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抑郁|精神科诊断的复杂性:长时间观察与经验的重要性时间:2024-08-12 14:08 你好,你所描述的情况一般在门诊量大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出现,不是确诊,而是印象诊断,是在没有时间做详细接触和规范精神检查的情况下做出的初步诊断,至于临床确诊,需要长期的精神检查和长期观察。 精神科医生在日常工作中,对住院的患者,需要经过5-7天的接触和观察,才能做出最终的诊断。因为同一个精神障碍患者,其精神症状可能间歇性出现。上午他可能很紊乱,大喊大叫,下午却突然清醒;上午他可能悲观,不想活,下午却突然心情好起来,谈吐自如;来的时候还在胡言乱语,但第二天就安静了。 这样的情况很常见,因为归根结底,精神疾病的症状多样而复杂,而医学是一门经验科学,没有必要的临床经验,仅凭书本上的标准很难得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其实,就连精神科医生在门诊的几句话,也透露出他们对于精神疾病本质的了解,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句话,却能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精神症状和严重程度,从而对患者进行印象诊断,并简单判断是否需要住院治疗。当然,是否需要住院治疗只是医生的建议,决定权还是在患者家属的手中。 一般正式的精神检查需要40-60分钟,甚至更长。加上医生为患者诊断和推荐治疗的时间,每个患者都要花一个多小时。这完全不适合门诊工作。而且门诊医生往往不了解来门诊的患者。没有长期观察,无法判断患者是否有突发冲动的可能。因此,很多患者并不适合单独进行精神检查。 其实,中国医生有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没有看病人数量的限制,特别是非专家型普通门诊医生,他们想看多少病人就看多少病人,会把病人全部看完。比如我上门诊,有时一天看一百多个病人,包括看门诊的和拿药的。而且挂号费才3元,普通门诊的挂号费也是3元,无一例外。 所以很多正规的检查和治疗无法在门诊进行,相信大家也可以理解。 专业的精神科医生必须经过几个步骤才能做出诊断! 首先,观察患者的情感反应,通过交谈了解患者的症状,寻找突破口,对病情做出初步诊断。 其次,听取患者家属提供详细的精神疾病史(包括了解患者的发病时间、疾病特点、伴随症状、身体状况、受教育程度、性格特征、家族史等),然后进行整体分析。 第三,思考是否有其他可能的疾病,并做相关检查,逐一排除。 通常,这样的检查至少需要20分钟,对于一些疑难病例,可能需要住院一周以上才能确诊,有时还需要多位医生会诊。 所以一个专业的心理医生肯定有这么一套步骤,当然也不排除有些医生凭经验来判断,一方面可能病情比较典型,比如你说的抑郁,另一方面医生可能在没确诊的情况下就帮你治疗抑郁。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如果说起林黛玉就想到抑郁,说明你进门了。其实,很多人都觉得林黛玉得了抑郁。从我的角度来看,她有。首先,她的性格过于直率单纯,难以应付贾家复杂的人际关系。其次,她的身体一直不好,是慢性消耗性疾病,总担心自己活不长,眼泪不够报答宝玉的恩情。第三,她情绪丰富,过于敏感,常常见事就动情。这些都是抑郁的典型特征。但抑郁不是精神病。精神病是器质性疾病,一般涉及脑损伤,不可逆,理论上也无法治愈。患者患病时无法意识到自己不正常。抑郁属于“神经官能症”,是社会功能暂时失调,如自我评价降低、不能适应人际关系、不能与人交流等。它是可逆的,可以治愈的。患者通常有很强的反思能力,对自己的“症状”有很深的认识。轻度抑郁通过合理的自我调节,可以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甚至治愈,没必要去医院。抑郁的确和性格有关,关键是林黛玉从来不会承诺改变自己的性格(这也是她的性格)。再加上当时的社会环境,悲剧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 这是目前很多人到医院精神病科就诊后面临的困惑。 首先,所有心理或精神问题都需要结合大量的测量、评估、临床经验和判断才能确诊,即使确诊,也需要过程仔细观察和验证,绝不能仅凭几个指标就下结论。 其次,现在药物的随意使用也非常令人担忧,大部分精神科药物都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我问过好几位来访者,几乎都是医院听过几句描述后就开始开药,没有再做更多的访谈和心理测量等辅助工具。虽然有些医生可能觉得自己经验丰富,不需要太多其他的参考,但这毕竟关乎一个人的身心健康,甚至是终身大事。希望无论你经验多么丰富,还是要谨慎为好! 再次,不管是医学还是心理学,经验和修养都是有差别的,这需要多咨询多判断,多理性分析多辨别,多向相关人士询问,现在信息很发达,我相信这样的渠道很多。 最后,如果你和其他家人对诊断有疑问,建议大家多咨询心理学、精神病学方面的专业人士,多去几家医院或心理机构确认后再做决定。 一般正规稳定的医院都会有后续检查,问卷调查等,但因为是精神疾病,并不是心脏衰竭,腿断了,拍个X光片就能被机器检测出来的确诊疾病,所以精神疾病也可能会被误诊,例如躁郁症就被误诊为单侧抑郁,直到躁狂发作才发现不仅仅是抑郁而已。有时候精神疾病也会被误诊,甚至患者服用的药物可能要几个月甚至几年才能确定最佳方案。所以精神疾病本身的检查就不是完美的,治疗也大概率是医生的经验决定的,不过医生应该了解抑郁的症状,就是那些明显的情绪波动和活动性,虽然医生不知道孩子为什么抑郁,但一般根据症状来判断也是没问题的。心理测试也不一定准确,也要看孩子现在的状态。他刻意掩盖也没用。所以找专业医院的专家很重要。不过还是要根据孩子的治疗进展来做调整,有时候完全不信任医生,肯定治不好。 所以结论是要问孩子的意见,他信任医生吗?然后跟医生确定治疗方案,重度,轻度,还是中度。除非是急性,否则不要轻易用电击。根据孩子的反应吃药,多跟医生沟通。 没有比医生的经验更准确的检查工具了。但人难免会犯错。精神疾病有很多阶段。 文字/我很固执 当感冒病人到药房就诊时,中医师会问:“您头疼、发烧吗?喉咙疼吗?”病人可能会回答:“是”或“不是”,或说自己打喷嚏、流鼻涕等。 只需几句话,中药师基本上就能判断出顾客患的是哪种感冒。 抑郁也类似。 你是否长期抑郁?你是否对世界感到悲观和厌恶?你是否感觉自己的大脑越来越迟钝?你是否经常有自杀的念头?等等。 如果你有上述症状,那至少与抑郁有关。 患者本身对抑郁有着深刻的认识,他们应该对自己是否抑郁有一个认识。 遗憾的是,很多抑郁患者缺乏警惕,一开始并没有采取预防措施,更没有彻底扭转局面。 悲剧的是,当一个人抑郁,徘徊在抑郁边缘时,很大的可能性会被抑郁牵引、牵制、纠缠,难以自拔,即便有家人、亲友、医生的帮助,有时也无能为力。 最好的医生是在疾病尚未发生之前就进行治疗,隐患比明火更危险,预防胜于泰山。 当孩子本人或家人发现孩子开始出现抑郁想法或迹象时,越早采取科学、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就能更快、更容易地将孩子从抑郁的泥潭中解救出来。 抑郁并不神秘,也不可怕,抑郁发现、早预防、早治疗,抑郁也能变成温顺的小驴子。 为什么望诊排在四诊之首呢?因为望诊一般能发现大部分症状,一眼就能看出病人得了什么病,能活几年! 这个还是比较好判断的,毕竟抑郁在早期不算什么大病。问题是一旦到了重度抑郁,就没药可治了,治愈率比癌症还要低,而且很多药物本身就会增加自杀倾向,对家人也是个很大的负担,必须24小时陪伴,一旦离开视线,人就可能死去。 任何患有长期疾病的人都可以成为医生,更不用说成为专业人士了! 因为医生要从病人身上赚钱,抑郁治疗也是很贵的,尤其是心理咨询和治疗。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