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心理医生|王者荣耀手游引发儿童教育问题,心理医生妈妈分享防沉迷经验时间:2024-12-11 14:10 近日,《王者荣耀》手游火遍全国。之所以位居话题榜首,主要是因为这款游戏影射了儿童教育中的一个严重问题:孩子沉迷游戏怎么办? 卢姐听说一位心理医生妈妈解决了这个永恒的难题。 “敌人还有5秒到达战场……”如今,41岁的心理医生王小丽也能用上这个源自《王者荣耀》的游戏术语。从事心理咨询治疗工作十余年。她处理过大量沉迷于游戏的青少年。她认为她已经知道如何治疗游戏成瘾。然而,她最近发现她10岁的孩子却沉迷于这款游戏。 为了了解游戏的吸引力,妈妈自己也开始成为一名“玩家”,并试图寻找防沉迷的方法。她找到了什么方法呢?她是如何从心理角度“解毒”手游的? 也许这些经历对你的孩子也有用—— ” 心理医生妈妈“排毒”热销手游 ” “如果有什么好玩的,我会尝试一下。”起初,作为一名心理医生,王小丽只是好奇10岁的儿子从什么时候开始每天谈论《王者荣耀》。 “丛林!” “最后一击!” “小心偷袭!”听着这些看似懂却又不懂的游戏术语,她都快糊涂了。开赛不久她就被秒杀,没想到却遭到了儿子的“白眼”,“这个王小丽的挑战欲被激发了,她收起了妈妈的架子,再次‘请’儿子教她。”渐渐地,她发现这个游戏确实有它的魅力。 在她看来,所有网络游戏都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话题,而依托微信、QQ两大平台的《王者荣耀》在社交渠道占据主动。 “这两个大平台的用户数量非常多,即使是成年人,如果大家聚集在一起,如果只有你一个不会玩,你就无法参与,成为多余的旁观者。” 王小丽说,儿子今年上小学四年级。和他的同龄人一样,他的很多同学都玩《王者荣耀》。 “所以孩子们经常吵着要玩游戏,这对家长来说是可以理解的。”为此,她特地为孩子们制定了一套玩游戏的管理办法——用孩子们的表现点来兑换游戏时间。 我儿子还小,还没有买手机。他的父母规定儿子每周五可以玩一小时,周六可以玩三小时。他不得在正常上课时间玩耍。 “这些是每周的基线比赛时间。”这些时间是根据儿子表现的变化而定的。例如,如果他周五不能完成作业,周六玩游戏的时间就会相应减少。 王小莉说,要培养儿子尊重规则,也要学会自己做选择。 “比如这次期末考试,我说如果你3科成绩95分以上,暑假期间每天都可以安排自己的游戏时间。”她说,让儿子自己安排,也让儿子自己做决定。如果他能做他应该做的事(学习),他就可以选择他想做的事(游戏)。结果,这次期末考试,孩子只有两科达到了95分。 “所以他也没办法,我每天都会给他定下玩游戏的时间,这样孩子还是能接受的。” 王小丽说,其实孩子从小就喜欢玩游戏,但是否上瘾取决于家长的教育程度。她坦言,与其看到孩子沉迷游戏就责骂孩子,更有效的办法是家长在孩子玩的时候陪伴孩子,不玩的时候做好榜样。 她表示,她非常有信心防止孩子上瘾。 “现在他也知道,在空闲时间玩游戏之前,他必须完成自己的职责。”她说,即使孩子长大了,有了手机、有了钱,她相信他也不会沉迷于游戏世界,甚至不会花钱,“因为我们从小就教过他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他还是个孩子,就知道如何尊重规则,知道如何区分现实与虚构。”她表示,她的方法或许并不绝对正确,但相比很多家长只是简单地用一刀切的方式来禁止孩子。玩游戏时,这个方法可能更有效。 ” 为什么手机游戏对孩子如此有吸引力? ” 游戏反应非常灵敏 能够满足孩子内心的渴望 几乎所有游戏,甚至是针对年轻玩家的游戏,都具有高度响应性。无论你做什么,它总是会做出反应。比如一个三四岁的孩子玩汤姆猫(就是很久以前流行的那个APP,你跟它说话它就会模仿)。 ↓↓↓ 无论他告诉这个游戏什么,这个游戏总是会重复他并回应他。这种状态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非常向往的状态。如果他在家里得不到这种感觉,游戏就能满足他。 不过,这也是很悲哀的——孩子需要从游戏中体验到这种回应感,但家庭却无法给予他。很多家长都沉浸在手机中,有些孩子尝试与家长沟通时却得不到任何回应。在游戏这样的虚拟世界里,无论他做什么,总会得到回应,这会让他感觉良好。这对孩子来说非常有吸引力。 孩子们可以玩 体验掌控感 对于孩子来说,在玩游戏时,他们可以体验到一种掌控感和控制感。很多孩子在自己的家庭里都受到父母的严格控制。换句话说,他们没有足够的自由或能力去影响一些事情。 不过,在游戏中,只要你升级得好,购买强大的装备,组建强大的团队,你总有办法让自己体验到一种非常成功的感觉。 这种因为我做了某事而对实现某事的控制感对孩子来说也很有吸引力。如果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其他方式体验这种控制感,比如有的孩子到了很大的时候甚至无法决定自己每天穿什么衣服;或者说,他们每天在家里总是被指责。告诉他们,你必须这样做,你必须这样做,如果父母在一些非常基本的事情上做出决定,那么这种控制感很容易吸引孩子进入游戏。 孩子在游戏中获得成就感 弥补现实的损失 成就感是指你练级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或者你已经过了一个关卡,或者你的分数很高,或者你的角色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这种成就感可能是某些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很少见。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看到那些在学校成绩平平、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的孩子往往很容易沉迷于游戏。 因为对于他们来说,如果在现实社会中很难体验到那种自我成就感,他们往往可以在游戏中弥补这部分。但这种补偿的背后是有各种成本的。 孩子在游戏中找到归属感 获得心理安慰剂 归属感主要是指现在游戏的一种社交属性,可以帮助你和一群对同一件事有强烈认同感的人聚集在一起。比如很多年前《魔兽争霸》非常火的时候,《魔兽争霸》的很多部落,或者说《魔兽争霸》的很多玩家群体,帮助很多“宅男”建立了一些线下的友谊。所以,你可以看到很多时候这个现实和线下的东西会联系起来。 他们中的一些人可能在社交互动方面有困难,但可能能够更好地在游戏中与他人建立虚拟联系。而这种虚拟的联系,至少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心理上的安慰。同时,玩游戏的人群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青少年。青春期本身的心理属性就是思考“我是谁”的问题,因此获得同伴的认可是青春期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发展过程。 所以当班上大多数人都在谈论一个游戏时,这种同伴压力和对同伴认可的渴望很容易驱使青春期的孩子做出这样的选择。 孩子们被释放出来玩耍 现实中压抑的攻击性 通过游戏,孩子们释放了很多对社会的不满,比如,包括家庭和学校。 假设你看到一些孩子在游戏中给自己起了一个非常强势或者霸道的绰号,但实际上他们在生活中却是一个非常温柔甚至软弱的人。还有一些孩子,我知道,在玩游戏的时候,他们会想象自己要打的敌人是身边非常讨厌的人——也许是欺负他的同学,或者是控制欲特别强的人。父母。 所以你可以看到这种游戏是用来释放对这个现实的不满的,包括攻击性的部分,也是非常强烈的。 游戏是一种低成本的自我娱乐形式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他们的钱并不多。在许多情况下,游戏的金钱部分的进入门槛非常低。这对孩子来说也很有吸引力:我不需要向父母要太多的钱,我可以让自己快乐。 ” 如何判断孩子是否沉迷游戏 ” 社交功能是否受损? 社会功能受损是什么意思?孩子虽然玩游戏,但是他学习还是很好的,他的社交功能还是很好的,包括他的身体功能。他仍然坚持锻炼、按时吃饭、按时睡觉。在这种情况下,您完全不必过于担心。 如果孩子玩游戏,即使看起来玩得很多,但功能并没有受到太大损害,家长暂时不用太担心。 人际关系是否受到影响? 我们要重点观察:孩子玩游戏后,他与周围人的人际关系是否融洽?这个人际关系主要是指他和父母之间的关系、他和同学之间的关系、他和老师之间的关系。 也许有些孩子的功能并没有受损,但是你会发现他们与周围人的人际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比如他开始变得很烦躁、易怒,或者他开始变得很不耐烦或者特别叛逆,但这些也是青春期本身的一些特征。不过,也要分清这些是游戏带来的还是因为自己青春期的特点。 如果围绕游戏过程本身产生大量冲突,则意味着在某种程度上,游戏已经成为家庭或其他关系中紧张和冲突的载体。现在是检验这些关系的时候了。 你有没有养成什么坏习惯? 例如,有些孩子因为玩游戏而开始熬夜。这是一个非常不好的习惯。或者有的孩子因为玩游戏而养成了偷钱买装备的习惯。这些坏习惯的出现也是一种非常不好的状态,需要引起重视。 日常生活或性情的改变 比如,孩子早上起不来,不肯吃饭,性情大变,说话很不耐烦,或者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反应很沉默。这些都是需要注意的情况。 ” 家长可以做什么? ” 家长首先需要“闭门反思” 有时游戏本身就是“替罪羊”,这反映出了亲子关系中固有的一些“困境”。 通过游戏,你可以看到孩子们在人际关系中所忍受的一切,如何在虚拟世界中得到满足。所以当父母在思考自己应该做什么的时候,第一点就是关起门来反思一下自己和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中是否存在需要面对的压力或者情况。 这里我想强调的并不是孩子玩游戏时必须反思。这个语境意味着,当孩子沉迷于游戏,或者沉迷于游戏时,家长就应该思考一下。如果孩子只是玩,但不符合刚才提到的成瘾标准,家长也不用太焦虑。 家长要把握孩子“够酷”的需求 建议家长正确了解游戏行业的发展和青少年的背景。 因为青春期有一种很典型的心态,就是要做一些和父母、老师不一样的事情,不被允许的事情就够酷了吧? 换句话说,从稍微狡猾的角度来看,如果家长和老师本身对某件事非常热情,孩子可能会觉得无趣。他只是觉得这还不够酷。这似乎是连我父母都会做的事,我觉得很无聊。因此,当家长对游戏抱有相对中立、温和的态度,而不是把他当作敌人时,有些孩子就会自动认为是这样的。 但如果你很认真地反对你的孩子,可能会适得其反。相反,他似乎找到了控制青春期叛逆的方法,并开始坚持这项运动。 所以最好了解一下游戏行业的发展以及年轻人的背景。包括如何帮助孩子选择一些相对适合的游戏。事实上,网络游戏有很多种类型。互联网上可能有数百万种游戏。有些游戏很解谜,而有些游戏除了宣扬暴力色情、骗你装备钱之外,真的没有任何好处。 如何帮助孩子识别这些游戏,也是家长的任务。 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 玩游戏的时候,你需要给孩子制定规则的权利,然后把监督执行的职能留给自己。这意味着,当一些孩子玩游戏时,家长难免会担心孩子上瘾。我觉得与其老是把烦恼放在心里,不如坐下来和孩子好好聊聊。 和孩子说话的态度可以是:我不反对你玩游戏,但我希望你能制定自己的规则,更好地管理自己。也就是说,让孩子自己告诉自己他是怎么玩这个游戏的。 比如有的孩子说每天做完作业后可以玩半个小时,有的孩子说每天睡觉前可以玩20分钟。不过,这个规则需要孩子自己制定。否则,就会成为家长的高压政策。自我管理的感觉就是给孩子一种自我效能感、自律感。这个自由度是不同的。 监督和执行也是家长需要看到的一个边界。就是说这些规则制定出来之后,自始至终的监督执行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帮助孩子理解游戏背后的事情 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探索这个游戏背后的一些事情。这意味着现在网络上有很多学者或者文章在讨论游戏为什么会让人上瘾,或者设计游戏时哪些元素有吸引力。 家长和孩子可以讨论这些问题。相当于解剖游戏的过程,也可以帮助孩子认识到游戏背后的一些东西。也许他长大后真的会成为一名游戏设计师。家长可以在指导下和孩子一起观看。用非常理性的方式帮助孩子建立更健康的游戏态度。 通过游戏帮助孩子学会做有趣的人 有很多公司,尤其是一些年轻的公司,都在进行游戏化管理。例如,员工不再需要考勤机来签到,而是可以使用积分或游戏之类的方式。 那么,家长也可以在家庭中学习和借鉴这种游戏化思维。比如,当孩子希望取得一些学业成绩时,如何通过游戏化的设置让他感受到更多的成就感?或者说,在你们的沟通过程中,有没有一些游戏化的元素,让孩子即使到了青春期,仍然觉得你是一个有趣的人。 当孩子沉迷游戏时,请正确对待他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如果孩子沉迷于游戏,必要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比如一些家庭治疗师或者一些个人心理咨询。 玩游戏不一定是一种归因,也可能是一种结果。它反映了这个家庭内部需要处理的一些复杂性和动态。因此,这群家长的及时帮助对于孩子和整个家庭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来源:中国教育报、广州日报、小棠科学育儿、扬子晚报紫牛新闻、南方日报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