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抑郁|心理咨询匠带你了解抑郁症治疗的两种模式时间:2024-09-26 14:04 心理咨询带你走进你的内心世界,喜欢的话就关注我们吧!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抑郁患者达3.5亿,预计2020年将成为全球第二大疾病,每年因抑郁自杀的人数高达100万人。中国抑郁患者达9000万人,每年约有28万人自杀。在中国自杀或自杀未遂的人群中,抑郁患者占50%-70%,但中国抑郁症就医率不足10%。 很多朋友对于抑郁的治疗还只是比较模糊的认识,今天我就跟大家讲讲抑郁治疗的两种模式:药物治疗和心理咨询治疗。 药物治疗 精神药品主要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化学递质,从而改变人脑思维活动的药物。 听起来好恐怖啊!好像药物可以控制人的思维,其实不然,因为现在的医学发展还不能那么精确的找出哪个神经代表你在想什么。药理学家只是发现抑郁中的抑郁,精神分裂症中的不安全感等背景心态和血清素、多巴胺等化学递质有关。当用药物增加或减少中枢神经纤维突触间隙中相应递质的浓度时,这种背景心态就会发生改变,抑郁和精神分裂症相应的幻觉、妄想等症状就能得到缓解。 同样的原理也适用于其他类型药物的研发,因此,各种抑郁、抗精神病药、情感稳定剂、焦虑药等应运而生。 因此,药物跳过了引起情绪的外部原因,直接通过化学方法改变??大脑功能。一些患者可以清楚地告诉我,他们服用药物后的感觉——那些让他们心烦意乱的事情仍然存在,但他们抑郁的情绪被药物缓解了。 在传统医生眼中,这样的治疗手段已经算是有效了,“以前你深陷抑郁的泥潭无法自拔,现在我帮你走出来了,剩下的生活烂摊子就交给你自己来解决了。” 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其实是当代城市人口的绝大部分)即使情绪好了,也无法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我打个比方: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包括有些患者本身的人格基础,天生就带有抑郁,就像是一块滋生野草的肥沃土壤。抑郁就像除草剂,虽然杀死了野草,但是只要人格还在,一旦停药,野草就会继续生长。这就让很多患者仿佛没有了药就活不下去。有的患者误以为自己对药物产生了依赖,结果陷入了困境:吃药怕上瘾,不吃药又怕被抑郁缠身。 嗯,这时候心理治疗就派上用场了。 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疗法心理咨询疗法实际上比药物疗法更为古老。 古典精神分析学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但世界上第一种抗精神病药物氯丙嗪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问世。 很多人有一个很深的印象,就是“心理治疗没用”。其实,这对心理治疗来说,真的很不公平。关键原因在于,心理治疗必须建立在患者对自身问题的“自我认知”和“想要改变自己的愿望”的基础上,治疗才会有效。它不像毒品,不管你怎么想,我都可以强行改变你脑子里的化学环境。 但心理治疗比药物治疗更人性化,药物治疗虽然有效,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它实际上拉远了患者与治疗师之间的距离,一旦开始用药,治疗师和患者都开始关注症状的改善和药物的副作用,而忽略了“在精神病学领域,任何症状背后都有深刻的心理意义”。 心理治疗是一种个性化服务,让治疗师与患者的关系更加密切。通过一对一的深入交流,了解、共情、澄清患者心理问题的实际原因。与患者完全没有发言权的药物治疗相比,心理治疗更像是患者的主动参与,治疗师更像是亲密的朋友,引导、分析,有时甚至一起研究患者的问题。这种治疗的效果是患者个人调整的结果,这对患者来说远比药物重要。 总而言之,药物就是让别人帮你解决问题,但如果问题太多,压力太大,药物确实能快速缓解症状。但有时我们只缓解症状,却没有解决问题。甚至当我们自己有很多问题,却没有动力去改变自己时,我们就会对药物抱有过多的期望。 心理治疗是在别人的支持下,自己解决问题。如果症状已经基本得到控制,如果想彻底摆脱生活中的困境,可能需要在药物治疗的同时接受心理治疗。所以我想说:如果你想缩短治疗周期,又不想那么长时间依赖药物,那么如果你愿意,心理治疗也许是一条捷径。 研究发现,不接受心理治疗的抑郁自然康复进度比接受心理治疗的要慢得多(可能时间是5:1)。当然,心理治疗并不像药物治疗那样周期明确。比如,当患者开始心理治疗并问我“需要做多久”时,我常常很难回答这个问题。起初,我一直以为这个过程可能需要漫长的一年,但实际情况似乎并不需要那么长(可能半年甚至三个月),患者的心态就会发生明显变化,从而能够在短时间内不依靠心理咨询的支持而独立处理自己的生活。 我常跟病人说:“别指望吃药能解决所有问题,不然现代社会的问题太容易解决了,不管你是贪官还是罪犯,吃两颗药就能解决问题。” 是的,药物确实可以改善症状,但不能解决你的一切问题。我们还需要有勇气面对自己的问题并解决它们,这才是自我成长和自我治愈的途径。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