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儿童心理医生|儿童心理咨询市场乱象丛生,家长如何选择专业机构?

时间:2024-07-29 14:03     作者:心理咨询   阅读

□本报记者赵莉

□ 刘娇娇,本报实习生

“如果3岁以下的孩子热衷于看电视,不愿意出去玩,该怎么办?那就把孩子锁在房间里,把电视调到没有节目的频道,把音量调大,发出噪音,屏幕全是雪花。一旦孩子被吓到了,他就再也不想看电视了。”

这是北京妈妈马洁前不久听到的一场儿童心理学讲座的片段。主讲人自称是某知名大学的“心理学特约咨询师”、二级心理咨询、某电视台青少年频道顾问。“这样的儿童心理咨询怎么能做好孩子的心理健康工作呢?”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家长关注到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少家长在孩子遇到问题时,都会主动为孩子寻求心理健康咨询。然而,《法制日报》记者近日调查采访发现,儿童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市场存在着种种问题:一方面,部分家长本身对心理健康咨询缺乏正确的认识;另一方面,心理健康咨询行业准入门槛低,不少所谓的儿童心理咨询并不专业,他们提供的心理咨询服务不仅效果不佳,还可能加重孩子的心理问题;高昂的收费也让不少家长直言“负担不起”。

接受采访的专家和业内人士表示,儿童青少年时期是一个特殊的成长阶段,心理发展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成年期的很多精神心理问题都源于儿童青少年。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有助于儿童树立健全人格、培养良好习惯、形成更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应重视未成年人心理咨询服务的规范化发展,在政策法律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建立健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社会化服务体系。

孩子有自残行为

家长认为“太虚伪”

马洁最初接触儿童心理学,是因为自己两岁半的女儿“不太爱交际”。

比如,当老师和其他小朋友在唱歌、跳舞、玩游戏时,女儿总是远远地看着,不愿意和同龄人拉手等进行身体接触……这让马杰很焦虑,她担心女儿有社交障碍或者自闭症倾向。

马洁首先想到向身边的妈妈、手机里的“妈妈群”求助,但收到的回复大多是:也许孩子长大了就会好了。后来,在朋友的推荐下,她联系上了专门从事亲子育儿、儿童心理咨询的心理咨询陈静。

在陈静的专业分析和指导下,马洁了解到女儿生性谨慎、喜欢观察,并没有她担心的自闭症问题。如今女儿已经6岁了,马洁依然保持着每半年带女儿去做一次心理咨询的习惯。“在每个年龄段或者心理发展阶段,遇到不懂的问题我都会咨询心理咨询咨询师。现在女儿的情绪调节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都发展得不错,我感觉和女儿的亲子关系越来越融洽、稳定。”

儿童心理医生一般怎么收费的_心理医生儿童医院_儿童心理医生

在真正体验到儿童心理咨询的有效性后,马洁会建议有同样困惑的家长寻求专业的儿童心理咨询。但她收到的回复大多是负面的、异样的眼光,甚至有人直接回答:“我家孩子没病。”

多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一些家长对“心理问题”的忽视、抵制,不愿就医,导致一些孩子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干预。

在江苏省一家精神卫生中心工作的吴华(化名)就曾遇到过这样的案例:“孩子本来就有自残行为,在家里心情很压抑,又没法和父母沟通的时候,就会用刀片割自己,但父母觉得孩子太虚伪了,甚至当孩子主动要求看心理医生时,父母还是不同意。后来,孩子偷偷来看医生,我们建议药物治疗,但父母知道后非常抗拒用药,觉得吃药就等于确认孩子有精神疾病。”

在北京一家三甲医院担任儿童心理治疗师的李医生,听到家长说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能给孩子一些建议吗?”在他看来,这句话恰恰反映出很多家长并不认为孩子的心理问题是病,没有意识到他们需要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和心理疾病绝不是一回事。心理健康问题可以通过调整来治疗,并不是器质性疾病。自闭症或者孤独症等心理疾病,都是精神疾病,不能混淆。”陈静说。

“如果家长缺乏对精神疾病的基本了解,容易对孩子产生误解。比如,学习障碍的孩子有的有阅读障碍,有的有书写障碍,有的有数学障碍,有的还患有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和品行障碍。如果家长不了解学习障碍,就可能认为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粗心大意、学习不认真,就会训斥甚至体罚孩子。”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刘俊萍说,这样不仅错失了重要的诊治时机,还会给孩子带来额外的压力,损害亲子关系,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她曾遇到过这样的案例:孩子8岁时被诊断出感觉统合失调、注意力不集中。医生建议用药、教育行为训练,但家长不同意,担心用药副作用,选择放弃,而是用跑步、游泳等体力活动代替,错失治疗机会。当孩子长到十几岁时,肢体动作不协调、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依然存在,直接影响了发育,家长为此后悔不已。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所副所长蔡海龙告诉记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与预防指南》,高达一半的心理健康问题始于14岁之前。青少年时期存在促进健康和预防疾病的多重机会,可能对青少年的短期和长期生活有益。考虑到青少年时期明显的神经可塑性,以及在大多数心理健康问题和危险行为开始时就有干预的机会,这一阶段被认为是干预的最佳时间范围之一。

“对于现代社会青少年日益普遍和复杂的心理问题,如果能及早发现、精准干预,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其引发的危机。但即便在一线城市,心理健康教育依然被‘忽视’。”蔡海龙说,一些学校和家庭往往只注重分数和学业进步,过重的学业负担和心理压力甚至被认为是取得高分必须付出的成本和牺牲。这是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长期被忽视的重要原因。

心理学家的观点各不相同

不专业会让事情变得更糟

心理医生儿童医院_儿童心理医生一般怎么收费的_儿童心理医生

像马杰一样,十分关心孩子心理健康的家长还有很多,但一些带孩子去寻求心理咨询服务的家长向记者抱怨,在心理咨询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比如公立医院人满为患,问几个问题就“打发”走了,私立机构专业性存疑,收费又极其昂贵等。

“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正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但现有的儿童心理咨询服务却跟不上这个趋势。”马洁说,多年带孩子做心理咨询的经历让她感到,目前能帮助孩子完成社会化、预防早期心理问题的专门机构并不多。面对孩子的问题,家长往往束手无策,很多只好求助于网络和各种“妈妈群”。

记者调查中发现,市面上存在不少独立心理咨询咨询师和心理咨询工作室,查明他们的培训背景和专业能力后发现,很多从业人员并没有心理学专业学历,只是经过相关项目培训,取得机构认证的心理咨询咨询师证书后,才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蔡海龙介绍,2017年9月,人社部正式取消心理咨询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心理咨询成为非准入职业。由于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和服务规范,大量没有专业知识的人涌入这一行业。“目前,我国未成年人心理咨询行业准入门槛低,从业人员水平参差不齐,能力不足,咨询服务不专业,甚至存在违反职业道德等乱象,亟待规范。”

对于目前青少年心理咨询资质问题,陈静告诉记者,心理咨询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取消后,心理咨询咨询师认证模式更加社会化,考证难度不大,可以去专门的机构学习,完成课程,通过考试,拿到心理咨询咨询师证,就可以执业。“这样的情况下,这个行业还是比较混乱的。”

“目前,很多儿童心理咨询都只有一张证,很多孩子自己没有,甚至没有和孩子深入接触过,对未成年人的成长发育状况并不了解。”陈静说,一些心理咨询只听孩子的问题,不能给孩子和家庭科学合理的方向性建议。孩子和家庭在咨询过程中,可能会释放情绪,恢复正常生活后又会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业内人士指出,一些不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喜欢给孩子“贴标签”。“比如有的机构会直接把自己的心理咨询服务冠以‘叛逆儿童训练营’的称号,这种做法非常不可取,并不能解决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陈静说。

“对儿童心理问题的标签化,大多是为了满足市场营销和商业运作的需要。从根本上来说,未成年人越轨行为的干预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涵盖问题评估、目标设定、形成治疗方案、实施干预、监测评估、维持和预防复发等。”蔡海龙说,对不同个体而言,这种干预的过程可能因具体的干预方式、个人需求、目标性质等而有所不同。

蔡海龙表示,简单粗暴地给孩子贴标签,其实是对复杂心理问题进行简单化、形式化的处理,容易导致孩子在自我认知上产生负面刻板印象,不仅不能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有些时候甚至会产生负面影响。

“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不专业的心理咨询,只会让本来就‘破碎’的家庭更加摇摇欲坠。”陈静说,曾有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孩子,产生了厌世心理。家长咨询过五六位心理咨询,得到的大多数建议都是让家长“放下”。听了他们的话后,家长取消了孩子半年多的课外学习,但孩子的情况没有任何好转,家长和孩子都越来越焦虑。

孩子来到陈静工作室的时候,已经处于无法与父母沟通的状态。陈静的建议是针对性地发展孩子的优点,重建自信。后来,她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和社交方式,孩子才逐渐康复。

儿童心理医生_心理医生儿童医院_儿童心理医生一般怎么收费的

与此同时,心理咨询服务费用过高,也让一些家庭不愿付费。记者通过市场调研发现,目前心理咨询主要有网络咨询、电话咨询、面谈咨询三种方式,收费标准根据专业熟练程度、咨询时长、地域等不同差别很大。最低收费每小时200多元,经验比较丰富的“专家级”心理咨询收费甚至能达到每小时2000多元。

“即便是最低级别的儿童心理咨询服务,如果经常带孩子去,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而且短期内很难感受到效果,这让很多想给孩子做心理咨询的家长犹豫不决。”一位已经带孩子做过多次心理咨询的家长告诉记者,不知道是否要继续尝试。

提供政策及法律支持

构建系统服务体系

近年来,有关部门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关注,相继出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计划(2019—2022年)》《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等相关政策,均提到了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行动目标、策略和措施。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所长宋毅曾对媒体表示,2021年,全国妇幼保健机构3032个,其中三分之一以上可提供儿童心理健康服务;全国318个市州可提供心理健康服务,2756个区县可提供心理健康专科服务。与此同时,社会对儿童心理学家的需求不断增长,国家也在加强对儿童心理学家的培养。

她认为,改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要从个体层面和群体层面入手,父母支持和个人需求是个体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改善群体心理健康问题则需要家庭、学校、社区、医疗机构、媒体、政府等多方协作,凝聚共识,构建系统性服务体系,共同探索解决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途径。

蔡海龙表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通过开展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的心理健康咨询,确实可以对青少年心理问题起到预防作用。但考虑到当代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复杂因素和深刻根源,单纯依靠心理健康教师的作用远远不够。只有通过家庭、学校、社区的齐心协力,全社会共同营造有利于青少年成长发展的支持性环境,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代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

“目前,未成年人社会心理服务机构主要通过熟人推荐、学校转介、购买服务等渠道和方式介入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蔡海龙认为,为推动未成年人心理服务机构健康发展,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应在政策法律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心理服务机构,推动公益组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医院等企事业单位按照登记条件兴办未成年人心理服务机构,并通过项目经费资助、补助奖励、提供场地、费用减免等方式,支持其开办和初期运营。同时,加快政府购买心理健康服务的步伐,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立专项资金,扶持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发展。

“从长远看,应立足国情,在资质准入、伦理规范、效果评估、规范管理等方面制定精神卫生服务的行业标准,保证精神卫生服务质量,确保未成年人能得到良好的帮助和指导。”蔡海龙说。

“通过制定政策、制定立法,做好顶层设计,统筹学校、家庭、社会的力量,建立青少年心理健康多部门、多主体的协调联动机制,建立健全部门联动、多方参与、社会协作的社会化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蔡海龙建议,媒体也要加大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力度,形成重视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构建宽松的社会环境,有利于更多社会心理服务组织的发展。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