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抑郁|心理咨询匠分享:抑郁症到底能否治愈?85%的人能治好时间:2024-08-10 14:05 心理咨询带你走进你的内心世界,喜欢的话就关注我们吧! 文/Lao K 我写过很多关于抑郁康复的文章,也收到过很多人的私信,他们总是在想“抑郁能治愈吗?” 我可能是最有资格在这个问题上发言的人。我曾经经历过长达一年的严重抑郁。同时,我在做心理咨询四年里也见过很多抑郁患者。所以我想告诉大家,如果你患有抑郁,一定要放心,你一定可以康复,只是需要耐心和正确的引导。 关于抑郁的统计,我们有一组数据,大概85%的人经过治疗,抑郁症状会明显缓解、治愈。这可不是简单的一些数据,而是我们确实看到很多抑郁患者治愈了。 剩下15%的病患,仍处于痛苦和波动状态,未来的生活品质会受到影响,但出路还是有的,通过各种努力和调整,他们仍在尽力恢复社会功能。 所以我想根据自己的经历和学习,总结一些东西来帮助这些痛苦的人,当你真正建立并做到以下三点的时候,我相信你离康复就不远了。 积极配合医疗救治 患上抑郁之后,很多人往往会把问题归咎于想太多,其实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认识。 抑郁和大多数疾病一样,并不是因为想太多而引起的,有时候把问题归咎于想太多,并不利于我们正确面对问题。 很多人可能会害怕被诊断出患有抑郁。其实,没有必要担心。医生其实并不想给你这个诊断。诊断是为了治疗。 如果你已经被诊断患有中度至重度焦虑抑郁,请积极配合医生开出的药物治疗,虽然药物治疗会有一定的副作用,但副作用一般都是可以忍受的。 我在之前的很多文章中都解释过副作用。我记得有位护士看到我非常害怕吃药,就跟我说了一句话,问我空气中是否有病毒。我说“有”。她接着说:“就算有病毒,我们还要呼吸。凡事都有利弊,但要学会两害相权取其轻,这就是药物治疗的原则。相比于药物的副作用,抑郁的痛苦才是我们更应该关注的。” 其次,如果有条件的话,最好配合心理咨询,需要注意的是,医生和心理咨询是两个不同的职业,职责也不同。 精神科医生会根据你所描述的症状判断你得了什么病,并推断出哪种神经递质水平异常,然后对症下药,但他们不会跟你多说话。 精神科医生懂病理学和药理学,但他们不是心理学专业人士,不能为患者提供心理咨询。 所以不要指望心理医生会耐心地帮你解决心理问题。一是职业不匹配,毕竟中国医疗资源紧张,心理医生是各治各病。二是每个职业都有自己的专长。同样,我们也不要指望心理咨询会给你开药方。心理咨询是通过你和他的关系,帮助你改善性格,认识你的问题。 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体系 国外很多地方的精神疾病康复体系非常完善,除了精神卫生中心,社区里也提供精神科治疗以外的完整服务。比如有些严重的精神病人虽然接受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但还远远不够回归社会,这时候社区就提供了非常好的社会支持体系,比如帮助我们从小事上恢复过来。可惜这些在我们国家才刚刚开始。 大部分都需要我们自己去完成,要知道任何关系都是需要主动的,这对于一些抑郁患者来说确实很难,但越是困难,越是要突破。按照人际圈来说,最亲近我们,最有可能给我们无条件支持的,还是家人。可惜的是,有些不靠谱的家人,会认为孩子的抑郁是“演戏”或者是“想太多”,这时候,无助的孩子就会很容易放弃向家人寻求帮助。这里我还是建议大家想办法让他们重视这个问题,明白抑郁是一种需要治疗的病。在抑郁的过程中,家人需要给予支持和关爱。 第二是朋友。朋友理解你也不容易,这个时候没必要互相指责,毕竟不是每个人都会经历抑郁。这个时候我觉得在网上寻求抑郁社区是一个好主意,但是一定要适度。因为我之前也组建过类似的社区,大家在群里经常互相抱怨,没有理性的互相帮助或者鼓励的话语,大家都自私的认为自己才是最痛苦的。后来我取消了这些社区,但是只是因为我在这里没有成功,不代表有些社区没有价值。我还是觉得相对积极的抑郁互助社区是弥补抑郁回归孤独的一种方式。 改善认知和人格,让心灵始终保持相对健康 这是我想给所有已经从抑郁中康复的朋友的一些建议。抑郁的麻烦之处在于它很容易复发。 因此,在康复期间定期复查是十分必要的。关于复查,医生一般会根据病人的情况来告知复查的时间,如果病人处于急性期,复查一般是一至两周一次,如果病人处于稳定期,复查一般是一至两个月一次。 一定要按时复诊,这包括医生发现新的症状而重新诊断,以及调整用药。还有一些指标需要定期检查,所以需要记住时间,并按照医生的指示按时复诊。 其次,主动寻求心理咨询也是改善认知和人格的“捷径”。抑郁患者大多以极其阴暗、消极的眼光看待世界,这与早年经历、不健康的认知息息相关。陷入恶性循环的抑郁患者很难理性客观地看待自己。 因此,此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帮助自己改善性格和认知可以说是最安全有效的方法。但任何方法都不能操之过急,所以我主张抑郁朋友要定期参加心理咨询。如果条件允许,寻求长期动态的咨询是改善性格的一个非常好的方法。 (此处已添加圈卡,请前往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优质心理学与心理成长社区,每天会分享优质心理学与心理健康知识,我们一起成长、一起讨论!) 最后,我建议身患抑郁的朋友学会“与症状共存”,这也是应对抑郁最健康的方式。与症状共存意味着不要害怕一点症状。总是担心它真的很可怕,因为我见过太多患者总是担心自己的症状,这让他们很难走出抑郁。 无论你是患者还是家属,尽量避免阅读有关抑郁的负面报道和信息,因为抑郁是一种情绪障碍。如果治疗得当,它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复杂和可怕! ??更多心理疗愈文章,可以参考我的学习经历: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