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感心理医生|情感依赖:隐藏在伪心理学背后的依赖性人格障碍时间:2024-08-31 14:05 近年来,“情感依赖”一词频频出现在杂志封面和个人成长类书籍中,有时被描述为“没有伴侣就什么都做不了”的表现,有时被描述为“不惜一切代价去爱”的行为。 法国里尔心理健康中心精神科医生克里斯托夫·维尔斯维尔指出,“情感依赖”其实是一个“伪心理学”术语,它“并没有出现在任何严肃的医学分类中,但其背后可能是依赖型人格障碍等严重的心理问题”。 依赖型人格障碍的特征是持续且极度需要他人的支持,从而导致对他人极度顺从和粘着的行为。这种心态和行为不仅限于伴侣关系,还延伸到家庭关系甚至工作关系中。 管理自己就像战斗 “对伴侣或家人的依恋是正常的,但依赖型人格障碍患者可能会过度依恋,这种过度依恋会造成痛苦的感觉,”克里斯托弗·维尔萨维尔解释道。“这些患者要么觉得自己无能,无法独自解决问题,要么觉得自己不被爱,这会导致情感上的不安全感。在这两种情况下,患者都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视为一种滋补品。” 法国心理学家、认知行为治疗专家米莱娜·富歇观察到,依赖型人格障碍患者的男女比例大致相同。“对于这些患者来说,管理自己就像一场斗争。不仅在情感领域,而且在包括分析性思维在内的所有层面,他们都喜欢顺从别人。” 法国心理学教授昆汀·德布雷在其著作《病态人格》中指出:“依赖型人格障碍患者会听取任何观点,并且会无条件地赞同与其打交道的每个人的意见和行为。” “这些人无法独自生活,因为他们做任何事都需要别人的认可。例如,如果没有别人的支持,他们就不敢去看电影、去餐馆吃饭或选择职业,”米莱娜·富歇 ( Fouché) 解释道。 进一步指出:“这种对他人支持的极度需求导致了过度顺从和粘人的行为。他们需要不断地从别人那里得到建议,为了不失去一段关系,他们从不表达异议。” 依赖型人格障碍≠嫉妒 Fouché 认为,“依赖型人格障碍与你是否经历过痛苦的分手无关。”她说,“对分手的恐惧非常普遍,不仅是依赖型人格障碍患者,很多人都害怕与自己所爱的人分手。依赖型人格障碍与对方是否控制欲强无关。依赖型人格障碍患者的顺从态度是源于他自身的内在机制,与伴侣的行为模式无关。” 而且,米莱娜·福歇还强调,“依赖型人格障碍和嫉妒是两码事”。昆汀·德布雷对此有进一步解释。他认为,嫉妒有时会导致人们做出一些极端行为,比如不断给亲近的人发短信。“但依赖型人格障碍患者发这些短信并不是为了确认伴侣和谁在一起,而是为了确认伴侣还在,以此来让自己安心。” 克里斯托弗·维尔萨维尔同意这种分析,他说:“这些病人需要一些现实的因素来让自己安心,他们需要那些电话来告诉他们‘我在这里’,而这些行为往往是他们周围人无法忍受的。” 什么是有效的治疗选择? “如果这些患者能够在生活或人际关系中找到平衡,他们就不会来看医生。但当他们的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时,心理治疗就变得必不可少,”米莱娜·富歇说。对于昆汀·德布雷来说,有一点非常清楚:“心理分析在治疗人格障碍方面毫无用处。” Fouché 发现,前来咨询心理医生的人通常都会有一段抑郁或焦虑症状的时期。这两种症状经常出现在依赖型人格障碍患者身上。随着治疗的进展,医生会逐渐找出症状的根本原因。在确认依赖型人格障碍后,就会实施以“自我肯定”为重点的认知行为治疗方案。“我们教导患者表达真实想法,培养专属于他们的活动。” Fouché 解释道。 在克里斯托弗·维尔萨维尔看来,最重要的是引导患者认识到“无能”只是自己的一种感觉,而不是事实。“我们要让他们学会真正判断自己的能力,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有能力自己做很多事情。”在问诊过程中,他会鼓励患者做一些“练习”,比如独自去商店买衣服。 克里斯托弗·维萨维尔表示,依赖型人格障碍患者的治疗并不一定需要几年的时间,“尽管这种疾病的治疗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但我们在几个月内就能看到进展,最终患者会走出自身的病理机制。” 在治疗过程中,心理学家或精神科医生的角色非常微妙。米莱娜·福谢注意到,“这些病人非常容易对医生产生依赖,如果一个病人一天给我发十几条短信,这就表明病人可能患有依赖型人格障碍。” (夏进)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