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心理疏导|眉山中院心理咨询室:家事审判中的情绪疏导与矛盾化解

时间:2024-12-25 14:12     作者:心理咨询   阅读

四川新闻网记者 姜景洲

这是一间小型的心理咨询

几张桌子、椅子、一张沙发,书架上陈列着各种粘土玩具,最里面的位置还摆放着一个心理沙盘。在眉山市中级人民法院诉讼服务大厅一角,有这样一个独立的房间,为前来诉讼的当事人提供心理疏导和咨询服务。

自2016年家事审判改革以来,家事审判中引入了心理咨询,这间心理咨询室就这样诞生了。本着“先化解情绪,后化解纠纷”的理念,法警在这个小小的心理咨询室里,帮助150余名当事人表达了感情、化解了心结。

心理咨询室是什么意思_心理咨询室效果图_心理咨询室

这七年来,眉山中院家事审判中心理咨询运用情况如何?效果如何?带着这些问题,川报记者走进这间心理咨询室,寻找每个家庭审判背后的故事,化解心结、化解矛盾。

剥开细节,探索埋藏在内心深处的“秘密”

一道道浅浅的沙痕,折射出孩子不为人知的心痛。

法警、二级心理咨询林平还记得那个沉默的孩子,把代表家人和自己的玩具放在心理沙盘上,然后为他们画了一个浅沙湾。

“孩子就应该在家,为什么要分开呢?”林平问道。

心理咨询室是什么意思_心理咨询室效果图_心理咨询室

孩子低头看着沙盘,继续玩着玩具。 “我想它应该在那里。”沉默良久,孩子才用微弱的声音回答道。

“家里对这个孩子没有太多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多年以后,这起案件在林平的记忆中依然清晰。她告诉记者,心理沙盘是一种心理咨询技术,可以让孩子通过观察孩子选择的玩具以及在沙盘上放置的位置来发现他们言语之外的潜意识表达。

从沙盘上不同玩具的摆放情况,法警可以探知孩子们内心难以透露的“秘密”。江景舟/摄

除了心理沙盒之外,这个小小的心理咨询室里还运用了很多咨询技巧。林平介绍,比如在“房子、树、人”测试中,参与者只需根据自己的喜好在纸上画出代表自己的房子、树、人,顾问就可以通过言语交流发现参与者和观察分析。精神状态。

林平展示了一张图片并解释道:“房子、树、人”的测试是潜意识的反映。太阳的位置太小、太远,说明孩子想要更多的家庭温暖;房子明显比《自画像》小,说明家庭归属感不高;尖刺、锯齿状的草是孩子内心安全感不足的表现。

“这些技术的应用并不仅限于儿童。有时成年人也需要一定的帮助和干预。”林平告诉记者,家事审判中面临的家庭纠纷,都发生在最亲近的家庭成员之间。如果他总是尴尬、情绪化,无法坐下来“好好说话”,真应了那句老话——清官难处理家务。

“屋、树、人”作为一种心理咨询技术,现已被眉山法院运用到家事审判的心理评估调查中。江景舟/摄

用软正义介入矛盾,让当事人说出“内心想法”

心理咨询室效果图_心理咨询室是什么意思_心理咨询室

2016年,最高人民法院要求开展家事审判方式和工作机制试点改革,明确有条件的地方要建设家事调解室、心理评估室等设施。同年,四川法院首个心理咨询室在眉山中院落成。

眉山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事一庭庭长陈小梅告诉记者,如果当事人自己主动请求心理咨询服务,或者法官在庭审前或庭审过程中发现当事人需要心理咨询,当事人同意的,可以开展协商工作。

心理咨询在家事审判工作中有何意义?陈小梅认为,一方面可以消解当事人的负面情绪,减少当事人之间的对抗,让诉讼过程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可以帮助法官了解案件背后的复杂关系和深层原因,有助于对家庭纠纷作出判决。以灵活的司法手段作出准确判断、深入化解纠纷。

陈小梅记得,在一次诉讼中,夫妻俩因一时的感情恩怨,无意中离婚了。通过心理咨询的介入,双方激动的情绪得到了化解,婚姻最终得以挽救。在另一起离婚监护权案件中,心理咨询的介入让法官了解了孩子真实的内心想法,为法官妥善处理监护权问题提供了参考。

作为一名从事家事审判的法官,陈小梅认为,在家事案件中引入心理咨询工作是妥善化解多重矛盾的现实需要。

她认为,从法律的角度来看,单纯的法律规定可能永远无法完全处理充满人性伦理的家庭案件。心理咨询用司法灵活性带来对话理性,为当事人真实表达内心想法提供平台。

“真正的问题在于面对和了解自己的内心。这个问题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得容易,反而可能会变得更加困难。”在陈小梅看来,这体现在多年的家庭审判经历中。一个更常见的困境。但心理咨询机制带来的启示,让她对解决家庭矛盾依然充满信心——

“作为一家人,坐下来谈谈。”这不仅应该发生在法庭上,还应该发生在每个屋檐下。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