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感心理医生|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探索内心世界,找回快乐时间:2024-11-03 14:08 点击上面的绿色标记 让小叔同告诉你 ◆◆◆ 《蟾蜍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解读 1、任何时候,你都可以选择变得更好 大家好,我是肖淑桐。春天来了。希望你的心情也和窗外的风景一样,变得温暖、明亮。正值换季时期,流感高发季节,我全家都生病了。我还没有康复。我说话很困难,声音沙哑。请原谅我。 从今天开始,我将用三集的时间和同学们谈论一本轻松治愈的书——《蟾蜍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一个轻松的小故事带我们了解了心理咨询的整个过程。通俗易懂又不失专业性。 讲述了抑郁蟾蜍先生在辅导员赫伦的引导下,勇敢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重拾幸福的故事。故事中的苍鹭是作者罗伯特·戴伯德的化身,他毕业于剑桥大学,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学研究者和临床实践者。不幸的是,作者戴博德三年前去世,享年87岁。 他留下的书已成为英国国家级心理咨询入门书籍。它已被翻译成10多种语言,自1997年以来一直是畅销书。2020年8月戴博德去世时,这本书在世界各地出版了中文版,销量超过300万册。超过2年。豆瓣上有12万人参与评测,获得了8.4的高分。无数人通过这本书第一次深入了解了自己,获得了治愈和改变的力量。 有咨询师表示:这本书让越来越多的人对心理咨询产生了兴趣。有些客户第一次来咨询时,包里就装着这本书。他们说:“这本书给了我勇气与别人谈论我自己。” 他们中有各行各业的工人、成功的企业家、刚刚走出校门的年轻人、名人、学生、白发苍苍的老人。 很多人对心理咨询有抵触情绪,认为这意味着承认自己有问题,承认自己有精神疾病。但这本书让人们明白,这不是医生治疗病人,而是来访者和咨询师之间的平等沟通。 《蟾蜍先生》来到中国的第一位推荐人、心理学家李松伟表示: 这本书让人第一次感受到“内心难以言说的东西终于被看到了”。我们都背负着类似的苦难太久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个童话中找到共鸣。 有时候努力并不表现为外在的缺点,而是像蛤蟆先生那样,衣食无忧,让人感到热情,但内心却隐藏着另一个自己,孤独、另类并不满意。 。 把这个人隐藏几十年,确实够难的了。 我们都像蟾蜍。我们从小就隐藏自己,然后听从外部“权威”的声音:什么样的生活才值得过?好人应该做什么?看来,我们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接受别人的指示。 所以不难想象,当蟾蜍先生有一天发现自己的生活不再被这些规章制度所锁住时。不管别人怎么想,当他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时,就会引起读者的共鸣。这就像一个划时代的声明:人们开始思考我是谁,而不是我应该是什么样子。 如果你觉得自己状态不太好,不开心、烦躁、郁闷、容易发脾气,希望得到帮助好起来,那就跟我来看看蟾蜍先生的故事吧。 生活总会出错,但任何时候,我们都可以选择变得更好。 承担责任 蟾蜍先生是英国民族童话《柳林风声》中的人物。他和孙悟空一样为我们所熟知。蟾蜍是一个衣着时尚、爱吹牛、爱冒险的富三代。他有三个好朋友,鼹鼠胆小,但体贴善良;河鼠关心他的朋友,但总是喋喋不休;獾是一位领导者,聪明而威严。 《柳林风声》的冒险故事结束一天后,一向意气风发的蟾蜍却一反常态地郁郁寡欢。他一个人躲在屋里,连起身洗漱的力气都消失了。 朋友们知道后,都跑来照顾他、鼓励他,希望能让他振作起来。蟾蜍大声叫道:“我全身都不好了。”朋友越劝他,他就越伤心抑郁。 大家意识到蟾蜍需要某种帮助,而这种帮助不能以朋友的身份给予,于是大家一致决定带他去看心理医生。 这一天,蟾蜍来到了赫伦医生的诊室。墙壁上堆满了书,中间有一张大桌子。苍鹭走了进来,他身材高大,看上去很聪明。他在蟾蜍对面坐下,说了声早安,然后看着蟾蜍,一言不发。 蟾蜍正在等待苍鹭开始长篇大论,但没有任何动静。蟾蜍忍不住问道:“你不告诉我该怎么做才能让我好受一点吗?”苍鹭没有回答,而是问蟾蜍为什么来咨询,咨询费谁来付? 蟾蜍心想:“我知道,我和其他人一样,只关心如何赚钱!” “我的朋友叫我来的,他们在报纸上看到了你的名字,至于费用,你不用担心,他们会处理的。” 然后,苍鹭的回答完全出乎了蟾蜍的预料。他说:“你的朋友让你来咨询,是为了减轻他们对你的担忧,而你似乎也想得到帮助,以便让他们开心。”在我看来,你的朋友是我的客户,而不是你。如果你的朋友支付了费用,那么我们的咨询就到此结束。” 这激怒了蟾蜍:你不能这样做。我来咨询,你却没有给我任何建议。你想要什么? 海伦回应:我们的合作只有在你为自己咨询的时候才能真正开始,而不是为了取悦你的朋友。负责咨询的人只能是您,不能是其他人。 这句话让蟾蜍意识到他需要承担责任。这就是一次“合作”。我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而不是一个被动等待被教导的人,不是一个等待咨询师指示告诉我该怎么做的人。 Toad明白了,与Heron建立了合作关系,并确定了后续协商的时间和费用。 以前的蟾蜍要么是冲动,常常为自己的鲁莽而后悔,要么就是问朋友们该怎么做,然后就按照朋友说的去做,完全抛弃了自己的责任。 在第一次会议上,赫伦要求他“承担责任并做出自己的决定”。只有这样,才能有好的改变。 这和我们之前解读的《被恨的勇气》和《伟大的我》开头强调的第一条原则如出一辙:请承担起你自己的责任。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是自由的,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有选择,而对自己的控制权从来没有被落下,一直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 “我现在真的无能为力”是最常见的抱怨。 我们把眼前的不幸归因于原生家庭、成长环境、社会不公、人际关系不好、领导困难、职业晋升瓶颈等。当我们把问题归咎于外部环境时,我们冷静地设身处地为受害者着想,大喊“我无能为力”,然后平静地躺下。 作为受害者,哭泣和抱怨比承认我有选择并且责任在我身上要容易得多。 另一个抱怨是,未来充满了不切实际的幻想。 “高考完了就好了……毕业了就好了……找到了工作就好了……升职了就好了……结婚就可以了……有了孩子就可以了……孩子高考完就可以了……”这个谎言可以一直欺骗自己,把所有的责任和期望都推到未来,但最大的问题是,现在该怎么办? “当我奔向未来时,就意味着我不再喜欢现在。”那么我该如何面对现在呢?如何快乐地度过当下? 人生从来都不是一列开往某个目的地的疾驰列车,因为终点就是无人愿意去的坟墓。人生是一系列舞蹈的瞬间,舞蹈本身就是目的,每一个不停舞蹈的瞬间构成了完整的人生。 一切都始于有勇气承认你有选择的自由并承担自己的责任。 海伦医生道:“你的咨询费只能自己付。”他在第一次见面时就教给蟾蜍这一点。 当苍鹭把蟾蜍带到诊室门口时,蟾蜍问:你觉得我会好起来吗? 海伦坚定地说:蟾蜍先生,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从事这份工作。 抑郁的原因 一周后,约定的咨询日到了。两人坐下,这次赫伦率先开口:“你现在感觉怎么样?” 蟾蜍不假思索地回答:“我很好,谢谢你。” 这似乎是一个正常的问候,我们习惯于回应“我很好,谢谢”,并下意识地引导我们的行为,而不是仔细观察我此刻的感受。 “你的感觉真的好吗?”海伦又认真地问道:“假设我们有一个感觉温度计,1代表非常糟糕,10代表非常愉快,你现在给自己打几分?” 蟾蜍毫不犹豫地在1和2之间作了标记,并承认在朋友来家里找他之前,他有自杀的念头。 蟾蜍自己说出这句话时感到震惊,但也松了口气。他根本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生活一团糟,心情郁闷了很长一段时间。在苍鹭的引导下,蟾蜍说出了他不高兴的原因: “这都是因为我的朋友对我不好。” “河鼠经常指责我吹牛、马虎,老獾总是在大家面前严厉地批评我任性、烦人。但当我的朋友们生气批评我时,我会诚恳地道歉,并承诺改变我的行为。”不管怎样,我都会尽一切努力让我的朋友们再次爱上我。” 蟾蜍越说越伤心,哭得像个孩子:“你能理解我为什么难受,他们对我不好,但这不是我的错。” 面对哭泣的蟾蜍,鹭不断引导他:“你当时的感觉如何?仔细想一想,看看这种状态是不是似曾相识。” “看来是这样,这种感觉很惨,很愧疚,很自责……我小时候被父亲骂的时候也有同样的感觉!” 海伦说:同样的感觉是因为你处于儿童自我状态。我不是说你像小孩子一样天真,我只是说你和小孩子一样的感觉。 儿童自我状态 所谓“儿童自我状态”是人们行为和感受的核心。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情感,基于这些情感形成的行为模式成为自我的核心部分,定义了他一生的行为。正因为如此,当我们长大后,遇到某些情况时,就会触发自动反应。 因此,“一个人无论多大,只要进入了孩子状态,他的行为和感受就会和小时候一模一样”。 那些与生俱来的情感就像红、黄、蓝三原色。随着我们的成长,每个人的情绪反应都会有所不同,就好像这三种原色混合在一起会产生完全不同的颜色。但最基本的三基色保持不变。 “三基色”是喜、情、怒、哀、恐。这些都是与生俱来的情感,不需要学习。他们共同构成了“自然儿童”,是整体“儿童自我状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先天的自然型之外,孩子的另一半自我状态称为适应性型,是孩子为了适应父母而形成的行为模式。 父母对孩子有绝对的控制权。当然我们不怀疑他们对孩子的爱,但是父母也是人,也会有情绪的波动。有的父母比较溺爱,有的父母比较严厉。 孩子们当然不会用逻辑思维来弄清楚这些事情。他们从经验中获得一套生存策略,并形成一套与周围人打交道的行为。 孩子一开始形成的那套行为习惯就像一个原子核,以后的成长都是围绕这个核心形成和发展的。 虽然很多事情会影响我们以后的学校、社会、职场,但最早与父母打交道的经历塑造了我们性格的原型。这是孩子自我状态的另一半:“适应性孩子”。 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场景: 在一个只有你和另外两个人居住的小星球上,他们的身高是你的两倍多,你只能依靠他们来满足你所有的生存和情感需求。他们通常对你很好,你也爱他们。但他们有时会对你生气,而你又软弱又无助。你应该做什么? 如果是你,你可能会像蟾蜍一样希望得到一艘宇宙飞船并尽快逃离这两个家伙。 但如果无法逃脱怎么办?那你就只能忍了,然后努力学会处理这个特定的环境以及这两个人的所有情绪,无论好坏。 是的,这就是我们每个人小时候的样子。了解童年是了解我们自己的关键。这条线索贯穿了蟾蜍和苍鹭合作的整个过程。 儿童的行为模式 海伦的话让蟾蜍恢复了久违的童年记忆。 他的父亲非常严厉,经常因为各种各样的事情责骂蟾蜍。渐渐地,蟾蜍开始觉得父亲总是对的,但自己却总是犯错误,父亲的训斥也变得很有道理。 她的母亲也非常宠爱她,但她却像结婚前听从自己的父亲一样听从自己的丈夫。母亲很关心父亲的面子,生怕他不满意,所以也遵循了丈夫严格的育儿观,逐渐收起自己对蟾蜍慈母的一面,拥抱蟾蜍的次数少得可怜。 。 蟾蜍童年的经历是否是蟾蜍现在悲伤、抑郁原因? 想到这里,蟾蜍心中的怒火愈发浓郁,强烈却又无力。他根本就不明白自己到底在生气什么。愤怒很快变成了内疚。因为尽管他很生气,但他也知道父母为他做了很多很多。他现在住的漂亮庄园是父母留下的,还有一大笔钱让他过上了富裕的生活。更重要的是,他的父母已经去世有一段时间了,他怎么能生他们的气呢? 鹭指出了这一点,并问蟾蜍:“你一定对你的父母很生气吧?”蟾蜍说他从不生别人的气。 “愤怒是一种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情绪,它不会消失。” 面对父母严厉的批评,孩子能做的就是调整自己的行为,把“三基色”的色调调暗,让自己看起来更柔和,才能生存。 小蟾蜍会听从父母的意愿,同意他们的想法。为了让父母对他满意,他总是想取悦父母。为了平息父亲的坏脾气,他几乎做任何事之前都会道歉。 此时,蟾蜍惊讶地发现,自己现在对朋友的反应,和小时候对父母的反应一模一样。童年时期的强烈情感不可避免地会影响我们成年后的行为模式。 还有依赖性。弱小无助的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是可以理解的,但成长的本质是最终打破这种依赖,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然而,很多人并没有完成这个转变,而是把依赖从父母转移到了别人身上,就像蟾蜍让朋友替自己做决定,而完全放弃承担责任。 服从、取悦、道歉、依赖,蟾蜍像每个孩子一样,通过这种方式改变自己、回应父母,从而形成了自己的行为模式。 愤怒的表达 那些愤怒去哪儿了?我们之前说过,愤怒、快乐、喜爱、悲伤和恐惧是我们的基本情感。它们是每个人调色板上的三种基色,也是塑造个人行为的基本元素。 那么,为什么蟾蜍和我们许多人一样,不会轻易对外人发怒,只是因为我们长大了、变得成熟了呢?也许不是。 想象一下,被两个仁慈的独裁者控制并完全依赖他们。当愤怒遇到绝对权力时会发生什么? 也就是我们学会压抑自己的愤怒,但愤怒是最基本的情感,无法完全压抑,所以我们可能会学会在没有攻击性的情况下生气。 就像煤气罐一样,由于内部压力不断增大而逐渐变热,随时有爆炸的危险。如何释放压力?一种方法是直接打开阀门,让气体喷出。这就是有些人处理愤怒的方式。他们找到目标,立即释放愤怒。但这对于人际关系是非常不利的,会给别人带来伤害。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稍微打开阀门,就像我们准备打开高压锅一样,让膨胀的气体慢慢释放出来。它几乎不会被其他人注意到,也不会让任何人感到不舒服。 我们小时候,发脾气、发脾气都是愤怒和无奈的表现,因为孩子无法用攻击性来释放愤怒来对付大人,唯一能做的就是“无理取闹”。 还有一些人,脾气暴躁、冷血、生闷气,总是阴沉着脸,异常安静。这就是利用时间冲淡愤怒最典型的表现。 孩子们通过任性、愤怒、表现和叛逆来向外释放愤怒,而当愤怒向内释放时,则是通过抑郁、拖延、无聊和退缩。 每个人为了适应童年的具体情况,都会形成不同的模式,而所有这些行为实际上都是我们从童年时期发展起来的防御机制,以保护我们免受伤害。 因此,当我们看到一个成年人生气、叛逆、沮丧或无聊时,我们在多大程度上认为他正在无意识地重演童年的行为模式呢? 说到这里,蟾蜍沮丧地说:“原来我的很多感受和行为都源于我的孩子自我状态,我感觉很糟糕。讨论了这么久,我发现我大部分时间都非常愚蠢。”我的人生该怎么办?”我怎样才能学会做一个成年人?” 鹭笑道:“要不等我们下次见面吧?” 总结 首先,人们很容易将当前的不幸归咎于外部环境。作为受害者,哭泣、抱怨很容易,但承担责任、做出自己的决定却很难,但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有好的改变。生活总会出错,但任何时候,我们都可以选择变得更好。 其次,海伦通过要求蟾蜍仔细观察他的真实感受,引入了“儿童自我状态”的概念。这是我们一生中每一个行为和感受的核心,也是我们自己最核心的部分。当一个人进入自我状态时,他的感受和行为就会和小时候一模一样。 第三,“孩子的自我状态”分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是“天然的孩子”,由与生俱来的情感组成,如快乐、喜爱、悲伤、恐惧和愤怒。它们是生活调色板上的三种原色。虽然在随后的成长过程中,每个人的情绪反应都不同,就像完全不同的颜色一样,但组成这些颜色的最基本的三基色是不会改变的。 。 另一部分是“适应性儿童”。对于孩子来说,父母就是无法逃避的仁慈的独裁者。他们拥有绝对的控制权。为了对付父母,孩子们制定了一套生存策略。顺从、取悦、抱歉和依赖。而这套行为模式就成为了我们性格的原型。 仔细想一想,你现在对待周围人的方式和你小时候对待父母的方式是否一样。童年时期的强烈感受不可避免地会影响成年后的行为。 第四,愤怒的基本情绪在面对绝对权力时受到抑制,我们学会在没有攻击性的情况下生气。孩子们通过任性、愤怒和叛逆来向外释放愤怒,通过抑郁、拖延和退缩来释放内心的愤怒。因此,当一个成年人陷入这些负面情绪时,他很大程度上是在无意识地重演童年的行为。了解童年是了解自己的关键。 你的每一次“欣赏”、“看着”,我都认真的把它当成爱!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