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学习困难门诊现象引发热议:全国多地医院开设相关门诊,如何看待这一现象?时间:2024-12-13 14:10 看 稍稍回溯,7月28日,上海一行人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的显示屏上拍下了“学习难(科)”的照片,并发布到网上,迅速引起网友的热议,相关话题被阅读量超过5000万次。随后,媒体发现医院在全国多地开设了有学习困难的诊所。以深圳为例,深圳儿童医院、深圳市妇幼保健院、深圳大学附属华南医院、深圳康宁医院等很多医院都有学习困难诊所,部分心理咨询机构也有这个诊所,但科室和具体名称不同。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将“学习困难”与“门诊”挂钩的现象呢? “学习障碍”的概念已经存在了 60 多年 学术界对“学习困难”的关注很早就开始了。 “学习障碍”的概念最早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 Cork 于 1963 年提出。他认为学习障碍是儿童在语言、口语、阅读和社交沟通技能方面的发育障碍。这些障碍不包括视觉、听觉和智力障碍。随后,美国和英国出现了帮助学习困难者的专业机构和保护他们权益的法律。 自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学习障碍”一词已在日本出现。 一个 新华社 2023 年 3 月的报道称,日本文部科学省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 180,000 名日本中小学生因学习障碍而就读补习班。在这些学生中,约有 47,000 人患有语言障碍,近 39,000 人患有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近 37,000 人患有自闭症。他们阅读、写作、与人互动等困难。 2000年,香港教育署辅导服务组将「学习困难」界定为一系列学习异常,包括听、读、说、写困难。比较常见的是:阅读障碍、数学和语言障碍。 许多深圳人可能不知道,早在2011年7月,深圳市学习困难关爱协会就开始筹备成立,并于2012年8月正式注册成立,成为中国大陆学习困难领域第一家民间公益性社会组织,由心理学专业人士的65人共同发起, 教育、医学等领域,以及学习困难人士(成人)、学习困难儿童家长、爱心创业者。本会主要透过公众教育、政策倡导、校园及社区支援服务等,为有学习困难的儿童及家庭提供系统性的支援,并不断提高教师、家长及义工的应变能力,支援有学习困难的儿童走出学习困难。 协会通过科普讲座、公益公告、大型公益活动、观影会、读书会等方式,持续向公众普及学习困难知识,让公众了解学习困难的知识,学会接受学习困难的真实状态和表现,提高社会对学习困难的关注。2015 年,公益宣告片《只是,我跟你有点不一样》入围 2015 年公益影像节前 20 强;2019年,公益宣告片《还不错,就是不一样》获得2019年中国公益影展优秀作品奖。 根据其官方公众号披露的信息,在过去的 10 年里,协会已服务超过 1000 名家长、教师、社工、志愿者等,并通过多元化的课程和个案咨询,服务了 300 多名青少年和儿童。 ▲许多有学习困难的孩子并不是身体上的疾病,而是可能受到他们成长环境的影响。图片由视觉中国提供 “学习困难不是医学诊断”。 在会诊室里,医生来回捏着清单和练习册的纸。 在医生的作业本上,几行歪斜的汉字也有类似的错误,比如偏旁部首的左右方向颠倒了,汉字经常是一个或多个笔画,汉语拼音的“b”和“d”总是难以区分——最终,父母带来的五年级孩子被诊断出患有“学习技能障碍”。 学习技能障碍是神经发育障碍,是学习困难的原因之一。 根据相关报道,除了家庭教育的原因外,儿童的学习困难还可能由各种神经发育问题、情绪和精神心理障碍、文化和环境不利因素等引起。国内和国际研究表明,学习困难的发生率约为 20%,男生人数高于女生。 儿科医院的医生表示,神经发育问题导致的学习困难有很多,如“学习障碍”(、、math 等)、“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俗称ADHD)、“智力低下”、“自闭症谱系障碍()”等,是影响儿童学习的罪魁祸首,ADHD在门诊尤其常见。 深圳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心理与康复科主任医师魏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学习困难不是医学诊断,在医学上,也没有学习困难这种疾病。她表示,学习困难不是简单的“不努力学习”或“淘气”,而是孩子进入学龄后学业机能受损的外在表现,涵盖了可能导致学习机能受损的所有因素。 魏珍强调,虽然学习困难不是疾病,但某些疾病会导致孩子出现学习困难。设立学习困难门诊的初衷是青少年及早找出学习困难儿童学习困难的原因,从而为其提供系统化、规范的诊疗方案和对症治疗。 复旦大学儿科系心理学系主任孙金华也对媒体医院表示,学习困难并不意味着智商低。首先,许多在一个领域有学习障碍的孩子在其他领域表现良好。其次,许多有学习困难的孩子并不是身体上生病,而是可能受到他们成长环境的影响,从而导致学习困难。“如果一个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他就没办法进步,可能只是个体差异。”有些人更擅长运动,有些人擅长推理,有些人有语言天赋。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不要关注孩子的问题和短处,而是积极发现孩子的长处和长处。盲目给孩子贴标签,会让人产生焦虑和紧张,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那么,如果孩子有学习困难,是否应该带他们去医院呢?应该如何识别父母?深圳市儿童医院在其官方账号上的一条推文中建议,如果儿童有以下任何一种情况,应及时就医 孩子有注意力问题,尤其是与多动症一致的问题,如难以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过度活动、上课容易分心、发呆和害怕困难、家庭作业拖延、组织能力差、缺乏时间观念等。 智力水平正常或较高,但通常在一门或多门科目中表现不佳的儿童,这可能是由于在一个领域缺乏或不足的学习技能,称为“特定学习障碍”,例如阅读障碍或书写障碍。 孩子的学习成绩不是很好,甚至很差,尤其是对抽象思维能力要求很高的数学,学习更是乱七八糟,需要定期进行智力测试。 孩子有某些焦虑情绪或强迫症状,如分离性焦虑、全身性焦虑、强迫症等。 不正确的学习方法、缺乏动力和意志力、慢性疾病、视力或听力问题也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 ▲ 学习困难儿童的写作。 “我想去太空和数学的诊所。”网上流传 着一个很久的笑话。“问:孩子 4 岁,只有大约 1,500 个英语词汇,这还不够吗?答:在美国绝对够用,但在海淀绝对不够“——这里的”海淀“可以用许多其他城市名称代替。roll 、roll ,孩子的学习成绩可能是家长们最关心的事情之一,也是“学习困难诊所”在很多地方流行的一个重要原因。 住在南山的卢女士在谈起小学四年级的孩子们时感叹道:孩子们通常给人的印象是他们聪明聪明,但当他们拿到考试成绩时,他们却很痛苦;简单的问题显然是好的,但低级错误被反复教导;写作业慢,大人要盯着看到半夜,全家人都筋疲力尽......“我想有一天带我的孩子去看学习困难诊所,并请专家帮助诊断出了什么问题。”” 住在宝安的肖女士是两个孩子的妈妈,最大的宝宝在初中一年级,最小的宝宝在小学二年级。自从大娃上初中后,她就开始担心孩子的数学,“孩子本来成绩很好,但一上初中,可能是数学的难度突然增加了,她觉得孩子适应不了,很多数学题都做不了, 这对她的信心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研究表明,数学障碍的患病率约占儿童总人口的 3.3%~6%。根据最近的一项荟萃分析,中国小学生数学障碍的总体患病率为 8.97%,低、中、高年级的患病率分别为 11.57%、10.07% 和 4.76%。 上海一所模范高中的学生,本来学习成绩优异,但学习几何、地理、物理空间问题有困难,遇到方向、分层、方位等问题时,差点得一分都得不到,于是他去了“空间与数学学习困难诊所”看医生, 这被认为是空间表示中的典型难点。 “我也看到了这份报告。”“我孩子们的情况几乎相同。不知道深圳医院有没有关于空间和数学的门诊,如果有的话,我想带我的孩子去看。” ▲ 深圳市儿童医院学习困难诊所位于儿童健康与心理健康中心。 “有时,是父母'生病了'。” 当然,流行的“学习困难诊所”也有不同的声音。 薛先生在龙岗的一家体育用品公司从事销售工作,他的孩子正在上小学三年级。他告诉记者,虽然孩子成绩不是很好,上课也不专心,甚至有点调皮,还好几次接到老师到学校的电话,处理孩子和班上其他同学打架引起的纠纷,但他并不认为孩子需要去这样的门诊, “如果他被诊断出患有疾病,那么药物治疗是必不可少的,孩子服用这些药物,这可能会带来副作用,时间长了,学习困难的问题可能不会得到改善,但其他器官的问题可能会增加。”” 去年参加高考的孩子的家长邓先生认为,之所以有这么多“学习困难”的孩子,并不是真的“难”,而是太累了。“你让一个成年人每天早上 6 点起床开始死记硬背背书,早上 7 点一动不动地坐在教室里,放学后回家写几个小时的作业,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他说,他最近在网上刷了一段视频,苏州工业园区的一所学校已经启动了“作业熔断机制”,即小学生到 21:20,初中生到 22:00,高中生到 23:00 还没有完成作业,应该停止作业,按时睡觉, 并在第二天向老师说明情况,“这样的机制是可以推广的。”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心理学家告诉记者,鉴于个人禀赋的差异,不可能以某些“重要”科目作为衡量是否存在“学习困难”的标准,很容易将不符合学校课程作业单一评价机制的学生送去“纠正和治疗”。 心理学家说,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韧性”,孩子必须经历一系列不利于发展的风险或逆境,才能达到心理韧性。但是,如果您在经历这些风险或逆境时没有获得保护因素,您不仅无法获得心理韧性,而且还会患上精神疾病。 他分析,一些霸道的父母强迫孩子学这个学那个,无视孩子的反馈,坚持拔苗帮他们成长,而这种反应低调的霸道父母很容易把孩子逼出心理问题;忽视的家长,打着“纯粹快乐教育”的“自由放养”教育的旗号,对孩子要求太低,不关心孩子的需求。放任不管也会挫败孩子的自尊心,产生一些自卑或缺乏爱的心理问题;溺爱型的父母什么都依赖宝宝,而整个就是“没有要求,只有服从”,“比起'学习困难'的孩子,其实有些家长似乎更值得被对待。心理学家告诉记者。 知名说书人、泛数APP创始人范邓最近出版了一本名为《成长的觉醒》的书。在书中,他首先提出了一个父母关心的问题:“为什么孩子的行为在某个时间会出现令人惊讶或令人瞠目结舌的'拐点'?” 范邓用“权力法则”来回答这个疑惑。“幂法则”是一个经济术语,是一种指数增长状态,其特征是一条曲线,前期增长相对较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积累,突破门槛后又迅速增长。我们看不到曲线转弯的那一刻,认为它是突然发生的,但实际上是长期积累并最终突破门槛的标志。 范邓说,没有孩子是“突然对学习不感兴趣”,改变也不是突然来的。在那之前,他们一直在努力满足父母的要求,满足他们,所以他们的大脑不断地平衡压力,试图解决学习困难的问题。但当这些压力已经突破了孩子能够承受的门槛时,随着孩子学习难度的增加,他们开始表现出对家庭作业、考试等与学习相关的事情非常厌烦,父母的殴打和责骂将不再有效。“育儿是一种心灵的触摸,而不是一场权威的竞争。养育的真谛是无条件的爱,而教育的本质不是控制、不是设定,而是引导和塑造。” 来源 |精报APP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