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抑郁|卡车司机群体面临的健康问题及对策建议时间:2024-07-20 14:08 货车司机是我国道路货运行业的主要劳动力,长期以来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提供了坚实支撑。自2017年起,传化慈善基金会公益研究院已连续发布五期《中国货车司机调查报告》,首次全面系统地描述了货车司机的工作和生活,揭示了他们在当前环境下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和建议。本次工作结束后,从2024年开始,传化慈善基金会公益研究院将把对货车司机的研究,移到更为细致的系列专题中,将整个研究系列推向更深层次。此次推出的《中国货车司机健康状况报告》是系列专题研究中的第一篇。 如前述调查报告所揭示,货车司机在工作和生活中有着自身的特点,这将导致他们特有的健康问题。例如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夜班、频繁换班、长期接触尾气和噪音污染等都会极大地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遗憾的是,迄今为止,还没有关于货车司机健康状况的系统性探讨。本报告试图弥补这一缺憾,通过调查了解他们的健康状况,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2024年3月30日,海口新港周边道路和港口内,车辆排成长龙等待装船。 2024年2月至3月进行的线上问卷调查为本报告提供了数据基础。问卷共41道题,核心问题是货车司机的健康状况,也涉及到他们的一些基本信息,如工作情况、生活方式、驾驶安全等。本次调查基于川化安信站台向广大好站友和货车司机发放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1119份。 示例概述 本次调查样本货车司机分布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山东、河南两省数量最多。其中,男性司机占绝对多数,共计1043人,占比93.2%。女性司机相对较少,共计76人,占比6.8%。样本货车司机以中年人为主,平均年龄45.1岁。从婚姻状况看,已婚人数最多,共计1026人,占比91.7%。从受教育程度看,货车司机中初中以上学历人数最多,共计681人,占比60.9%。其次是高中/中专/技校/职高学历的司机,占比26.0%。小学及以下和大专以上学历的司机数量相对较少,均在2.0%以下。 在1119个样本中,货车司机以个体经营为主,共计856人,占比76.5%。这些司机独立承担运输任务,自负盈亏,面临着市场竞争带来的各种挑战。雇佣司机相对较少,占比23.5%。他们通常在雇主的安排下工作,收入相对稳定,并享有一定的福利待遇。在收入方面,两类司机存在一定差异(图1)。扣除个人所得税和五险一金后,雇佣司机年平均收入为9.9万元。相比之下,扣除过路费、燃油费、平台会员费、信息费等各种运输成本后,个体经营司机年平均收入仅为8.1万元,收入相对较低。 图1 样本卡车司机年平均收入 从车辆规格来看,13米及以上大型货车最受欢迎,驾驶人数为492人,占比为44.0%;其次是6.8米及以上、9.6米及以下中型货车,占比为30.2%;4.2米及以上、6.8米及以下中小型货车和4.2米及以下小型货车相对较少,均在13.0%以下。 从平均运输距离看,从事长途运输(单程500km以上)的货车司机最多,共有548人,占比49.0%,其次是从事中短途运输(单程500km以下)的司机,占比36.2%,城市配送司机相对较少,占比14.8%。从货物类型看,从事整车运输的司机最多,共有832人,占比74.4%,其次是零担和快递司机,分别占比16.5%和5.3%。 卡车司机健康状况 超过半数受访货车司机认为自己的健康状况处于良好或中等水平,28.2%的司机认为自己“非常健康”,28.5%的司机认为自己“比较健康”。31.7%的司机将自己的健康状况评为“一般”。约有10%的司机将自己的健康状况评为较差,其中7.3%的司机觉得自己“比较不健康”,4.3%的司机觉得自己“非常不健康”。 图2显示了样本货车司机各类慢性病的患病率,可以看出慢性疼痛是货车司机中比较常见的职业病,患病率最高,为33.1%。其次是慢性胃炎的患病率为21.7%,也比较高,说明消化系统问题在货车司机中也很常见。高血压的患病率为18.7%,排在第三位。干眼症和高脂血症的患病率分别为11.8%和10.8%,肾结石和糖尿病的患病率各为5.6%,肝胆疾病的患病率为5.2%,相对较低。痛风、心绞痛、抑郁、冠心病、甲状腺疾病、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和癌症等偶尔会有报道。 图2 样本卡车司机各类慢性病患病率 图3显示了样本货车司机各类慢性病的治疗情况。首先,在患病率最高的疾病中,慢性疼痛的治疗率为43.8%,也就是说在患有慢性疼痛的货车司机中,只有约45%的人接受了治疗。相比之下,慢阻肺、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情况则比较乐观,治疗率分别为87.5%、81.0%和77.0%。但也有一些疾病的治疗率比较低,尤其是抑郁,治疗率只有20.7%,说明货车司机普遍忽视心理健康。 图4进一步根据流行病调查中心简化版抑郁量表(CESD-10)的得分,展示了样本货车司机的抑郁。可以看出,CESD-10得分小于10分的货车司机占比最高,达到55.9%,这些司机心理状态比较健康,没有明显的抑郁症状。值得注意的是,相当一部分司机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其中,CESD-10得分大于等于10分但小于20分的司机占比为31.6%,这些司机可能存在一定的抑郁倾向,需要关注心理健康。此外,CESD-10得分大于等于20分的司机占比达到12.4%,这些司机的抑郁症状可能比较严重,需要特别关注并及时进行心理干预。 图3 样本货车司机慢性病治疗情况 图4 样本货车司机抑郁状况(根据流行病调查中心简化版抑郁量表) 卡车司机的三种生活方式 睡眠与昼夜节律是人体最基本的生理现象之一,与体力活动、饮食一起构成生活方式的三大要素,作为恢复体力、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环节,与货车司机的疲劳程度和安全驾驶能力有直接关系。鉴于此,我们特别关注样本中货车司机的睡眠状况,并根据其事故报告数量进行了详细分析。 图5显示了样本货车司机不同睡眠时长占比情况。数据显示,33.9%的货车司机睡眠时间在7-9小时的建议范围内,有相当一部分司机面临睡眠时间过短或过长的问题。其中,睡眠时间少于7小时的货车司机占比达到50.8%(少于4小时的占13.4%),睡眠时间超过9小时的货车司机占比为15.3%(超过10小时的占8.0%)。图6揭示了近5年平均睡眠时间与造成人员伤亡或车辆、财产损失的交通事故数之间的关系。数据显示,近5年未发生事故的司机平均睡眠时间为6.5小时,与正常成年人的睡眠需求比较接近。但随着事故发生数的增加,司机平均睡眠时间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 具体来说,报告1起事故的司机平均睡眠时间为6.0小时,报告2起以上事故的司机平均睡眠时间仅为5.5小时。 图5 样本卡车司机不同睡眠时长占比 图6 样本货车司机平均睡眠时长(小时)与近五年事故次数 图7显示了样本中不同程度困倦的卡车司机占比。根据困倦量表的判定标准,50.5%的卡车司机处于正常范围(0-9分),这些司机在日常生活中的困倦程度相对较低,可以保持良好的清醒状态。另一部分司机存在不同程度的困倦问题。具体来说,30.5%的司机处于疑似困倦状态(10-15分),这表明他们可能在某些情况下感到困倦或昏昏欲睡,对驾驶安全构成一定的威胁。19.0%的司机还表现出过度困倦的症状(16-24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经常感到困倦,驾驶时的注意力集中能力和反应速度会受到严重影响。 图7 样本卡车司机不同困倦程度占比(基于困倦量表) 图8显示了样本货车司机困倦程度与事故发生率的关系。困倦程度分为正常困倦、可能困倦和过度困倦三组。剔除拒绝回答的受访者后可以发现,在困倦程度正常的司机中,大部分(88.6%)能够保持安全驾驶,近5年内没有发生过事故。在疑似困倦组中,虽然大部分司机(81.2%)能够避免事故,但1次事故率和至少2次事故率分别上升到15.0%和3.8%。过度困倦组也有类似发现,1次事故率和至少2次事故率分别为14.3%和4.5%,高于困倦程度正常的司机。 图9显示了样本卡车司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风险与事故发生率的关系。OSA在卡车司机中较为常见,本次评估的卡车司机中,32.6%的司机可归为OSA高风险,63.9%的司机可归为OSA低风险。进一步分析发现,OSA高风险司机与低风险司机的事故发生率存在明显差异。在OSA高风险司机中,13.9%的司机报告过1次事故,4.7%的司机报告过至少2次事故;相比之下,OSA低风险司机的事故发生率较低,仅有10.5%的司机报告过1次事故,2.0%的司机报告过至少2次事故。 图8 过去五年不同困倦程度和事故发生率的卡车司机样本 图9 样本货车司机近五年OSA风险及事故发生率 体力活动方面,图10展示了样本货车司机每周的达标情况。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关于体力活动和久坐行为的指南,每周剧烈活动超过75分钟或中等强度活动超过150分钟才算是达标。按照这个标准,在剧烈运动方面,货车司机达标率仅有26.7%,未达标的司机比例高达73.3%。同样,在中等强度运动方面,达标率也仅为23.9%,未达标的比例高达76.1%。这意味着大部分货车司机的体力活动水平比较低。 图10 样本货车司机周体力活动达标率 图11给出了样本货车司机每天久坐时间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超过半数的货车司机每天坐的时间超过8小时,而只有18.0%的司机每天坐的时间少于4小时,此外,13.0%的司机每天坐的时间在4-6小时之间,16.0%的司机每天坐的时间在6-8小时之间。 图11 样本货车司机静坐时间 图12展示了样本货车司机的饮食情况,涵盖了饮食习惯和偏好等多个方面。在饮食均衡方面,44.4%的货车司机认为自己的饮食比较均衡,各类食物搭配合理。但在被问及日常食用的食物种类时,高达73.8%的司机每天食用的食物种类不足5种,说明虽然部分司机认为自己饮食均衡,但实际食用的食物种类相对有限。在口味偏好方面,67%的司机认为自己口味偏大众。在就餐次数方面,48.2%的司机每天基本只吃两顿饭,29.2%的司机进餐不规律,只有21.1%的司机能有规律地进餐。此外,样本司机对水果和蔬菜的摄入明显不足,54.6%的司机每天吃不到半磅水果和一磅蔬菜。 在就餐地点方面,32.5%的驾驶人基本在餐厅(服务区)就餐或叫外卖,这可能增加其食用高热量、高脂肪食物的风险。 大部分样本驾驶员饮酒比较适度,53.2%的驾驶员偶尔饮酒,35.8%的驾驶员从不饮酒,经常饮酒的驾驶员仅占6.2%。吸烟方面,31.1%的驾驶员经常吸烟,26.9%的驾驶员偶尔吸烟,36.6%的驾驶员从不吸烟。咖啡因摄入量方面,43.1%的驾驶员偶尔摄入,39.4%的驾驶员从不饮用,经常饮用或每天饮用的驾驶员比例较少。乳制品摄入量方面,46.4%的驾驶员从不饮用乳制品。饮水习惯方面,57.2%的驾驶员以喝白开水或茶水为主,能够主动、足量饮水,仅有7%的驾驶员不喜欢喝水。 图12 样本货车司机饮食情况 4. 结论与对策 通过对1119份有效问卷的统计分析,对卡车司机的健康状况和生活方式得出以下两点结论。 第一,货车司机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虽然多数司机认为自己的健康状况处于良好或中等水平,但该人群多种慢性病患病率较高。这种主观认知与客观健康状况的差异,可能由于司机对自身健康的乐观预期或对疾病的忽视所致。值得注意的是,慢性疼痛、慢性胃炎等在货车司机中患病率较高。约有三分之一的货车司机患有慢性疼痛,这可能与他们长时间驾驶、缺乏身体活动以及特定的工作姿势有关。慢性胃炎的患病率仅次于慢性疼痛,可能与他们不规律的饮食习惯和高压的工作环境有关。高血压的患病率排在第三位,可能与年龄、饮食不规律、睡眠不好、缺乏运动等因素有关。这些慢性疾病不仅会影响司机的驾驶能力、降低工作效率,还可能给他们的生命安全带来潜在风险,甚至引发公共安全事故,应引起重视。 在治疗方面,虽然部分慢性病治疗率较高,如慢阻肺、糖尿病、高血压等,但慢性疼痛、慢性胃炎等常见职业病治疗情况并不理想,患病司机中仅有约一半采取了治疗措施。另外,抑郁的治疗率约为20%,凸显货车司机普遍忽视心理健康问题,缺乏有效的治疗资源。流行病学调查中心抑郁量表的调查结果也进一步证实,事实上相当一部分司机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其中重度抑郁者超过10%。这一现象亟待我们高度重视,及时干预。 第二,货车司机的生活方式呈现出多种不健康特征。在睡眠方面,首先,从睡眠时间分布来看,相当一部分司机面临睡眠时间过短的问题,这可能影响司机的警觉性和反应速度,从而增加事故发生的风险。其次,近5年平均睡眠时间与事故发生次数呈现显著的负相关性,说明长期睡眠不足可能导致司机疲劳驾驶,从而影响驾驶安全。此外,货车司机的困倦程度也与事故发生率有关,有困倦症状的司机在日常驾驶过程中更容易感到困倦,这可能降低其驾驶时的注意力和反应速度,从而增加事故发生的风险。最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也是影响货车司机事故发生率的潜在因素,患有OSA的司机在睡眠中会出现多次呼吸暂停或呼吸不足,影响睡眠质量,进而在驾驶时出现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增加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这种疾病至今尚未受到足够的重视。 此外,货车司机长期久坐、严重缺乏运动的问题尤为突出,不仅导致其身体机能下降,也增加了其潜在的健康风险。在饮食方面,大部分司机摄入的食物种类有限,营养配比不均衡,尤其是水果蔬菜摄入严重不足。此外,虽然大部分司机饮酒比较适度,但吸烟率较高,对司机的健康构成了进一步威胁。 基于以上结论,我们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一是逐步加强货车司机职业体检。重视慢性疼痛、慢性胃炎等疾病的诊治;努力建立详细的司机健康档案,系统跟踪记录司机健康状况和历次体检结果,为后续健康管理提供数据支持。对体检中发现的健康问题,应及时给予必要的医疗干预和康复指导,帮助司机恢复健康或控制病情。 鉴于睡眠状况对货车司机驾驶安全的重要性,建议将睡眠障碍筛查作为货车司机取得职业资格的必要环节,在上路前进行必要的睡眠障碍筛查,筛查内容可涵盖睡眠呼吸暂停、失眠等常见睡眠障碍的诊断以及睡眠质量的评估。对于筛查出患有睡眠障碍的货车司机,应及时进行治疗和康复指导。此外,从长远看,应积极推动将货车司机睡眠障碍治疗纳入医保体系,减轻货车司机经济负担,保证治疗的连续性和有效性。通过这一筛查和治疗机制,有望改善货车司机的睡眠健康,降低疲劳驾驶引发事故的风险。 在强调职业健康检查重要性的同时,也要看到货车司机群体中实际存在的两种工作制度——自雇与受雇的区别。对于自雇司机,可以要求雇主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建立健康档案。对于自雇司机,可以通过挂靠公司、货车司机组织等方式进行职业健康检查。此外,还可以通过倡导“公共卫生体检”等项目,调动社会资源对自雇司机进行扶持,减轻其相应的经济负担。 二是全面改善货车司机生活方式。首先,在优化车辆内部环境方面,可重点提升货车驾驶室舒适度,推广使用具有腰颈支撑功能的驾驶座椅,减轻货车司机长时间驾驶对身体造成的压力。其次,在行车途中的休息区、服务区或停车场,鼓励增设健身步道、简易运动设施等,为货车司机创造便捷的锻炼环境,让他们在紧张的驾驶间隙进行适度运动,提高身体素质。同时,设置运动引导标识,提供运动方法及注意事项,确保货车司机在安全、科学的前提下进行运动锻炼。在日常生活层面,建议关爱货车司机的公益平台定期举办以健康生活方式为主题的活动,如运动比赛、健康饮食分享会等,为货车司机提供相互学习、相互鼓励的机会,提高生活质量。 三是严防疲劳驾驶,解决好高速休息问题。提高政策制定人性化程度,科学制定货车司机驾驶休息制度,允许在合理范围内灵活调整驾驶休息时间。同时,要深入研究制定高速公路货车停靠点方案,科学测算货车停车位需求规模,确保沿线设有临时停靠点,方便货车司机临时休息。此外,应考虑逐步完善司机“工作日志”制度,建立以交通管控为基础的货车司机在线日志系统,引导司机准确记录驾驶时间,督促所属企业加强运输安全生产管理。执法方面,应加大道路执法力度,严厉查处严重疲劳驾驶等违法行为。同时,深化与平台企业信息共享,联合开展疲劳驾驶预警干预工作,及时发现和纠正司机疲劳驾驶行为,有效减少因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差引发的交通事故。 四是通过制度建设保障货车司机合理工时规划。目前,货车司机普遍面临急速运送货物的巨大压力,这迫使他们不得不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来完成运输任务。这种情况不仅严重损害了他们的身心健康,也增加了交通事故的风险。因此,强烈呼吁建立科学合理的工时规划制度,要求企业逐步建立科学的货物配送调度机制,根据货物实际情况和运输路线合理安排运送时间和路线。同时,行业应加强监管,对违规企业进行严厉处罚,确保其遵守工时规定,为司机提供合理的工作条件。此外,还应加强对司机权益的保障,建立有效的投诉维权机制,确保司机在面对不合理的工作安排时能够及时维权。 要从多方面入手,加强制度建设和监管力度,保障货车司机得到充分休息和保障,为道路运输安全高效提供有力支撑。 总体来看,货车司机健康状况堪忧。我们强烈呼吁政策制定部门高度重视货车司机健康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保障司机健康与驾驶安全。同时,企业也应承担更多责任,为货车司机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必要的健康管理措施。通过管理部门的政策、相关企业、货车司机组织的协调努力,可以有效改善货车司机的健康状况,提高其生活质量,为整个物流行业的稳定发展和持续进步提供坚实保障。这才是社会公平和谐的应有之义。 (本文原标题为《2024年中国卡车司机健康状况及生活方式调查报告》,由传化慈善基金会公益研究院委托,传化慈善基金会资助。研究团队成员包括清华大学的李晓宇、浙江大学的谭晓,以及两所学校的研究助理胡华琴、张泽帆、赵雨晴。三位研究助理为本项目的实施做出了贡献。)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