻求共同点”。 新京报:疫情期间在家上网课期间,家长陪伴孩子的时间增多,因使用手机引发的亲子问题更加突出。您对解决两党矛盾有何建议? 莎莎:即使没有疫情,家长和孩子对手机使用的理解仍然不同,常常会引发亲子矛盾。应该说,疫情期间的宅在家里,加剧了矛盾。 冲突的本质是“因异求同”。因为我们意见不同,需要通过激烈的沟通达成一致,所以不要害怕冲突,但也不要激化。有的家长用命令的方式告诉孩子:你用手机太久了,该收起来了。有的家长甚至言辞粗暴,让青春期的孩子难以接受。 从心理发展来说,25岁之前的儿童、中小学生、大学生都可以称为“未成年人”,这是有科学依据的。从神经发育的角度来看,人类大脑中管理情绪感受和记忆的边缘系统在15岁左右就已经发育完全。然而,负责理解和控制这些情绪感受的大脑前额叶皮层,是身体发育最晚的区域,要到25岁左右才成熟。 这种神经发育的不平衡会造成这样的结果:孩子虽然能像成人一样感知情绪和情感,但却不具备像成人一样控制情绪和行为的能力。因此,孩子无法控制强烈的情绪和行为。对于行为问题,简单粗暴的约束和不了解的主观判断显然是无效的。因此,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首先要了解孩子各种情绪和行为问题的生物学背景,明白他们是在“自我控制”,然后花时间在“求同存异”上,让孩子感受到得到理解和尊重。 人的心理发展是动态的。不仅是“未成年人”,成年人也不可能永远成熟。在某个时刻,他们心情好的时候是相当理性的,但是当他们遇到压力的时候,他们就会不同程度地堕落。 新京报:怎样才能做到“求同存异”? 莎莎:说到“求同”,家长需要有耐心,花时间坐下来和孩子谈谈。询问他们对使用手机的看法,主要用手机做什么,学习所占的比例是多少,娱乐所占的比例是多少。比重是多少,他认为使用多长时间比较合理?然后家长们会分享他们的意见。沟通的目的是了解对方的想法,做出让步,就手机使用达成双方都能接受的合同,包括手机使用的目的和时间,双方可以监督合同的执行。对于违反合同和履约行为,可能会施加某些处罚和奖励。我们在临床上推荐这种有趣且平等的解决方案。 父母可能会觉得沟通麻烦,但孩子会感到被尊重、民主,契约履行和违约的过程也能起到塑造孩子性格的作用。 对于大学生来说也是如此。在校园封闭管理期间,学校也要给予大学生更多表达合理诉求的空间,让他们感受到理解和尊重。这需要智慧。 写情绪日记和锻炼,让生活规律化 新京报:网络上有一种说法,“大学四年,疫情占用了近三年”。疫情之下,高校实行严格封闭管理。大学生应该如何进行心理调整? 莎莎:自我调节的前提是采取科学有效的自我保护。然后你也可以尝试增加对自己情绪状态的认知。你可以写一篇情感日记。例如,我今天感觉如何:生气、焦虑,我要对自己说什么,并列出问题。这些都是直接的情感。管理方法。 扩大到行为方面,大学生首先要规范自己的生活。近两三十年来,生物节律紊乱与情绪紊乱之间的高度相关性越来越被医学所证实。现在一些药物和治疗基于恢复生物节律。在家学习、学校停课、熬夜玩手机等,很容易造成生物节律紊乱。所以,大家首先可以规范自己的生活,制定行动计划,管理好时间。其次,运动是减轻压力的好方法。另外,听音乐、看书、看电影,包括整理和储存,都可以起到调节情绪的作用。 如果你感到极度焦虑,也可以用“蝴蝶拍打”来自我安抚。 “蝴蝶拍”是一种心理稳定技术。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尝试一下。最后,您可以利用社会支持系统寻求帮助。学校和社会都有心理咨询热线。 还要注意的是,大学生住在一起,互相交流,互相帮助解决个人和情感问题是可以的,但要有界限。比如大学生隔离在一起,关系亲近的同学总是来找你处理负面情绪。这种行为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但如果有一天,有同学发来一张自残的照片,请你帮忙保密,这种情况在年轻人中很常见。这种事在人与人之间时常发生。我们可以试着去安慰同学,但我们心里一定要知道,这不是我们能解决的问题。这是精神科医生的专业范围。 新京报:现实中,有人说看心理医生、精神科医生是禁忌。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莎莎:事实上,精神疾病比身体疾病受到关注要晚得多。每个国家都有这个问题。目前,西方国家情绪障碍的治疗率为20%至30%。患者对自己的疾病感到担忧。对不熟悉的事物感到内疚和恐惧是可以理解的。 作为精神科医生,我们必须科普,消除公众的误解,让公众了解抑郁和不同类型的精神疾病。它可以被治愈。因此,当青少年发生自残等严重行为时,一定要积极寻求医疗帮助,避免感到羞耻。 新京报记者 苏吉 编辑苗晨霞、校对刘宝庆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